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丁克的人,過得怎麼樣?

解夢佬 6 0

現在不少年輕人表達不想生孩子。有些是暫時條件不具備,有些則宣稱要做個“丁克族”。丁克是“DINK”的音譯,英文DOUBLEINCOMENOKID的縮寫,意指“無子女雙收入的家庭

現在不少年輕人表達不想生孩子。

有些是暫時條件不具備,有些則宣稱要做個“丁克族”。

丁克是“DINK”的音譯,英文DOUBLEINCOME NO KID的縮寫,意指“無子女雙收入的家庭”。

丁克概念于八十年代流入中國,早期的丁克已經人過中年。

那些當初堅定的緣由,隨著年歲的增長,會有什麼變化,又會遇到哪些新問題?

堅持丁克的過程中,

遇到最難的問題是什麼?

梳理選擇成為丁克的理由,大概有這些方面:

1、希望保證個人或“二人”世界的自由,不想被孩子束縛;

2、不想遵從社會主流觀念;

3、認為自己還不夠成熟,對撫養孩子的責任有憂慮;

4、對社會環境等外在因素有憂慮;

5、經濟壓力大,或者事業心重,難以兼顧;

6、出于原生家庭等原因,缺少成為父母的信心;

……

有些丁克是被動的。

比如經歷過與孩子有關的痛苦,像周潤發夫婦,早年間懷過孩子,臨產前出了意外。此后,為了保護妻子,周潤發選擇不再要孩子。這個結果或許有遺憾,但這個決定是經過很多艱難的抉擇后作出的,也不會輕易動搖。

還有一些人其實不是有意成為丁克,只是不想遵從“社會時鐘”,不太想生,不想下決定,結果就拖成了一種決定。

生理上的糾結、社會污名化的“自私標簽”、親人給予的壓力、夫妻關系在激情消退后的困境,等等,都容易讓人對丁克的決定感到動搖。

“他們在討論你這個生物到了過期年齡”

古古: 40歲、外企高管

我遲遲不敢下決定主要是在于:生孩子是不可逆的,你又不能把它塞回去。

過去,我的年齡感一直比較模糊。但35歲那年,很多人說,“你再不生就要高齡了”。

但撐過了35以后反而沒什麼人說了……

前兩天剛經歷了一次特別“寒冷”的場景:去做例行的婦科體檢。

醫生第一句都是:“流過產嗎?你生過孩子嗎?怎麼還沒要啊?”

我就唯唯諾諾地解釋:“反正就沒有自然發生,就沒生。”

對方意味深長來一句:“你倒是想得開啊。”

在這之后我突然醒悟過來,覺得很受侮辱:

“這是我的自由,跟你們有什麼關系啊。”

接下來,醫生會很自然地要你去檢查這項那項,對你說“沒生過孩子容易得肌瘤啊……”

躺在我面前的問題是我要40歲了,在醫生那里,你有一種心理的壓力:

你的生理有限期會變得特別的明確,它就是在討論你這個生物到了一個“過期年齡”,每年都在倒計時。

這種東西跟你平時迷信的驕傲啊,情感啊、判斷啊一切都沒有關系的。

你就是一塊臨近過期的肉而已。

(注:解剖的數據顯示,子宮肌瘤的發病率在50%,年齡較大而且從未生育和哺乳過的女性發生子宮肌瘤的危險性更高。隨著懷孕次數的增加,肌瘤的發生率明顯下降,經歷過五次以上足月妊娠的女性罹患子宮肌瘤的危險性是未育女性的五分之一。但科學未證明不生育與子宮肌瘤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關系。)

“當你把夫妻看做親人的時候,

就不會覺得非得要

有個孩子來連接彼此了”

維米:36歲、編輯

選擇丁克,父母不是最大的問題。

你只要經濟獨立,真的不生,沒有父母能架著你生。

我選擇丁克最初的原因是自私:不想有一個外部的東西無條件奪取我的精力。

父母會催,催就聽著唄。我老公有個能力,很會哄大人。他從小調皮搗蛋,大人一訓,他一張嘴,“哎喲喂!你說的都對!太對了!”回去該咋咋地。

我是愛據理力爭。前幾年跟外公外婆大吵一次后,他們現在都不敢提了。

也不放心讓他們幫忙帶孩子。

我發現父母在到了一個年紀以后,行為會出現某些不可預知的混亂。

比如我媽,這幾年突然間開始偷飯店的勺子了。她以前不這樣的……

結婚第四年開始,我們的關系有一兩年特別僵。

開始想關于“生個孩子來解決夫妻關系問題”這句話,有可能是對的。

因為關系是經不起漫長時間里的反復審視的。

有一天我們在一起看伯格曼的《婚姻生活》,看到一半,尷尬地關了。

那時候我們也討論過,可能有個孩子,這事就解決了,這樣你的焦點就不在對方身上了。

但是偏偏又沒有。

后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關系又正常了,因為慢慢把它看成一種親人關系了。

當愛情變淡,有些事情心理上是需要調整的。

當你去把他看做親人的時候,你就不會覺得非得要有個孩子來連接彼此了,

就是把對彼此的期望都調準了吧。

長期婚姻的完美結果,是誰也不煩誰。

下班后一人守著一個ipad, 偶爾有一點點能交流的話題,就挺好的。

我老公很宅,而我喜歡出門。

現在周末每次有姐妹邀我出去,他就特高興。家里變成他的天下了。

為什麼會改變決定?

不少人經歷了上面這些挑戰后,仍然堅持丁克。

有人覺得自己的青春期因此延長了,夫妻一起探索了很多共同愛好,有人因為覺得對父母有愧疚而格外重視與他們的親密關系……

下面則是一些最終改變了丁克決定的故事。

在這些具體的故事里,你會發現,很多決定的做出,是十分個人化的、微妙的。

這也正是情感的豐富所在。

“我想有一個人思念我”

匿名:35歲,銀行員工

我今年結腸查出東西了。

我外婆、媽媽,都是結腸癌三四十歲就去世的。

突然間,一個念頭就跑到我腦海里:我想要個孩子。

過去,我真的是那種從來不怎麼嚴肅考慮未來的人。

我喜歡及時行樂,有了今天就不想明天。像我這種人怎麼可能會要孩子。

我的工作穩定,每天按時下班,追劇,周末逛街,雖然自己工資一般,但家里人資助比較多,基本上實現買衣服自由,遇事也很佛。

我過去一直是嘲笑那些曬娃的大軍的一員。

在我眼里,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群人認為”人最核心的存在是為了繁衍“,另一群人認為”人的核心是個體的自由“。

但病情這件事就像一個大鐘突然“嗡”地一聲敲到我腦袋上。

到現在我腦子都是”嗡“的。

我想留一個孩子陪他。

我老公其實不是很情愿。他自己玩游戲還玩不夠呢。

我公婆都勸我,說心意領了,別逞強。

其實也還好,我沒告訴他們:我有一天做了個夢。

夢里有一個小女孩,一只小小手拉著我,長著一張跟我一模一樣的面孔,說,“媽媽你走慢點,等等我”。

那天是被快遞吵醒的,我使勁閉著眼想回到夢里繼續,醒來以后,滿眼的淚水。

“如果一直以自我為中心,

你到某個時間

會感到特別沒意思”

西瓜:32歲,無業

我是上海本地人,我跟我媳婦家里都有很多房。

一早就說要丁克,也早早把父母的工作做好了。

這個年紀,我爸媽的同事朋友都在帶孫子,他們沒事干,就天天去外邊玩,不亦樂乎。

我跟我媳婦都是丁克,我們大學畢業以后炒股又賺了一大筆錢,加上房租,實現了財富自由,就把工作也辭了。

于是天天玩兒啊,上游艇,包夜店,只要不玩得太狠都能兜住。

我們的感情也一直很穩定。

但就這麼玩了五六年,突然有一天,我跟我媳婦說:“要不咱試試要孩子吧?”

她一下就急了,說,”說好的不要,你怎麼能這樣?”

我心想,“干嘛啊?”

當對未來有個新期許的時候,發現另一半不跟你配合,那你會立馬站到反面去。

她越吵,我就越想:要個孩子挺好的啊。

然后就離婚了。

真的就是一瞬間發生的改變。

那天,我就是一走進家門,突然想:這是家嗎?

家里不太像家,像賓館。

一大家子,從上到下,每個人好像都把這個家當成了旅館。

玩兒,也實在沒什麼好玩的了。

有個孩子,這些會改變吧……

“在命運巨變面前,

信念是很脆弱的事”

麥飯:33、國企職員

我是30多歲查出子宮肌瘤,要切輸卵管。

大夫說,”你想好了啊,以后再也不能懷孕了,但不切,腫瘤還會長。你要跟家人商量一下。“

個中痛苦,我就不想描述了,最后選擇了切除。

人有的時候就是,沒觸及到那個弦的時候沒什麼事,但突然有一個點觸到你了,你就會立馬站到反面去。

現在,家里人都不在我面前提孩子這個詞,一有人說漏嘴立刻互相提醒。

他們越是這樣,我越是難受。

我前段看@燕公子 說的一段話,覺得很安慰。

她說,她馬上要生孩子了。在她爸去世之前,她一直覺得自己是永遠不會要小孩的人:

“自從我爸檢查出腫瘤以來,我每天晚上都在哭泣中睡著……總之我就是很驚慌,一種與世界的聯結正在減少的感覺……。當我產生了生孩子的欲望后,自己也很奇怪,我咨詢心理醫生以后,醫生說……爸爸的離去,對你來說是崩塌式的摧毀,因為是一個重大的愛的斷檔,也就是我潛意識在想,失去了一個家人,那我如何再找到更多的家人呢,生孩子這種答案就會跑到腦子里。”

這些年發生的事情,也讓我覺得,人的信念在命運巨變面前是很脆弱的事。

你對生命的理解隨時可能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時候,無神論者突然信了佛,丁克突然狂熱地想生孩子。都是很正常的,別笑話他們。

要不要孩子,

都只是一種生活狀態的選擇

要不要生育,既是個人的選擇,也是從個人到家庭對人生價值的理解與取舍。

在這個過程里,每個人都會參照別人的故事,來不斷反照自己的理解,但不代表誰能夠堪為樣本、教科書。

沒孩子和有孩子的人生,也不是A和A+的區別,而是A和B的區別,都會遇到各自不同的挑戰,沒有誰能坦然地說自己這條路是輕松的。

我們是否會自由、會幸福,與是否有孩子,也沒什麼緊密關系。

它與我們如何理解、應對這些事情的過程和能力有關。

不管是選擇要孩子,還是選擇丁克,認認真真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