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年窮養婚姻,我決定放棄了

解夢佬 7 0

1.婚姻里,誰的委屈在飛?和朋友聊天,她一臉苦大仇深地說:過不下去了,我要離婚。講了一遍最近的遭遇,委屈得眼淚直掉。她和老公都出身農村,家境一般,通過朋友介紹認識,感覺門當戶對

1.婚姻里,誰的委屈在飛?

和朋友聊天,她一臉苦大仇深地說:

過不下去了,我要離婚。

講了一遍最近的遭遇,委屈得眼淚直掉。

她和老公都出身農村,家境一般,通過朋友介紹認識,感覺門當戶對挺合適,談了一段時間戀愛,就結婚了。

小兩口掙得不多,花銷也少,平時很省,周末宅在家里自娛自樂,能不消費就不消費,也還算過得去。

直到不久前孩子出生。

本來是件無比喜悅的事,然而之中夾帶的巨大沖擊,把這份和諧沖破了。

先是家庭花費的陡增,雖然兩人早已開支減半,“四腳吞金獸”的威力仍然令他們焦慮不已:

奶粉吃國產還是進口的?用紙尿褲還是尿布?衣服買新的還是用姐姐孩子穿過的?益智玩具要不要買?

“我覺得自己夠省了,可老公比我還摳門,這可是他兒子啊!”

緊接著,夫妻感情也出問題了。

朋友抱怨老公沒有責任心,回家不帶娃,連起夜沖個奶粉都不愿意,只顧自己睡大覺;

老公也很有意見,說朋友成天圍著娃轉,對他又冷漠又敷衍。

兩個人相互指責,正鬧得不可開交,婆婆也來澆一把油。

平時做飯只能看到一些肉末星兒,絲毫不見對產婦的照顧就算了,還指著朋友剛辦的瑜伽卡冷言冷語:

都當媽的人了還臭美,把錢和時間用在娃身上不好嗎?

朋友又內疚又羞愧,當晚就把卡轉人了,用大袍子裹住臃腫走形的身材,眼淚汪汪哄起了娃。

“全家都摳得要命,感覺什麼都缺,隨時會被掏空,就想使勁捂著。”

“沒錢不行啊,這種窮養的婚姻,不要也罷了。”

2.窮養婚姻的模樣

朋友提到的“窮養婚姻”,是個很有意思的概念。

來勾勒一下典型窮養婚姻的輪廓:

①缺錢

缺錢的婚姻有兩種:

一種是客觀缺錢,確實沒錢,窮到買不起鋼琴,只能勸兒子忍痛割愛這種。

一種是主觀缺錢,有經濟條件滿足需求,但是用“缺錢”自我催眠,閹割欲望。

比如網友說:

我三十幾歲了,護膚品一直用的大寶,有一次下決心買套貴的,想試試效果,結果老公不同意,說湊合用一下就行了,沒必要買那麼貴的。

想了想,算了吧。

一句“算了吧”,道盡多少壓抑。

欲望無法得到舒展,內心不甘、委屈、憤怒,而這些感受,最終都會在婚姻里發酵。

有人喜歡用“節儉”來粉飾這種虛弱感,但節儉是出于合理節制,而非對欲望的恐懼。

②缺愛

愛原本是互相滋養,但缺愛就會變成互相掠奪。

在朋友的故事里,孩子的出生引爆了這場“侵略戰爭”。

初為人父人母,兩人都有些手足無措。

男人面對孩子的哭鬧,無力又焦慮,于是用打游戲或者睡覺來逃避。但女人沒看見他的感受,扣上了“沒責任心”的帽子,企圖要挾男人的體貼。

女人奶娃哄娃,忙得焦頭爛額,對男人難免有疏忽。但男人沒看見她的疲憊和無奈,反倒指責其冷漠敷衍,企圖打劫女人的關心。

兩個人陷在困境里,只見自己,不見他人,瘋狂索取,惡性循環,直至缺愛窒息。

③缺氣

這里的“氣”,指的是一種精神或者內核。

缺氣的婚姻,不敢追求快樂,享受愉悅。

比如朋友因為婆婆的一句話戳中痛處,內疚不已,放棄了變美和取悅自己的權利;

還有些人,從不出門旅行、游玩,有時間就回家陪伴父母,因為害怕背叛“孝順”,或者是害怕比父母過得幸福,而背叛“忠誠”。

在這種婚姻里,快樂是羞恥的。

3.“窮”的根源是匱乏

人構成關系。

婚姻里的“窮”,往往由人投射而成,背后是心理的深度匱乏:一種需求始終得不到滿足導致的狀態。

由于長期欲求不滿,他們對滿足的體驗是陌生而恐懼的,潛意識會產生兩層防御:

第一層:防御需求無法被滿足的痛苦;

第二層:防御滿足感帶來的失序和罪疚感。

具體措施可以總結為“一個思維+兩個感受”。

①一個思維

內心匱乏的人深信,一切資源都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

這種觀念令人焦慮,陷入巨大存在危機,于是調動更多的力比多來應付強烈的不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將幾乎全部精力引向“節流”,而非創造。

比如缺錢的人,會為了省錢無所不用其極,卻很少會思考如何多賺錢。

他們會說:誰不愿意多賺錢呢,可沒那個能力啊。

其實不是沒有能力,是沒有多余的力氣去挖掘潛能。

比如缺愛的人,會吝嗇給予自己的愛,更不會懂得如何愛自己。

有人撇撇嘴:我的愛就那麼一點,我都給別人了,誰來愛我呢?

對于他們來說,給出某樣東西,就像切割身體的一部分一樣,“掏空”了,就死了。

②核心感受之一:欲望可怖

付麗娟老師說:無意識的罪疚感,讓人不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欲望和能力。

因此,匱乏的人視欲望為洪水猛獸,避之不及,而一旦被滿足,罪疚感便泛濫成災。

網友分享了一段經歷:

看中了一件皮衣,當時覺得太貴,沒買。有天趁著搞活動打折,終于花2千多買下了,可回家之后,發現自己并不開心,充滿了負罪感,只穿了一次就壓箱底了。

這種感受可能來源于童年時期,被父母忽視、貶損、壓制的欲望,內化為壞的、丑陋的、可恥的模樣,靠近它就是萬劫不復。

③核心感受之二:我不配

與此同時,觸發的另一層孿生感受是:因為美好的愿望從未被滿足過,所以一定是我不值得。

泛化開來,就成了我配不上這世間的一切美好。

通過貶低自己,與欲望保持合理距離,來避免求而不得的痛苦。

上面的例子中, “太貴”的潛臺詞是“我不配擁有這麼貴這麼美的衣服”;即便買回家,只穿一次就不敢再穿,因為這份快樂太昂貴、太耀眼,我不敢享受。

“一個思維+兩個感受”能有效保護人們免于欲望帶來的痛苦,卻產生了副作用——匱乏之苦。

這個副作用很強烈,影響深遠,甚至可以持續炮制“窮N代”。

4.如何變“窮”為“富”?

若兩個人都著有強烈的匱乏感,婚姻自然“窮”得叮當響。

“窮養婚姻”令人受盡委屈,還禍害子孫,等什麼,離唄?

離得了關系,脫不開自己,不先處理身上的“窮酸味兒”,下一段關系仍然會受其影響。

朋友決定改變。

①自我覺察

先接納自己的匱乏,再去捕捉和體會這種匱乏感,看見潛意識搞的各種把戲。

新年前夕,朋友路過一家花店,突然想買一束花,回家裝點一下。

很快一個念頭升起:一兩百買回家不到一周就凋謝了,你好奢侈啊!

緊接著另外一個聲音響起:這種精致的生活,你也配?

她沒有著急屏蔽這些刺耳的聲音,而是站在花店門口,體會這種感覺,足足站了十分鐘。

那十分鐘很煎熬,也很寶貴,匱乏的運行機制逐漸清晰:欲望升起——貶低欲望——自我攻擊——貶低自己。

明明不缺這一兩百塊,就是有一種強烈的撕裂之痛,不惜一切代價,要將這個微小的愿望殘忍殺戮。

她哭了:我究竟為啥要這樣虧待自己啊?

②認知矯正&刻意練習

在這次事件里,朋友調整了兩個認知:

第一,物質資源、精神資源都是可再生的,只要有心,就能生生不息;

第二,我不再是弱小的孩子,自我滿足權在我手上。

這為她注入了巨大的力量,不僅將花買回家,直面了婆婆刁難,處理了內心不安,擁抱了陌生的滿足感,還推而廣之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

不再糾結娃的費用,能力范圍之內,一律選最心儀的;

不再壓抑自己,瑜伽、shopping、閨蜜聚餐,光鮮又滋潤;

不再抱怨老公不帶娃,重新給出了包容和關心;

幫婆婆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陪她聊天,用護手霜小心翼翼為她護理粗糙的手。

朋友的幾個心得:

適應了自我滿足之后,一個字,爽;

果然,敢花才更會賺,目前正在開拓新的賺錢渠道;

老公和婆婆還是會有意見,但她用愛和行動,溫柔地堵住了他們的嘴。

③系統改變

系統理論認為,任何一環發生變化,都會帶來系統的改變。

朋友這顆“小螺帽”異常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后,家庭系統變了。

比如,大半夜奶爸上線,抱著娃在客廳走來走去,輕聲哄著:兒子,別哭了,讓你媽多睡會;

比如,婆婆也學會找樂子了,有時候出去跳個廣場舞,神采飛揚,碎碎念少了;

比如,桌上的菜品越來越豐富,偶爾饞了,全家人還會出去“搓”一頓。

而且,老公把握了一個好機會,換了份更高薪的工作。

再見面時,朋友感慨不已:沒想到,放棄了“窮養”,我活過來了,我的婚姻也活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