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過約素炮嗎?皮膚饑渴是一種怎樣的渴

解夢佬 6 0

你聽說過“約素炮”嗎?就是“單純抱在一起睡覺,不發生性關系”的那種約炮。在與陌生人之間的短暫溫存中,尋求溫暖和撫慰。這究竟是真愛的缺失還是性欲的淪喪?別急著開腔。不妨先接受來自

你聽說過“約素炮”嗎?就是“單純抱在一起睡覺,不發生性關系”的那種約炮。

在與陌生人之間的短暫溫存中,尋求溫暖和撫慰。這究竟是真愛的缺失還是性欲的淪喪?

別急著開腔。不妨先接受來自KY小姐姐的靈魂拷問。來看看,你有沒有以下的這些表現:

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你會特別渴望被擁抱和撫摸嗎?

然鵝,作為一個單身狗,你只能抱著枕頭或寵物,來緩解身上“一年四季的冷意”,和內心總是空落落的感覺。

“好了,可以了,再多就煩了。”

如果你有另一半,

你會變成一個大型人型掛件嗎?

你想一直黏在ta身上,要抱抱親親舉高高;被ta抱在懷里的時候,你幸福到快要融化。

“女朋友太粘人怎麼辦,急,在線等。”

又或者,事實上,

你很抗拒肢體接觸……?

當你無意間被碰到,就會產生像觸電一樣的顫栗感。這種感覺又癢又麻,讓你覺得自己的身體很敏感。

閃躲人肉炮彈的你。

膝蓋中箭了嗎?

無論是以上哪種情況,背后的原因都是:“皮膚饑渴癥”。

這個詞來源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們把對觸摸的剝奪(deprivation oftouch)命名為——“皮膚饑渴”(skin hunger)

© 2016. AGENT OF ISHQ.

乍一看,“皮膚饑渴”這四個字,也許會讓一些司機朋友按捺不住猛轟油門

的渴望。 “說得好聽,可不就是饞人家的身子?

絕非如此。比方說,女性就常常會用一種非性接觸(Non-Sexual Touching),來表達對伴侶的愛意。比如撫摸、牽手、環抱等等。這是女孩子們和伴侶增強情感交流的一種方式。

問題是,這樣的舉動在部分男性眼中就變成了:

這是一個大大的誤解!

人類對觸摸的需要,本來就是與生俱來的。Harry Harlow的猴子實驗

首先發現了這一點:

“一群剛出生的小猴子面前有兩個母猴模型。一個是有奶喝的鐵絲模型;另一個是沒有奶喝的布偶模型。對哺乳動物幼崽來說,覓乳是一種本能,但大部分時間里,小猴子都寧愿呆在沒有奶喝的模型旁邊。因為絨布柔軟溫暖的觸感,滿足了TA們觸摸的需要。”

母嬰間的觸摸,不僅可以增強安全感和依戀關系,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

簡而言之:

人們對觸摸的需要

本就是與生俱來的!

「皮膚饑渴」不是罕見的心理疾病

也并不一定意味著性需求!!

此「饑渴」與「性饑渴」之間

并沒有什麼關系!!!

事實上,比起話語、面部表情或其他表達方式,觸摸可能是一種更靈活的語言。它能幫助我們與他人積極互動,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作為人類的一種基本需求——

觸摸具有情感交流的功能

也有不可替代的治愈性

從這點來看,21世紀的人們會感到“皮膚饑渴”的一個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

關鍵詞:地鐵 老人 手機

科技簡化了溝通成本,卻也讓我們形成了一種非接觸式(touch-free)的生活方式。

不信請你回憶一下:今天,你和別人有過幾次身體碰觸?

消費有網購,對話有微信,電子設備的冰冷取代了37℃的體溫,身邊的一個大活人,也比不上網絡上的各路紅人。

即便是面對面的對話,也無法比擬感官接觸帶來精神聯結的瞬時快感;虛擬網絡空間的表情符號,更削弱了屏幕前的情緒表達。

你每天都在使用自己的聽覺、嗅覺,可是請不要等到“皮膚饑渴”——才發現忽視了觸覺。

俗話說,生活如果給你關上一扇門,它一定會把剩下的窗也關上。

其實,即便沒有科技的進步,成長,也會悄無聲息地剝奪我們和他人之間的觸摸機會。

小時候,我們可能會肆無忌憚地和父母擁抱、親吻;

青春期,男孩女孩和父母、同伴的親昵互動似乎變得不太恰當;

成年了,我們很少通過觸摸表達情感,連我們自己都覺得尷尬害羞。

隨著年齡增長,觸摸的發生變得越來越少。男性則會比女性更容易經歷“皮膚饑渴”。

我們來舉個栗子解釋一下為什麼:

通過以上場景分析,我們可以發現:

➤女性比男性更傾向于發起觸摸。

牽手等動作多數情況下都由女孩發起;

除非在親密關系中,否則男孩們很少會主動發起身體接觸邀請。

➤女性之間的觸摸多于男性之間。

女孩手拉手上廁所被看作是正常的友情;

但兩個男孩手拉手上廁所……咦,我怎麼變粉了……(⁄ ⁄•⁄ω⁄•⁄ ⁄)

➤女性比男性更樂意回應觸摸。

大多數女性都會對身體接觸給予回應;

而男性本身就有更強的回避觸摸(touch avoidance)傾向。

男銀不行,公貓可以。

擁抱、牽手、親吻……不僅是身體的接觸,也是情感的接觸。揭開皮膚饑渴的包裝,內里其實是我們的——

情感缺失

(affection deprivation)

研究顯示,“皮膚饑渴”程度高會讓人感到孤獨。嚴重的皮膚饑渴er們更容易感受到抑郁和壓力,也很難與他人建立穩定關系。

如果你是個天生不喜身體接觸的Ironman,被壓抑起來的“皮膚饑渴”本能,可能會由于你對觸摸的抗拒,在潛意識里變本加厲地放大,放大,放大。

嘴上說著不要,來真抱一個試試!

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皮膚饑渴?

談及觸摸,好像存在一種無形的禁忌。但其實這可能是因為:

我們并不清楚,觸摸的尺度在哪里?

保持距離有時候是一種禮儀,抗拒接觸又讓我們變得疏離。

我們希望在不同的人際關系中,基于尊重和友善的態度——

慢慢摸索出屬于你與ta的

身體接觸界限

比如:面對同事朋友,除了口頭的關心,我們也可以——在ta背部和肩膀上輕拍一下,或握住ta的手,表示安慰和支持。

對親近的人,我們更需要互相擁抱。擁抱時間最好達到20秒——這是釋放令人愉悅的催產素的時間。

別忘了,觸摸也是親密的樣貌。

像這些年流行的“免費擁抱”(free hugs)活動和“素炮”現象,都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親密的渴望。同時也在告訴我們——

放下手機,回歸現實社交追求親密

你知道嗎?關系親密的人比陌生人之間,能通過觸摸更好地識別更多情緒。

如果你不想再體會更深的孤獨感,試著先把眼光從手機屏幕上,轉移到周圍人的臉上。

試著開放你的個人空間來接觸他人,讓我們一起通過觸摸厘清關系,辨識情緒,表達你對親密的需要。

我們希望每個人——

去看到真實面孔上的表情

去感知人與人之間的體溫

去體會現實社交中的冷熱

有了親密愛意的潤澤

自然不會再皮膚饑渴

References:

Davis, P. (1999). The power of touch. Hay House, Inc.

Floyd, K. (2014). Relational and Health Correlates of Affection Deprivation.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78(4), 383–403.

Hertenstein, M. J., Verkamp, J. M., Kerestes, A. M., & Holmes, R. M. (2006).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of Touch in Humans, Nonhuman Primates, and Rats: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Genetic, Social, and General Psychology Monographs, 132(1), 5–94.

Stier, D. S., & Hall, J. A. (1984). Gender differences in touch: An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review.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7(2), 440.

Thompson, E. H., & Hampton, J. A. (2011).The effect of relationship status on communicating emotions through touch. Cognition & Emotion, 25(2), 295–306.

皮膚饑渴這個抽象詞匯背后,是我們現代人繞不開的孤獨。

半夜睡不著刷手機,想找人聊聊天,劃了很久好友列表卻選不出一個合適的人。打開朋友圈準備寫點什麼,轉念一想好像更不合適。放下手機,一陣孤獨感襲來。這樣的體驗也許你也有過。孤獨感來自何處?孤獨會如何影響生活?我們又該建立什麼樣的關系來面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