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心可以保護我們長大、卻阻礙我們走向成熟

解夢佬 7 0

來自外部評價過程的自尊心,可以保護我們長大,卻阻礙我們走向成熟。一個人的自尊心,如同他所穿戴的衣物,衣服可以保護肌膚免受外在環境的傷害,同理,自尊心能在危機面前保持鎮定,維持基

來自外部評價過程的自尊心,可以保護我們長大,卻阻礙我們走向成熟。

一個人的自尊心,如同他所穿戴的衣物,衣服可以保護肌膚免受外在環境的傷害,同理,自尊心能在危機面前保持鎮定,維持基本自我功能的完整性。

何謂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種由自我評價機制所引起的自信、自尊、自重,并希望受到他人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

可以看到自尊心的建立是通過機體評價機制而實現的,機體評價體系的構建源自個體早期的關系。這一概念由以人本主義為取向的心理治療師卡爾·羅杰斯所提出的,他認為個體的行為由其機體評價過程引導的,嬰兒能夠去覺察他們內部產生的經驗而不會扭曲它們。

伴隨著機體評價過程,每一個經驗就是經驗本身,沒有價值高低的區別。換言之,每一個經驗都是有趣的,而不用放大、先入為主的探究其本質,只以體驗者的視角去感受。嬰兒根據這些經驗能否增強和維持有機體來對它們進行機體評價。

例如,嬰兒被抱著,這是一個經驗,這個經驗讓他感到充實和滿足,并且以笑來表達;另外一個經驗,比如受涼,嬰兒就會感到不舒服,并因此而大哭。嬰兒對事物的評價來源于他們真實的感受,而非別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做。

因此,機體評價過程是每個人生而具有的內在導向,它引導著人們趨向自我實現。

自尊心除了來自機體評價體系,還有其它的構建通道嗎?

前文的結論中提到,“嬰兒對事物的評價來源于真實的感受,而非別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做”,我們把這句結論反過來表達:嬰兒對事物的評價來源于別人告訴他們該如何做,而非來源于真實的感受。

可以看到,自尊心還能通過外部環境而建立,受外部評價機制影響。

一個能感覺到自己有價值的孩子,能專注于自身的機體評價過程,依據自身的內在體驗而作出適宜的選擇。但不幸的是,受外部評價機制影響的孩子卻失去他們本該有的主觀能動性。

例如,許多父母本身并不完美,他們要求孩子需要滿足一定的要求才能被愛,將價值條件加諸到孩子身上。父母通過語言或行為向孩子傳達了只有當他們滿足了父母強加的標準時他們才能被愛、被接納,孩子們則開始相信他們必須按照這種方式行動才能獲得父母的疼愛。

基于對愛的需求,兒童往往以犧牲他們的機體評價過程為代價來換取父母的愛。當一個孩子內化了父母的價值條件,這些條件就會成為他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價值條件越多,自身真實的經驗被歪曲的越厲害。

當然,自尊心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部分,無論是自信強大或自卑弱小的人都有自尊心。而且,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使是那些十分自信的人,其自尊心也可能相當脆弱。比如,這類人在遭遇不測時,情緒由穩定走向失控,進而采取消極的行為來抵御自尊心受損的羞愧。

造成這類狀況的因素種類繁多,按照前文所說的機體評價體系理論來理解,此情景的出現并沒有和以往的經驗發生鏈接,這是一個全新的經驗,那麼面對突如其來的新經驗時,內部形成的恐慌和焦慮淹沒了他的機體評價體系,也就說,在當下這一刻,體系并不能完全保證自我的防御性和完整性。

還有另外一個可能,該自尊心并非來自機體評價體系,而來源于外部評價過程。這類人從小吸收父母傳遞的價值條件,對自我概念造成重大的影響。

當他們長大成人,與父母之外的人頻繁的接觸,與社會規則不斷的碰撞,但其內在已深深認同價值條件概念,因此,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中,他們往往會選擇屈服和遵循,這一信念價值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法寶,對此深信不疑。

碰到突如其來的意外,是必須由自身經驗所導向的機體評價體系來應對和處理的,但他們沒有這個部分,自我真實的經驗在其孩童時期就已被嚴重歪曲和扭曲,價值條件概念在此刻并不適用,因此,陌生的沖擊會造成其自尊心的崩潰。

例如,他們在伴侶關系中,不斷的付出,卻換來對方的嫌棄和鄙夷。該條件反射過程與內在自我引起的沖突令他們惶惶不安,自我斗爭、比較、掙扎、猶豫和徘徊,消耗大量的精力和能量,自我概念在反復折磨的過程中土崩瓦解。

他們不會知道,自己能獲得愛是不需要任何條件和要求的,是作為生命的原始本能,是造物主賦予我們的瑰寶,它理應被珍視、接納和包容。他們也不會曉得,外部世界是內在自我的投射,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不配擁有時,那麼你所處的環境是灰暗、寒冷和不被理解的。

我們只有回歸自身,重拾真實的自我經驗,重構評價體系,才會是一個充滿愛、充滿希望的人,也只有首先自己學會愛自己,才能贏回他人對我們的愛。

自尊心正確的獲得方式,是自我機體評價體系,它不來自現在,也不是將來,而是美好的過去。愿每個人都能獲得充實的自尊心,在面對自己的不完美、不確信時有著坦然自若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