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間的冷暴力,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解夢佬 10 0

1.父親的“施虐”行為,讓我見證了一段“冷漠”婚姻我的一位朋友Z出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靠天吃飯”的農民,一家人的生活粗茶淡飯,倒也安穩。但隨著弟弟、妹妹的

1.父親的“施虐”行為,讓我見證了一段“冷漠”婚姻

我的一位朋友Z出生在一個多子女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靠天吃飯”的農民,一家人的生活粗茶淡飯,倒也安穩。

但隨著弟弟、妹妹的相繼出生,家里的經濟負擔越來越重,不喜歡干農活的父親便常常“消極怠工”,在家里要麼獨自一個人喝悶酒,要麼躺在床上睡大覺。

Z的母親剛開始還勸解父親,但是寡言內向的父親要麼拒絕溝通,要麼冷言冷語地“噴”母親一句“你一個家庭婦女,懂個P”。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完整的家,Z的母親選擇了隱忍。

后來,Z的父親跟人學了一些經商之道,攢了一點本錢做起了小生意,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得到了改善。但生活的富裕,并沒有讓Z的父親心滿意足,反而助長了他的“大男人主義”作風。

只要生意不順,或生活中稍有不如意的事,Z的父親在家里就看誰都不順眼,板著一張“冷臉”,一副與全世界為敵的樣子。

有一回,Z的父親過生日,母親忙活兒一整天炒了一大桌子菜,父親卻嫌菜不合胃口。但他不直接跟母親說,而是對Z呶呶嘴:“回頭跟你媽說說,這菜咸得可以噎死人!”Z還沒來得及回應,父親就放下了碗筷,進了房間,一個人躺在床上生悶氣。

Z的父親是寧愿忍饑挨餓,也不愿跟母親多說一句話。

母親無力面對這一切,只是一味地順從父親,又單獨做了一盤紅燒肉端到父親手上,還守在一旁給父親端茶、遞水。即便如此,父親也難有好臉色,茶飯下肚的父親面對一家人也總是氣呼呼的樣子。

Z說小時候的她常常看到母親一個人躲在角落里嘆氣、默默流淚,她說自己“鄙視”母親的“無能”,更“痛恨”那個把母親視若空氣的父親,并且發誓以后要找一個“溫暖有愛”的男人當老公。

父親對母親的冷暴力,讓Z見證了一段“冰冷”的婚姻。一個冷得讓人窒息的家,讓Z絕望,也讓她對自己的人生有另一番憧憬。

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命運又何曾輕易地放過誰。

2.“冷暴力”讓原本最近的兩個人有了最遠的距離

成年后的Z也確實遇到了“良人”——一位搞科研的工程師,985畢業,內向穩重,婚后生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一家人共享天倫,其樂融融。

但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Z和老公的關系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有一次,Z的老公被公派去外地學習一個月,因為家里沒有老人,Z既要上班又照顧年幼的女兒,感到力不從心。一個月熬一下來,她整整瘦了五斤。

在老公出差回來的當晚,兩人為這件事大吵了一架,Z哭得“梨花帶雨”,抱怨老公不心疼自己,不愛這個家。然而,Z的老公覺得她是在無理取鬧、沒事找事,只是輕飄飄地看了Z一眼,完全不予爭辯,然后自顧自地開始收拾行李。

Z說那一刻,感覺自己被扔進了一個“無氧”的空間,覺得自己在老公眼里就是一個“怨婦”。

那一晚,兩人不歡而散,老公睡沙發,Z抱著女兒躺在床上一夜未眠。接下來的半個月,Z和老公“分桌吃飯、分床睡覺”,幾乎沒有說過一句完整的話。

在這種“低氣壓”的狀態下,Z的女兒變得越來越焦慮,晚上頻繁地做噩夢,甚至看到一雙鞋子晾在窗臺上都驚恐不已,生怕鞋子會掉下來砸到自己的頭。

兩人為了孩子的事爭吵不斷,吵完了就開啟“冷戰”模式,誰也不搭理誰,一個好端端的家成了看不見硝煙的“戰場”,無聲的“冷戰”將兩個人的距離越推越遠。

Z在我面前感嘆:“原以為自己找了個溫暖的男人,沒想到比我爸還冷!”

3.冷暴力的背后,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真相”

童年的Z在一個冷暴力的環境中長大,她親眼目睹了父親對母親的不尊重、忽視、甚至嘲諷,也見證了母親的傷心、哭泣與無助。

一邊是對母親長期“精神施虐”的父親,另一邊是深陷“受害者”角色無力自救的母親。在生命中,最應該給Z安全感的兩個人反而給了她太多不安全的體驗。

最重要是,在這個環境中她學習到父母的“溝通模式”,父親只能看到自己,而對母親的付出視而不見;母親一味隱忍付出,卻對自己需求視而不見;二人從未達成的溝通,變成了一種相互斗爭蔓延在這個家庭中。

在她兒童的目光中,認為父親是一個暴虐的國王,只要今生找到個“溫暖”的男人,就能過“有愛”的生活。

然而,她在婚姻中一方面繼承了母親的“隱忍”,在自己無力承擔的時候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又繼承了父親的“暴虐”,在不被滿足時拒絕溝通,與老公持續“冷戰”。

這種“冷戰”的狀態表面看起來既不涉及語言的“羞辱”,也無肢體上的沖突,但其本質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冷暴力。

這場“冷戰”的大戲,更像是Z和老公的一場“合謀”。由于雙方拒絕溝通,人為地阻斷了與彼此的連接,將對方拋向了一個“不被看見、不被認同”的虛無空間,讓彼此既成為了“施虐者”,也成為了“受虐者”。

Z的老公在“被高度隔離”的狀態下,不可能識別她“梨花帶雨”“分桌吃飯、分床睡覺”背后的需求,自然也給不了她想要的回應。

于是,Z的各種“作”就成了復制父母婚姻關系的“手段”,“冷卻”了婚姻,也“冷卻”了彼此心。

4.整理好自己,我們才能走好腳下的路

在原生家庭中備受冷暴力所苦的小孩,即便長大后找到一個溫暖的人,他們也有方法將這個新家庭還原成那個冰冷的家。

如何從尋覓一個溫暖的人,到成為一個溫暖的人?

❶你可能會繼承父母的“冷暴力”,讓自己淪為“施虐者”或“受虐者”——比如;你會和伴侶抱怨、爭吵,甚至“冷戰”。

想盡辦法把責任推給對方,因為讓自己成為“施虐者”或“受害者”比解決問題更容易。但面對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開始,逃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

❷你可能對冷暴力的環境有內心沖突,既想逃離,又對這種長久的環境感到安全。一個長期被打的人,被撫摸會疼。

長期在冷暴力環境下生存,遇到溫暖會回避、恐懼、甚至有羞恥感。溫暖是一個陌生的空間,你需要一點時間來適應。

❸放下責罵“你為什麼不關心我?你怎麼能這樣做?”當你把對方推到罪人的角色時,他就不能成為一個關懷你的好人。

記住你想要什麼,然后動手去做。想賣好吃的,自己去買,想聽溫暖的話,自己先說。你想要什麼,自己就做,一切都會實現的。

冷暴力就像一個寂靜、冰冷的牢籠,被囚禁得越久的人,越難以掙脫。

當我們能站在更遠的地方、更高的視角去看原生家庭,終究會發現能將自己從牢籠中解救出來的人,唯有自己。

換個角度想一想,父母之間的“冷暴力”不是一道絕命題,你如何面對才是問題的關鍵。

作者:木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少兒咨詢師,自媒體寫作者,一枚終身學習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