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一個男性長久地愛你,不如成為他最好的朋友

解夢佬 8 0

最近有個朋友,深深地為她難以走入交往已經兩年多的男朋友的內心而苦惱。她來找我說,自己非常崇拜自己的男朋友。他不算是所謂的帥哥花美男,但是“特別man”,事業做得很好,做起商業決

最近有個朋友,深深地為她難以走入交往已經兩年多的男朋友的內心而苦惱。

她來找我說,自己非常崇拜自己的男朋友。他不算是所謂的帥哥花美男,但是“特別man”,事業做得很好,做起商業決策來果斷堅決,因此讓我朋友“感到他很有力量“。這種男子氣概還表現在這個男生“不精致”,有時候甚至有些粗魯,但是就會讓人覺得“很性感”。

所以剛在一起的時候,她覺得幸福地飄起來了。但時間一長,她發現,男朋友除了日常活動以外,并不會和她進行深入的溝通,兩個人的交流僅限于事件層面,如果男朋友看起來心情不好,無論她怎麼追問,對方也不會承認和傾訴,甚至陷入沉默。

她充滿沮喪地說,“我以為我們成為情侶,甚至開始談婚論嫁,意味著我們會慢慢變成彼此最親密的人。可是如今卻越來越覺得,我們之間真的很疏遠,隔著一道鴻溝,我走不進他的內心世界。”

聽了她說的話,我其實想到了很多。但我只是跟她說,你一定要相信這不是你的錯。今天的文章我想和大家聊一聊,“為什麼有些男性的內心會封閉”的問題。

1.

當你看到以下這些形容詞的時候,你的頭腦中會不會很自然地給它們貼上“性別”的標簽?覺得某些詞語是在描述男人,而另一些是在描述女人?

有力量的 /有野心的 /強壯的 /敏感的 /溫柔的 /有擔當的/順從的 /脆弱的 /有侵略性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感受的話,就說明你被社會建構的性別刻板印象影響了。

這個社會是這樣運作的:為了維持男性和女性的結合、繁衍和撫養后代,社會把二元的性別建立成一種“前話語”的——不需要討論和論證的真理。男人是男人,女人是女人。基于這一點,它狡猾地順勢把很多衍生出來的東西也說成了是“不言而喻”、“不證自明”的。

比如說,工作的空間就是屬于男性的,家庭的空間就是屬于女性的。繁衍的時間是屬于女人的,打拼的時間是屬于男人的。社會把它們建構成了一種秩序,讓很多人即便在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的時候,也能意識到自己是在“反對”這種秩序。我們都意識到有這樣的約定俗成存在。

在分工之外,這套話語繼而建構了更多的兩性差異,從儀態、到生活習慣、到情緒的感受和表達,等等。社會把一些特質標記為“男性氣概”,另一些則標記為“女性氣質”。男性和女性氣質被對立為主動vs被動、進攻vs承受、積極vs消極、粗魯vs溫柔,果斷明確 vs“我不知道”等等。

男性氣概,指的則是那些被嘉獎的男子特征,根據布迪厄的說法,力量和英勇是它的本質,并且與性力量息息相關。女性氣質則被要求是溫柔、順從,與能夠激發男性色情化的欲望息息相關。

2.

我朋友的看法能夠代表一種典型的看法:那些不那麼注意儀表、甚至有些粗魯、強有力、有進攻性等等類型的男性表現,因為非常符合社會嘉獎的“男性氣概”,而對女性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們的性欲,我們會對什麼樣的人產生欲望,其實也是被社會教會的,它反復告訴我們什麼是性感,什麼是男人的性感,什麼又是女人的性感。等等。

甚至,浪子型的男性,一定程度上也是被嘉獎的,因為旺盛的性能力和性欲望是“充滿男性魅力的”。而浪子型的女性則受到社會的鞭笞,因為貞潔是社會分配女性的魅力標準。

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男性和女性,都會因為自己偏離社會嘉獎的“男性氣概”或“女性氣質”而產生自我懷疑,或者遭到人際中的歧視。但男性對偏離男子氣概的恐懼,要比女性更甚。

尤其是異性戀男性,他們恐懼自己“不夠有男子氣概”,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他們在別人眼中缺乏足夠的性能力和性魅力,這種恐懼與對于“被閹割”的恐懼有一定相似性,與“無法供養女性伴侶”和“沒有撫養后代”也有著類似的羞恥作用。

男人之所以格外恐懼對自身性能力的否定,也格外恐懼沒有能力供養家庭,是因為這種恐懼恰恰是社會最希望他們擁有的。這一套性別秩序,原本就是社會以保證兩性結合和人類再生產(繁衍)為根本目標的。

Virginia Woolf在她的作品中寫道,“我們不可避免地把社會看成一個共謀的地點,它吞噬了我們中的許多人在個人生活中有理由尊重的兄弟,強迫他充當一個巨人般的男性,有雷鳴般的聲音,強有力的拳頭。”

男人一定程度上是男性氣概的囚徒。所謂的“男性氣概”并不真的是一種天性,每個個體的天性原本都迥然不同。是經過一種社會化的長期作用后,大部分的異性戀男性才都開始追求成為同一種類型的男人。

3.

在一個今年開展的,以倫敦、紐約、洛杉磯、上海、背景的3000名男性和750名女性(年齡范圍在20-50歲之間)為受訪者,以男性氣質為主題的調研中,有65%的男性受訪者表示“傳統的男性氣概不足以充分代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只有20%的男性受訪者表示他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52%的男性受訪者仍因被迫要按照“男性氣概”來表現,而感到壓力。

而在工作環境中,全球范圍內的男性受訪者有超過一半表示,會“強撐著表現自己陽剛的一面”,在中國這個比例更是高達89%。

男子氣概被社會建構成是“不言而喻”且不可辯駁的。它一種儀表、一種步態、一種欲望、一種時代精神和一種信仰。男性氣概也是一個陷阱,它的對立面是永久的壓力和緊張。男人在一切場合展現其男子氣概的義務是強加給每個男人的。

“男子氣概是生殖的、性欲的和社會的能力,也被理解為是斗爭或施暴的才能,最重要的是一種責任。害怕失去團隊的尊重,害怕在伙伴面前被看成弱者、弱女子、被雞奸者。男人害怕被逐出無弱者的男人世界,被驅逐出所謂強者的世界。他們之所以被稱為強者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痛苦和他人的痛苦表現強硬。”(布迪厄,《男性統治》)

4.

布迪厄提出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男子氣概是一個具有關系意義的概念。一方面害怕自己不符合社會對男性氣概的要求,一方面貶低那些不夠有男性氣概的其他男性。而由于他們是如此地害怕被稱為“像女人”,同時也貶低和傷害了所謂的“女性氣質”,也降低了他們對女性氣質的尊重。

男子氣概這個概念,影響了男人與自己的關系、男人與其他男人的關系、以及男人和女人的關系。

回到文首我朋友的困惑中來說。男性不光在對待女朋友,在對待男性朋友,甚至對待自己時,都常常不能把真實的自己暴露地那麼深。

有研究發現,男性更喜歡以“一起玩(do activities)”來增進、維持友情;通常是一群人一起玩耍的好朋友,很少交流情感、因而實際上他們在情緒中是孤立無援的(Benenson et al., 2001)。

阻止我朋友的男朋友去向她敞開心扉,讓她看到自己內心的脆弱的,并不是他們關系中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關于男性氣質的評價。

“不像個男人”對很多男人來說,是最嚴重的惡評。系統對于陽剛之氣的要求,既包括身體生理上的,也包括性取向和經濟社會地位上的。一個男性有太多種方式,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因此他們長期處于壓力與焦慮中——無論他們是否能夠意識到。

甚至,對于異性戀男性來說,面對自己的伴侶去暴露自己“不符合傳統男性氣質”的一面是最為困難的。因為他們唯恐這會影響到他們的性吸引力,更害怕遭到伴侶關于他們男性氣質的質疑和批判。

甚至,當他們真的遇到問題的時候,不需要任何人的指責,他們內心已經會開始“自我污名化”的過程。認為自己“做不到”是個相當致郁的過程,而缺乏支持系統的他們,只能慌不擇路的選擇酒、選擇逃避、選擇偽裝。根據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NIMH)的調查,在美國至少有600萬男性患抑郁癥,而實際的數字還會更高一些因為很多男性都不會報告自己的抑郁情緒 (Rochlen, et al., 2005)。

而如果有一個朋友能夠獲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能夠誠惶誠恐地、偶爾卸下自己的面具,袒露真實的脆弱,這個朋友會成為他們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人。

5.

但其實,男人的心理狀態早已悄悄發生了改變,女人對男人的看法也在發生改變。上文提到的調研中,60%的受訪者表示認可男性身上擁有女性氣質,只是大多數人男性受訪者表示仍舊羞于向朋友展露自己敏感脆弱的一面。

女性和性少數群體似乎已經有了更松動的男性氣概的定義。而異性戀男性中,還有大量的人覺得“很娘”的男人和男同性戀缺乏男子氣概。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問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是真正的男人?”

作為男性和女性、或者是作為異性戀與性少數,當我們能夠發自內心的感受到另一方的痛苦,同盟就能夠形成了。

要改變一個社會,需要很多人的力量。我們不被洪流卷走,同時逐漸匯聚成一股新的社會聲音,有朝一日希望它能成為社會最主流的聲音。

我們真的需要一種新的社會,新的關于男人和女人的定義,新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不以打壓他人為目的,不劃分主流和邊緣,讓一切選項都盡可能的多元,關懷他人與自身。

假以時日,我們會共同創造出一個讓每個人都能更舒服和自由的社會。

最后,如果你身邊有那些“可能默默痛苦著而不說”的男性,希望你能轉發這篇文章給他們,表達你“愿意關懷、愿意深度溝通與支持”的意愿。

正文到此結束。

自我們出生起,就面對著世俗期望的雕琢和社會經驗的規訓。如前文所述,刻畫個人才能的工具性特質(如果敢、自信領導力)和表達性特質(如敏感、溫柔、同理心等)被等同于性別氣質,如同玩具盔甲和洋娃娃一般,從小便塞在男孩和女孩的手中。但正如我們有權選擇穿什麼樣的衣服一樣,我們也應當能夠選擇自己的性別特質,打破固定的標簽,擁抱真正的自己。全球奢侈男裝領導品牌Zegna 杰尼亞近期開啟的 #何謂當代男士#對話,就是打破傳統性別角色、倡導多元化男性氣質的實踐:

前文引述的 “何謂當代男士”調查,就是杰尼亞為了解男性特質在全球的理解和演變而進行的。在這一調查當中,我們驚喜地發現:在當代,越來越多的男性對女性特質產生認可,并有意愿身體力行地進入一個性別觀念更進步的世界;“男子漢”不再是象征著力量、強壯的一張單薄的紙,而是一個更豐滿、多元、精彩的形象。杰尼亞在這里,用行動拒絕了對男性氣質簡單粗暴的定義,并一步步進行更多開放和進步的探索。

多元的男性特質,不僅僅由一個個詞匯組成;它更需要每一個人的故事和人格,讓它一點點血肉豐滿。KY小姐姐在這里,也想聯合杰尼亞,一起發起“何謂當代男士”的問題,聽到你的聲音:請評論區留言自由表達你對男性特質的解讀,或者講出你受男性特質影響的經歷~亦可點擊下方小程序,表達與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