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是婚姻的癌?性對于婚姻有多重要

解夢佬 6 0

我的一個來訪者曾經說,“沒有性生活,我們就是家里的兩尊佛。”由于畫面感極強,以至于說出來時我們倆都笑了。我問,“佛的象征是無欲無求嗎?”她說,“佛的厲害之處是怡然自得。”不出所

我的一個來訪者曾經說,“沒有性生活,我們就是家里的兩尊佛。”

由于畫面感極強,以至于說出來時我們倆都笑了。

我問,“佛的象征是無欲無求嗎?”

她說,“佛的厲害之處是怡然自得。”

不出所料,他們的婚姻問題,并不是性的問題。

1.

目前關于“無性婚姻”的定義:正常夫妻一年內性生活少于10次,也就是差不多少于一月一次,就算無性婚姻。期間有倆月還直接沒有,估計是讓孩子那兩次期末考試給耽誤的吧,因為荷爾蒙完全有可能已經在“打孩子”中消耗殆盡。

據統計,大概是每四對夫妻中就有一對正過著無性婚姻。正常夫妻應該有的性生活次數計算大致如下:

二九十八(20多歲,10天8次,大約每天一次),

三九二十七(30多歲,20天7次,大約三天一次),

四九三十六(40多歲,30天6次,大約五天一次)

……以此類推。

先對照看看,自己拖平均數的后腿了嗎?

性對于婚姻有多重要,自是不必再多說,“有性才有愛”已經是很多年的口號了,“通往女人靈魂深處的通道”是什麼也早由張愛玲給出了答案。

于是我們聽到許多的婚姻危機者說,

“我們連愛都不再做了,還做什麼夫妻,還要這家干嘛?”

婚姻無性的原因大約也就分兩種情況:

一是能而不想,

另一是想而不能。

前者更多導致“受害”一方向內自我攻擊,后者更多導致“受害”一方向外攻擊對方。

那為什麼生出這許多攻擊來?

我想除了不爽和未滿足導致的激素失衡之外,更多的還是失落感,而且集中在對“性絕對重要”的錯誤認知上。

比如,來訪者Lina,年紀是如狼似虎,她說,

“我老公連續兩個多月了每天都是躺下就睡著,我脫光了他都沒興趣,他一定是外面有人了!”

她的分析依據是:

“男人是絕對不可能離開性的,他們是下半身動物,滿腦子全是性,不跟我做,那就是跟別人已經滿足了,膩歪了。”

然后她變得怎麼樣了呢?

行為:

翻查手機找撩騷證據,聞老公內褲找膩腥味,襯衣車里都不放過地找長頭發……

情緒:

天崩地裂,大起大落,找到一丁點的不正常就扯住老公要解釋,可當找不到不正常之處的時候又為老公“老奸巨猾藏得太深”暗自神傷……

結果:

老公搬去單位宿舍,連孩子都不見,婚姻霎時間走到盡頭……

真相:

老公體檢查出前列腺炎,夜夜擔心雄風不在后老婆就不再愛自己了,果不其然,現實就是沒有性哪有愛,老婆就差殺了自己……

在他們的概念里,性,是婚姻的重要保障,這有錯嗎?當然沒有。

可他們疑惑的是,不通過性,真的都不知道用什麼表達愛。

Lina的熾熱和抓狂,讓我一度都要考慮給她評估“嫉妒妄想”。

愛,看來真的可以讓人癲狂。

2.

無論是在中文、英文又或是德文中,性活動都夾雜著“交流”的意味,比如,性交、交媾。

所以,無性婚姻最可怕的地方,不是沒有“性”,而是沒有“性”就沒有“交”。

別看已經9012年了,我們依然羞澀、固執又保守地堅信:身體交流是靈魂交流的渠道。

可是,身體交流又絕不僅僅是性交。真正讓夫妻之間焦躁不安的,是缺乏所有泛指的性活動,包括擁抱、親吻、撫觸,又或者僅僅就是凝視。

近來大熱的節目《演員請就位》,讓年近七十的陳凱歌又一次賺足了眼球,觀眾、演員、同行都驚異于他細膩的觀察力和超脫的表現手法。關于他的幾段愛情和婚姻,也默默成為了熱搜話題。

其中讓我最動容的,是陳凱歌的在專訪中關于現任妻子陳紅的一段話:

“因為心臟的緣故,通常我只能向右傾著睡,陳紅是在我后頭,有時候她以為我睡著了,所以她會拿手摩挲我的后腦勺,就這個瞬間,其實我沒睡著,但是我也沒有告訴她,你干嘛,我就覺得在這個瞬間,她把我還是當成了二十年前的陳凱歌,然后我也覺得,她是我二十年前認識的陳紅……

我覺得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二十年,我現在跟陳紅,我們倆坐桌上,我們倆還能四目相對。”

我想那一刻他們體會到的安心和快樂,不亞于一次高潮迭起的性生活。

這是我所理解的正常夫妻之一。

我有個女性朋友跟我抱怨,“女兒上初中了,還是離不開我非要跟我睡,該咋辦?”

我說,那你為什麼一開始就不跟老公睡?

她說,他打呼嚕太吵了,家里就兩個臥室,我當然得和女兒睡。

我又說,如果你現在回到自己的臥室,會怎麼樣?

她大驚,情不自禁地擺擺手,“算了算了,那怎麼好意思啊,都十多年了。”

其實,她煩躁地將渴望溢于言表,她多希望丈夫某天把自己從女兒身邊抱走啊!哪怕就只是沖過來親她一口呢!

而他們沒有交流,就這樣默認事情已經到了不能挽救的地步。他們的無性婚姻不是沒有性行為的事,是沒有性的溝通,還把問題推到了女兒身上。

心理咨詢中,讓孩子“生病”替家庭出頭代言的不在少數。

就像我回答她的,“不是你女兒離不開你,是你離不開你女兒。”

婚姻的“自性”狀態大抵是:有想做的沖動,也有不想做的自由,不必綁架了性。

3.

有段邏輯推理是這樣:

疾病、貧窮、婆媳矛盾、孩子養育以及工作甚至家務都不是婚姻中最大的問題,無性,才是婚姻的癌。

聽著在理,畢竟我們最擅長在性中化解矛盾。似乎只要我們之間還有性行為,就不算到盡頭。

可我不禁想問:在上述問題籠罩之下,雙方身心放松地享受性的概率又有多大?就算不是無性婚姻,就快樂嗎?難道沒聽過“窮,是最好的避孕藥”?

將所有問題都推給性,是因為:若是推給其他的點,那我們面臨的可能就是諸如對方無恥無能好吃懶做這樣的殘忍真相了,怕這婚姻真就無藥可治了。

所以,所謂“嫁給了愛情,輸給了無性婚姻”,真的是輸在了“無性”上嗎?敢做一回面對真相的勇士嗎?

你老婆不跟你做,難道不是因為她對你這媽寶男和稀泥的絕望透頂?

你老公不再交公糧,難道不是因為你每天在廚房客廳臥室都是一個樣?

這不是宣揚受害者有罪,而是開始與自己和解。

我甚至認為,有時能不能接納、容忍無性狀態,也是檢驗愛情和保衛婚姻的標準之一。

畢竟,真正讓人們決定離開婚姻的,不是有多少次性生活。

就別再讓性這種美好的事情為慘淡的生活背鍋了!

4.

心理咨詢或治療的工作對象不是“有病”的人,而是不能與“病”相處的人。

如果無性婚姻算“病”,也會是如此。

無性婚姻的困擾,不會因為對方突然熱烈起來就結束。就算是酣暢淋漓之后,也依然需要解決婚姻困局中真正存在的問題。

無性婚姻是不是有病、是不是該做心理咨詢,取決于我們在婚姻中的真實感受:

● 無性讓我覺得自己魅力不足嗎?

如果無性帶來的是嚴重的自我懷疑、情緒不穩、自信下降,那麼可能你需要見見心理咨詢師,但你們絕不是要解決如何才能擁有性的問題。

● 無性是因為我的圣母—妓女二分思維嗎?

如果你不是性無能也不是性冷淡,只是單純不想跟妻子做愛,可你又不是不愛妻子,那可能你需要跟心理咨詢師討論一下對妻子深愛到“亂倫恐懼”要怎麼辦。

● 我接受無性,可對伴侶充滿愧疚是病嗎?

性終究是“交”,不同的人或者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段,對性的需求都有變化。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到你的,大致就是如何進行一些流暢的關于性的溝通。

● 我們是無性婚姻,該離婚嗎?

也許除了“無性”,在你們的“婚姻”之前,還可以加其他的形容詞,不然,試試看?比如,要不是孩子就沒有存在意義的婚姻,又比如,要不是財產不能分割就沒必要堅持的婚姻,再比如,要不是怕別人笑話就該散了的婚姻……加上這些形容之后,若你還是覺得你們就只是“無性婚姻”,那問題就好解決多了。

據說有一本200頁的小書,名叫《男人除了性,還會想什麼》,然后,每一頁都只是空白。書的作者回答,這就是他多年的調研結論。

其實,女人又何嘗不是?

只是,不論男女,想到性,都不會只是怎麼做才快樂,還包括,怎麼不做同時也快樂。

作者:一葉舟 心理學本碩,專業學習12年,國家二級咨詢師,二寶媽媽,潛心從事心理咨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