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戀愛、不想過性生活,我是無性戀嗎?

解夢佬 13 0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自己:喜歡單身生活,不想戀愛結婚,也不覺得想和別人發生性關系,和紙片人談戀愛就夠了。其中許多人忍不住想,這會不會就是無性戀呢?無性戀的定義很簡單:不會從其他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自己:喜歡單身生活,不想戀愛結婚,也不覺得想和別人發生性關系,和紙片人談戀愛就夠了。其中許多人忍不住想,這會不會就是無性戀呢?

無性戀的定義很簡單:不會從其他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或缺乏內在驅動去建立性關系的人。

是的,就這麼幾個字,但因為它們用于標記分類人群,所以真正理解起來并不容易。

什麼是性吸引?

吸引力,指的是一種將人們連接在一起的精神或情感力量,按照不同的類別被分為,性吸引、浪漫吸引、審美吸引、感官吸引等。

審美吸引,就是我們通常看到美人時產生的“太美了”那種感慨,你可能會被特定的某種類別的外表所吸引,大部分人喜歡標準的美人,你喜歡的可能不是美人,但沒關系,這也屬于審美吸引,單純的審美吸引的背后是不帶有浪漫、性吸引的。

浪漫吸引,就是我們渴望與他人發生浪漫接觸,或者對他人抱有浪漫情懷的一種感受。你想和他人人談戀愛,建立親密關系,想要得到愛和付出愛。甚至你也不是想戀愛結婚,你就是想感受與他人調情、約會時感受到的快感和悸動,這也算。

感官吸引,渴望與他人發生身體接觸的一種感受,比如擁抱、撫摸、親吻,但是不帶有性意圖的。

性吸引,渴望與他人發生性接觸或與他人分享性欲的感受。

看到這兒,是不是覺得很難區分自己遇到的是什麼吸引?是不是覺得這幾種吸引常常并存在你身上?你不但喜歡對方的臉,你還想跟對方發生浪漫的關系,你不但想要對方溫柔不帶性意圖的關愛你,你還渴望對方狂風驟雨一般的和你發生性關系。

是的,對許多人來說,感受到的他人的吸引力就是混雜的、并行存在的、多維度地支撐著我們性與愛的需要,而其中,性又常常因其會帶來極強的心理震蕩和身體感受,而受到格外的標記,許多人會相信,性是一切吸引力的基底——所有吸引最終的底色都是性。

而無性戀是什麼呢?基本上,就是性吸引并不存在于他們的世界中。所謂的底色并不存在。但除此之外,無性戀者根據不同的類別,可以感受到其他任何吸引。

無性戀仍然有性欲、仍然可以戀愛結婚,甚至可以有性生活,只要他認為自己不被任何人性吸引。

這樣就解釋清楚了無性戀嗎?

我猜你可能更迷惑了,啥?還可以結婚?還可以有性生活?那和我有什麼區別嗎?

在下一步解釋之前,我想請大家記住這麼兩句話:人是社會性動物,而且,有些人的性傾向是會變化的。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這麼簡單的幾個字,也許常常掛在我們的嘴邊,但真正理解它并不容易:

首先是,人可能會做出矛盾混亂的選擇。尤其是在某種壓力之下選擇一個陣營標記自己。未成年人與非常年輕的成年人(25歲以下),更容易感受到同伴壓力,想要得到同伴認同。一些人會想要追上同伴的步伐,去發生性關系,去模仿同伴身上標簽,同伴有的自己也可能會想要有。我們已經從其他的LGBT群體身上看到,性少數者在異性戀占主流的社會中,會經歷許多矛盾與混亂,其中的許多選擇與其說是“違背個人本心”,不如說,人們難以清晰了解自己“本心到底要的是什麼”,甚至在不適與混亂中探索很久,也無法堅定地說出,“我終于找到了自己是誰”,而也許只能誠實地說,“我想這是目前最適合我的路”。

無性戀會有性生活,至少在他能夠理清自己是無性戀之前,這很正常,因為他在探索,理清楚自己的性傾向。

其次,人類社會規范始終存在,人際交往乃至親密關系中也不例外。交往中有些事被視為理所應當,當然,在不同人眼中,“應當之事”還有些不同,有些人會認為是接吻、擁抱、愛撫,有些人會認為是性。無性戀作為一個較晚出現的概念,許多人直到很晚才接觸到它,而有性參與的交往甚至親密關系,卻早已有一套深入人心的規范,人們(包括無性戀)也更容易受后者規范的影響,會相信性是一種應當付出的行動。無性戀者也會用性來獎勵伴侶,表達愛意,維系關系常規的發展,哪怕在他已經知道自己是個無性戀之后。

(有時候我會想,無性戀如此難以界定,也許正是因為,在一個性泛化的社會中,“無性”這個概念打破了基礎的規范,但作為每個個人,又不可能不受到社會規范的影響,無性戀中涵蓋了太多特例,這使它被詬病,但它也許只能如此。不過這是我一家之言,不必在意。)

再次,人的自我意識從來沒有脫離他過去現在未來的經歷與處境。性傾向也是自我意識的一部分。科普會強調無性戀不是創傷的結果,“你不是恐懼性,你只是對性不感興趣”,我目前仍然支持這種說法,大多數的性少數在調查中都表示沒有經歷過性暴力。但需要考慮到的是,不排除有些人受到經歷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性傾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創傷是非常重要的經歷,而經歷一直在塑造我們的大腦(以及基因),當然也有可能影響我們的性傾向。性不只受生物因素影響,也受社會因素影響,一個人出于不好的經歷,而影響對某種性傾向的負面看法,在其本身就處于連續譜的中間地帶時,做出另一種傾向的選擇,這是完全有可能的。反過來,好的經歷也可能會使人們持續相信并標記自己是某種性傾向者。

談到性傾向的連續譜,這又帶來了另一個思考,我們談論性傾向時,會強調天生,與生俱來,以此來對抗“選擇與糾正論”,后者認為,如果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個性少數,那麼你也可以選擇成為一個異性戀,你可以被糾正,可以選擇不過“墮落的悲劇的不被認可的”性少數生活。強調性少數的天生,強調其正當性與不可更改性,有合理性,不過,人們的性傾向總體來說會是一個連續譜,少數的人落在兩極,這些人確實是天生幾乎不可更改的,他們強烈而清晰的性取向,使改變除了巨大的痛苦之外沒有任何其他事發生,有些人會落在更靠近同性極或異性極上,還有一些是落在中間的人,正是我們在前面所說的,中間的人會“難以清晰了解自己到底是誰”,無法給自己的性一個明確的定義。這不是在暗示,中間的人應該改變自己。閹割自我的一部分是痛苦的,沒有人有任何理由需要承受這種本不應存在的暴政。

性少數人群多年來常常不得不承擔著這樣的壓力:“你只是沒有試過一個厲害的男人。”“你只是沒有遇到真正適合你的女人。”性少數被視為是失敗者的逃避選擇。無性戀者也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你只是沒有試過好的性愛。”

這種壓力會內化到每一個性少數身上,在異性戀主流的社會中,性少數常常不得不經歷異性戀的生活方式,才能確定自己并不想要它。增加性少數的壓力其實沒有必要。無論如何,異性戀都會是主流,他們不會都跑去變成性少數——畢竟,那有什麼好處?我們今天在講無性戀,根據估計,它在人群中占比也大約只有1%。給性少數壓力的人們,限制他們自由選擇的人們,是在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如果異性戀才能安全,你怎麼保證自己不會被人選做保護傘?

研究學者們有對人群進行分類的需求,但如果是個人,我不覺得有必要對自我進行分類,給自己貼上某一個標簽,你要做的也許只是保持誠實,并且開放,接受你可能是任何一個樣子。

當然,我也理解一些人需要分類,知道自己擁有同類,感覺更有安全感,更自信,那麼下面是一些簡單的判斷細則:

沒有任何人讓我感覺到性吸引,我是無性戀嗎?

「是。完全符合定義。」

我覺得性讓我反感,我是無性戀嗎?

「其實無性不意味著反對性、厭惡性,僅僅用這個不太能確定。有些人會反對性,可能是處于某個特定的階段,也可能出于一些創傷,你可以多了解一些其他的參考細則。」

有些人會讓我覺得很有吸引力,但我不想和那些人有性關系,我是無性戀嗎?

「如前面所說,吸引有很多種,如果沒有性吸引,你是無性戀。」

除了少數的幾個人在性上很吸引我,別人我都沒有感受到性吸引,這樣我還是無性戀嗎?

請輸入

「你來到了一個灰色地帶,在這個地帶,你可以覺得自己是個無性戀,或不這麼覺得,這沒關系。值得提醒的是,有些無性戀者會出于很多原因發起性行為,比如為了表達愛、為了生孩子、為了好奇、為了性欲,等等,但和一般性戀有所不同的是,性對他們不是一種驅動或獎勵。」

我有時候會容易感受到性吸引,有時候就完全感覺不到,我是無性戀嗎?

「這是一個更為灰色的地帶。許多人都經歷過性欲的起伏變化,在性學界,你完全感受不到性吸引的情況可能會被認為是性欲消退或缺乏,但也有一些人認為,這可以被認為是無性戀與性戀之間的變化。」

我會有性欲,會自慰,我是無性戀嗎?

「是。有些無性戀者缺乏性欲,這很正常,也有相當的無性戀者有性欲、會自慰,這也很正常。無性戀者的性欲不針對他人,不因他人而起,是自發喚起的。」

我會非常狂熱地喜歡一個人,我是無性戀嗎?

「浪漫吸引在無性戀身上是可能存在的,你仍然可以是一個無性戀。」

我除了自己的伴侶,跟誰都不想做,我是無性戀嗎?

「一夫一妻制關系是一種強大的規范,有時候人們會在婚姻中懷疑自己是無性戀,因為一點都不想做,但看到別人還是有性吸引,這種就不是無性戀;反過來,有時候人們會在婚姻中極其幸福滿意,對其他任何人都不想做,這種是不是無性戀呢?

你可能得想一想,如果你和伴侶之間再也沒有性了,你會滿意嗎?如果你依然覺得滿意,那麼你可以認為自己是個無性戀。如果你不滿意,那你可能就是陷入了一種狂熱的婚姻中的愛情。」

我對他人有性欲,有些人我會性幻想,但我不喜歡做愛,我是無性戀嗎?

「不喜歡做愛不是判斷無性戀的依據。你對他人懷有性欲,有性幻想,你可能不是。」

我覺得性很美好,不會反感它,不過這是從概念角度來看,如果是真的話,我自己對做愛這件事一點興趣都沒有。我是無性戀嗎?

「你可能是。性愛這個概念廣泛出現在一切作品品類中,音樂、影視、書籍等等,你接受它在概念上的美好,但你本人對它毫無興趣,并不矛盾。」

我想要和某人發生性關系,但當真的發生時,我一點感覺都沒有,我是無性戀嗎?

「可能不是。缺乏感覺的性體驗可能由許多原因造成,比如你沒有準備好,對方技術太差,你缺乏經驗,你有其他顧慮,一些器質上的原因,等等,你可能需要一些更好的性愛指導。」

你可能會注意到,我用了許多“可能”“可以”這樣的詞,我希望每個讀者從這個遣詞中除了感受到嚴謹以外,更感受到自由和沒關系,是的,它僅僅關乎你個人的性身份而已,它不是一個確定的診斷,這種不確定與模糊不是我有意為之,作為一個很新的概念,我們對它的研究尚有不足,它也受整個社會規范的影響,許多因素我們無法剔除,于是決定先接受它的這種不確定。

我認為有必要科普這個概念,是因為使用這個工具,可以幫助你探索自我、打開思路,但不必因它畫地為牢,當它不再適合你,你可以換一個,不必感到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