人到中年,沒有愛情的婚姻該不該繼續下去

解夢佬 5 0

1.“睡覺”那點事兒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期訪談節目《博物奇妙夜》,討論的是有關床的話題。其中提到了夫妻分床。年輕的訪談嘉賓說到一個事兒。到一中年朋友家做客,看到臥室布置得像標間,并

1.“睡覺”那點事兒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期訪談節目《博物奇妙夜》,討論的是有關床的話題。

其中提到了夫妻分床。

年輕的訪談嘉賓說到一個事兒。到一中年朋友家做客,看到臥室布置得像標間,并排放了兩張床。頓覺詫異。

對此,主持人馬未都十分坦然。他說了一個理論,一個好的婚姻維持到中年以后,應該分床睡;有條件的,應該分屋睡。他的理由是,可以增加新鮮感,還可以彌補中年人睡眠質量問題,有益身心健康。

再來看看關于夫妻同床的一組數據。

2009年,有專家調查顯示,中國夫妻中,無性婚姻占比25%。到了2017年,這個數字保守估計已經超過33%。

電影《被光抓走的人》中,有一句經典臺詞是:“感情好就是那個沒那個。”

黃渤飾演的高中語文老師武文學,就在同學聚會飯桌上極力公開和老婆當天確實做了。

因為那道只帶走有愛情的人的神奇的光把他和妻子張燕留了下來,為了證明他和愛人之間是有感情的。

戲謔的是,在那次毫無前戲的夫妻生活中,他與妻子談起了評選職稱一事。

“睡覺”這點事兒見證了中年夫妻的親密關系,也如一幅婚姻自畫像,繪出了他們的尷尬、鈍感和疲態。

中年婚姻到底怎麼了?

2.傳說中的中年危機

武志紅老師曾談到過男人的中年危機。

當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時間也變得開始緊張,就會擔心自己這輩子荒廢了,并且很可能沒有機會彌補了,因此有嚴重的危機感。

女人的中年危機更多來源于皮膚的松弛,身體的衰老,更年期,孩子的長大獨立,青春的逝去不返。

比如,女人會經常問老公:“你覺得我美嗎?你還愛我嗎?”

這幾年很流行的“中年少女”心理倒像是對這種危機感的一種反向“逆恐”。

中年危機感會使人提前陷入一種心慌的虛弱無力感,對自己不自信,也容易對配偶和婚姻不信任。

《被光抓走的人》這部電影像是在顯微鏡下放大了武文學這對夫婦的危機心理。

結婚二十余載,兩人都記不清具體時間,糟糕的夫妻生活,單調無聊的溝通,一切都被生活瑣碎打磨得寡淡無味。直到有一天他們成為了被光拋下的人,也就是被宣判為之間沒有愛的一對。

于是,兩人內心開始攪動發酵。

武文學開始懷疑自己對妻子已沒有愛意,同時又懷疑著對方是不是有精神出軌。張燕也開始不自信起來。兩人在家雖沉默不語,但是一旦觸碰到“愛”這個敏感話題,空氣似乎就要凝固爆炸。

武文學近乎瘋狂地不惜花錢購買假車票謊稱妻子當天不在身邊,就是在掩飾內心的虛弱無力。他害怕對方出軌、婚姻失敗,擔心自己在學校的師表形象受影響,進而牽連自己的職稱評選和晉升發展。

他的潛臺詞就是,我沒這麼糟糕,我不想失敗。

這樣的焦慮心慌反過來給了張燕極大的壓力,兩人無法溝通,只得在外找別的男人傾訴排解。

中年危機感會帶來配偶雙方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投射給對方就是你不愛我了,投射給婚姻就是我們回不去了。

3.平淡了就是不愛了嗎?

的確,親密關系處久了就會變得乏味和無力。

然后,被貼上“無愛”的標簽。

從結婚初始的激情期,到有了孩子事業起步的磨合期,再到事業相對平穩,身體逐漸力不從心,上有老,下有小的平淡期。我們身體里的力比多、攻擊性也從最初的肆意濃烈變得收斂疲憊。

曾奇峰老師以前給過一種解釋,他說當關系親密達到頂峰之后,就會各自退行,最嚴重時可以退行到嬰兒狀態。即“嬰兒之愛”。特點就是,我什麼都不做,你就要把我喂飽,你必須滿足我的所有需要。

內心戲可能就是,你沒有滿足我的所有需要,因此你不再愛我了。

電影《愛在午夜來臨前》中的賽琳和丈夫杰西在享受難得的度假二人時光時,發生了一些拌嘴爭吵。

賽琳抱怨自己帶孩子放棄了個人事業和生活,數落作家丈夫邋遢的生活習慣,厭倦無聊的生活,還有一成不變的性生活。這些都指向一個關鍵點,你沒有看見我,沒有滿足我的需要。

杰西也有自己的不同觀點。爭論激烈時,感覺憤懣窒息的賽琳起身奪門而去。過了幾分鐘重新回來,拋下一句:“我不再愛你了”。

武志紅老師曾說,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見。生命能量不被看見時,會轉變成死能量,如憤怒、恨和毀滅欲。

很多中年夫妻的愛情可能就是在這樣無數次“嬰兒之愛”般暢想索取的幻滅后跌入“無望”的谷底,灰飛煙滅。

于是,他們變“瞎”了或變“聾”了。也漸漸感覺不到對方了。

聽過一句話,一對夫妻處久后,男人聽不到女人的“高音”,女人聽不見男人的“低音”,他們都是在逃避對方的錯誤。

他們披上一層厚厚的保護殼,表面上無欲無求,無爭無斗,內心卻失落而匱乏。

感覺就是平淡了,不愛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平淡是對這種幻想失望的另一種防御,也是對自己未被看見的消極抵抗和毀滅。

它卻是一種假象,掩飾著背后對愛的渴求和深情。

4.創造性的愛

有人會說,求而不得怎麼辦?特別是當婚姻中的愛情已經變成味如嚼蠟的親情?

黃磊對于婚姻說過一句很中肯的話,他反對婚姻中愛情變成親情。

曾老師也說過,“老夫老妻”四個字催眠了無數人。平淡不應該是關系的必然歸宿。

他分析夫妻關系走入平淡的原因之一是雙方對創造力的壓抑。即人格層面的壓抑向親密關系投射的結果,比如平淡的工作態度,刻板的處事方式。

并提出了一種創造性的愛,它的特征是:在親密關系中,我既能夠接受來自對方的愛,同時,也能夠提供一種別人所需要的愛。

簡而言之,就是除了能看見自己的需求也能看到對方的需求,希望被對方看見也能看見對方給予的愛。

我有一位同事,結婚近25年,平時經常抱怨老公不懂浪漫風情,不陪她逛街看電影。終于年前,在她軟磨硬泡下,老公陪她一起看了她心儀已久的馮小剛新片《只有蕓知道》。

哪知道,電影開始前,老公指著電影屏幕很大聲地說:“不是只有蕓知道嗎?怎麼是只有‘芒(字體原因)’知道?”全場嘩然。同事臉立刻憋得像蘋果。

接著,老公在看電影中差點睡著了。

第二天,她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看電影的囧態,說著說著,卻馬上輕松愉悅起來。

“開始覺得很尷尬,但馬上又覺得很搞笑,反正影院是黑的都看不見。他那個大老粗,真是!”然后撲哧笑了起來。

聽著她的描述,我看到她的眼睛里閃爍著一種動人的光彩。

我想她感知到老公的愛了,雖然不完美,但很真實。

她也找到了兩人碰撞的方式,沒有最好,只有恰好。

有句話是,好的親密關系,付出的不是自己的創傷,而是智慧。

5.創造性從何而來?

曾老師曾談到親密關系中人的兩種狀態,一種是“具足”狀態,有你會使我更好;另一種是,我無法一個人好好活著,只有你才會使我更好。

只有 “具足”狀態的人才有可能過渡到第二種愛的形式,才能擁有創造性愛的智慧和能力。

即逐漸成長為成熟、自立、擁有愛和寬容能力的自己。

而另一種,估計只能停留在”嬰兒之愛”的期盼和失望中,重復著“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命運輪回吧。

有沒有中間狀態呢?也有。

就是不需要對方的愛,只需要婚姻這個殼子給予的身份,比如某夫人,某的媽媽,某某丈夫。只有這個身份才能讓我更好。

唯獨不是自己。

也許這種身份帶來的經濟、地位、權力和安全、價值感遠遠超越了對婚姻之內愛的渴求,那麼,這種被壓抑了的渴求很有可能會通過出軌釋放,或者瘋長在內心,化作自我攻擊或向孩子攻擊的利器。

記得《肖申克的救贖》中瑞德說過:“這些圍墻很有趣,開始,你恨它們,接著,你適應了它們,時間久了,你開始離不開它們,那就是被體制化了。”

如果將婚姻比作圍墻,在這座圍墻內待久了的你我都可捫心自問一下,我是離不開婚姻里的愛人,還是離不開婚姻這道圍墻?

被婚姻體制化了的也許就是曾老師所說的壓抑了人格層面創造力或內心較匱乏的人。

他們失去了親密關系的滋養,也逐漸失去了生命力,空洞而無望。

很喜歡一位智者老人說的一句話:“到了人生最后,你會發現你不是愛著一個人,而是愛著這種生活。”

生活才是創造性之源,希望才是動力之源。

我想,能創造屬于自己的生活,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他的婚姻也會是有溫度的吧。

婚姻,永遠都像是一個開放式命題:答題人,只有你自己;關鍵字,希望,成長,自我救贖。

作者:婆婆納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文學、心理學和業余寫作重度愛好者;將精神分析融入生活體驗,深挖文字力量的探索者;自我修行者,一直在路上,愿與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