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成年人心智進化的4個階段?

解夢佬 5 0

原標題《親愛的客棧》劉濤張翰,為何讓陳翔左右為難|什麼是成年人心智進化的4個階段?綜藝《親愛的客棧》第三季上線,與前兩季在湖光山色中開個小民宿的悠閑不同,這季畫風突然嚴肅緊張,

原標題《親愛的客棧》劉濤張翰,為何讓陳翔左右為難 | 什麼是成年人心智進化的4個階段?

綜藝《親愛的客棧》第三季上線,與前兩季在湖光山色中開個小民宿的悠閑不同,這季畫風突然嚴肅緊張,變成了妥妥的“職場劇”。

“店員”闞清子為了KPI,想為客人提供付費介紹服務,被“老板”劉濤斥責,本該免費的服務為什麼要收費?

賺錢最多的“冠軍店員”張翰,把黃河燭光晚餐項目定價600一位,又被老板認為定價過高。

店員們辛苦一天,忙得顧不上吃飯休息,為了業績努力爭取,卻還要在老板面前受盡委屈。這種情緒只能向中層管理——老板助理陳翔吐槽。

夾在老板和店員間左右為難的陳翔,只得表示:一定會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復。

事后陳翔評價道:“其實上層有時候不太理解下層的難處,下層有時候也不太懂上層的擔憂,所以我覺得兩者之間其實是有問題的。”

前幾天,我在后臺看到一位粉絲的留言,ta在工作中也遇到了類似的煩惱。升職到客戶經理之后,ta每天都感覺自己“太難了”。領導的意見和客戶的訴求很難同時滿足,任務緊急的時候,ta完全不知道該聽誰的,導致工作狀態特別混亂。

為了解決目前的問題,這位粉絲付出了很多努力,找了很多職場人際方面的書來看,還留心觀察同事是怎麼和人溝通的。但需要ta實際操作的時候,ta還是一籌莫展。

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如何破解困境?

今天我們參考生活教練Jennifer Garvey Berger所寫的《Changing>

Jennifer Berger認為,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兩種前行的驅動力:學習(learning)和成長(growing)。它們緊密相關,但并不相同。

學習(learning)是為了獲取新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多會一門語言、多掌握一些專業技術,等等。我們慣性的思維是,學會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就能“升職加薪走上人生巔峰”。

但是,從個人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學習并不必然帶來真正的成長。

作者指出,學習是在我們已有的心智模式當中增加我們的知識儲備(in-form-ation)。但如果想要突破自身局限,實現成長,我們需要改變心智模式本身(trans-form-ation)。

那真正的成長又是什麼呢?成長(growing)是指我們思考問題、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式發生了變化,越來越能夠理解世界的復雜性。

比如,一個人過去在工作中恪守流程,因為同事某幾次未能按流程做事而感到不滿;

后來ta開始明白,流程是為了輔助日常工作進行,在事態緊急時,人可以根據當時的工作目標,更靈活地操作。這就是一種成長。

對于成年人來說,想要獲得成長,超越當前的自己,需要心智模式的轉變和“升級”。

心智模式的發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

Jennifer Berger在書中將成年人的心智模式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階段1:以我為尊(The Self-sovereign Form of Mind)

核心特點:以自我為中心(self-centeredness),只關注自己的得與失。

以我為尊的心智模式常見于青少年及年輕人群體,但也偶見于更年長的人群,約占人群的13%。

以我為尊的人,可能會帶給周圍人這樣一種感覺:固執己見、不懂換位思考,像是“沒長大的孩子”,很難達成合作。

但ta們并不是在故意為難其他人,而是受到自身心智發展階段的限制。

對于以我為尊的人來說,權威存在于規則和制度當中。Ta們只需要根據外部規則來趨利避害。

這也為以我為尊的人帶來了ta們最關鍵的優勢——當外部獎勵或懲罰明確時,以我為尊的人執行力是很強的;

但同時,以我為尊的人的關鍵盲點也很明顯:ta們很難換位思考,常常因此陷入交際困難;思維模式總是非黑即白;

另外,ta們難以被那些抽象的使命、信念或意義驅動,比如,因為忠誠而主動做那些維護團體利益的事。

*從“以我為尊”到“規范為主”的心智成長

當以我為尊的人開始理解他人,就有機會向“規范為主”的心智模式發展。

Berger認為,這一階段心智模式發展的契機可能有兩種:

a. 意識到外部世界太復雜,自己只去討論對錯是不夠的;

b. 生命中出現ta在乎的、對ta來說重要的人或團體,使得以我為尊的人有了動力去理解他人。

當以我為尊的人開始愿意去采納他人的視角,將他人的利益訴求放在比自己更優先的位置,ta的心智模式就開始發展出包含社會規范的部分。

階段2:規范為主(The Socialized Form of Mind)

核心特點:全盤接受他人意見,被他人的視角主導,通過外部的觀點和理論來看世界。

Berger指出,大多數成年人(46%)處于規范為主的心智模式中。

Ta們看起來非常遵守規則,經常是團隊中的“yes men/women”。對規范為主的人來說,權威來自于對外部價值、原則或角色的內化。

這為規范為主的人帶來了ta們的關鍵優勢。規范為主的人非常擅長滿足他人的期待,擅長換位思考,以及反思關于他人的議題。特別是,當ta們認同某些主張或某一團體時,ta們會表現得非常忠誠。

但同時,規范為主的人也有ta的關鍵盲點。Ta們缺乏自己的價值體系,所以不能夠協調沖突的觀念或是分歧的立場,無論是外部發生在他人之間的,還是內在的。

當外部的價值、原則或角色出現沖突時,ta們會感到內在的撕扯,像是自我的不同部分在彼此對抗。

*從“規范為主”到“自主導向”的心智成長

當一個人處于規范為主的心智模式中,卻開始質疑外部主張的絕對正確性,ta的心智模式就會開始向自主導向發展。

這種質疑的開始,可能是ta發現外部的觀點都有道理,但互相矛盾;也可能是ta看過的書籍、信任的人們告訴ta,要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為自己做出決定。

無論以上哪種情況,覺察就是心智發展的開始。

隨著心智的不斷發展,這個以規范為主的人可能感到越來越不舒服:自己當下想法和過去信念之間的差異日漸加深。Ta開始頻繁質疑外部的聲音,但又擔心先照顧自己需要是不是太“自私”了。

同時,ta與周圍人的關系中開始涌現沖突:一些人可能會支持ta發展出自己的想法,而另一些人則會譴責ta“沒那麼好說話了”,甚至試圖限制ta的發展。

但以上種種踏出舒適區后的迷茫和痛苦,恰意味著個體心智的成長。在自己的價值體系成型、穩固下來之后,ta就來到了自主導向的心智模式中。

階段3:自主導向(The Self-authored Form of Mind)

核心特點:能夠接受多維視角,同時保有自己的視角;能夠理解他人的立場和觀點,也能夠運用他人的立場和觀點,來強化自己的價值體系。

與規范為主的心智模式相似,也有接近半數的成年人(41%)處于自主導向這一心智結構中。在周圍人看來,這些人可能是最容易合作的:ta們心智成熟、理性,既有主見,又能夠兼顧他人的不同角度。

對于自主導向的人來說,權威來自于自我。Ta們的內心有一套自主導向的價值系統來指導自身的言行;當他人不同意ta們的觀點時,ta們會感到麻煩或不高興,但內在不會受損。

許多長輩會鼓勵年輕人“成熟起來”,希望ta們發展到自主導向的心智模式,因為這符合社會對于成年人的藍圖。

自主導向的人的關鍵優勢也在于此。Ta們有清晰的個人使命,會主動追求自我提升;當遇到互相矛盾的立場和觀點,ta們有能力應對,并能夠依照自己的價值體系做出決策。

但另一方面,自主導向的人也不是完美無缺的。Ta們最關鍵的盲點是容易固守自己的價值體系,缺乏足夠的靈活性。

所以,在處理與自己理念相悖的情境時,ta們可能會遇到困難。但有時,這種困難也會促使人們繼續成長。

*從“自主導向”到“內觀自變”的心智成長

當一個人處于自主導向的心智結構中,卻開始質疑內在價值系統的絕對正確性,ta的心智結構就開始向內觀自變的心智結構發展。

這一階段的心智結構成長過程,與過去兩個階段非常不同。Berger指出,現代社會的運作需要自主導向及接近自主導向階段的成年人,所以很少有企業或其他組織機構會推動人們走向內觀自變的心智模式。

但對個體來說,當ta開始意識到內在自洽的價值體系不足以應對復雜的世事,開始詰問最深刻的哲學問題,找尋人生在世的目標、道德和意義,想要更完整地活著(exploring the fullness of life),ta就有了超越當前心智模式的契機。

此時,個體不再追求自我提升,因為自我提升只會不斷鞏固已有的價值體系;ta開始透過不同的價值體系看問題,探尋是什麼讓人們相互聯結,是什麼讓人們“成為這顆脆弱星球上的一員”。

階段4:內觀自變(the self-transforming form of mind)

核心特點:能夠看到和理解多維視角,同時借助這些不同的視角不斷革新自己的價值體系,拓展視野、變得更包容。

Berger認為,在當今社會中,心智模式發展到內觀自變階段的人非常罕見(不到1%)。內觀自變的人能夠洞察人事物之間的關聯,找到多元角度之間的交集。

Ta們與權威的關系也更靈活:權威是流動的、共享的,不因為一人一事而固化。當情境或人發生變化時,權威也會隨之轉變。

由于內觀自變的心智模式本身意味著持續的成長,作者并未指出ta們的盲點。但由于這樣的人不多,ta們可能會感到缺少共鳴;另外,其他心智模式的人也可能較難理解ta們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心智模式的發展是累積的,一個到達了內觀自變心智模式的人,也有可能會在某些時候展現出以我為尊或是規范為主的心智模式。

所以,若想進一步了解自身的心智模式,我們需要探索自己心智發展現狀的極限,在此基礎上實現轉變。

如果你想要幫助自己或他人改善短板,發揚優勢,向著更成熟的心智模式成長,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方法:

1. 覺察自己當前心智模式的發展階段、關鍵優勢和盲點。

前文中我們講到過,覺察當前的心智發展狀態即是成長的契機。你也可能正處于某兩個心智模式的中間地帶,在這樣的情況下,理解前后兩個階段的心智模式,以及其中的變化路徑,都是必要的。

但另一方面,比起根據定義對號入座,你更需要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通過和他人的互動來提升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究竟如何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以及ta們之間的關聯。

2. 探索自己心智發展的上限,主動獲取外部信息,向自己發起挑戰。

整體而言,主動尋找與比自己心智層次更高的人進行談話,有助于我們理解自己當前的心智發展,挑戰上限,獲得成長。這個人可能是你的領導、前輩、好友或精神導師,也可能是專業的生活教練。

那麼,如何找到這樣一個足夠好的談話對象呢?

以下是理解心智模式的4種關鍵談話技能。我們可以以此為參考,尋找具備這些技能的談話對象。如果想要幫助他人獲得心智模式的成長,你自己也需要掌握以下的談話技能。

1)能夠區分一個人通過言語反映的心智的結構(structure)與言說的內容(content)。

人們都喜歡講故事和聽故事。我們在平常和別人聊天時,更側重內容及情感的交流。但如果想要通過談話深入了解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故事背后的內涵(meanings)才是關注的重點。

2)懂得問那些挑戰你認知邊界的問題。

與你展開對話的人,需要能夠找到你看待問題視野的邊界,探索可能的突破口。能夠觸及一個人認知邊界的議題可能包括:責任、沖突、看待事件的角度、對于世界的假設前提,等等。

3)具備真誠的好奇心,能夠專注而積極地聆聽你。

這意味著,對方不會將ta自己的想法附加到你的表達中,而是要專注聆聽你在說什麼。

4)具備開放的心態。

對于在對話中聽到的信息,人們可能會做出很多假設。但如果ta能夠暫時保留這些假設,不輕易對你下判斷或得出結論,那麼ta可能是適合你的談話對象。

心智模式的成長是一種深層的、本質的轉變。在我看來,它也是一種主動的姿態,去過我們想要的人生——我們開始理解更復雜的世事,超越從前的自己,而后在逐漸開闊的視野里,走向更不設限的未來。

以上。

Reference

Berger, J. G. (2012). Changing on the job: developing leaders for a complex world. Stanford: Stanford Business Books.

讀完文章,你是不是已經開始評估自己處在哪種心智模式中了?事實上,我們常常低估了認識自己的難度。

美國組織心理學家Tasha Eurich和她的團隊調查了成千上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發現,他們中只用15%的人展現出了自我覺察的能力,盡管95%的人認為自己具備這種清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那麼,什麼才能被稱作是真正的了解自己?我們到底如何才能加深對自己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