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人的孤獨與犧牲,無人理解。九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部大型記錄片《女人》公開全球首映。這部紀錄片用了3年時間,與50多個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合作,采訪了50個國家2000名女性
1.女人的孤獨與犧牲,無人理解。
九月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一部大型記錄片《女人》公開全球首映。這部紀錄片用了3年時間,與50多個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合作,采訪了50個國家2000名女性。
每個人采訪2-3小時,素材量至少4000個小時,最后剪輯的紀錄片中,有100位女性發聲,她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和階層,講述的主題涉及母親、性、權利、兩性關系、身體以及金錢。整部記錄片最難得的部分是“真實”,許多女性在攝像機面前分享了她們從未講述過的故事。
為了更全面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狀態下的女性的真實生活,拍攝團隊到了中國后,會去北京上海,也會去鄉下進行采訪。他們發現,不論是大城市中的高級白領精英,還是流水線工位上的女性,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孤獨”。
拍攝團隊采訪了很多商務女精英,她們穿著光鮮亮麗,言行舉止得體,散發著“獨立干練”的氣質。她們當中大多表現得很有主見。談到親密關系,有些人會灑脫地認為寧缺毋濫,有些人卻繃不住了。她們坦言,感覺自己雖然很成功,但始終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
他們還采訪了深圳近郊工廠里打工的女性,她們當中很多人常年無法回家,掙到的錢省吃儉用,寄回老家養活一家老小。她們當中一部分人是母親,話題談及家人時,眼神中流露出無奈、疲憊與孤獨。
采訪中的中國女性,給導演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獨立且孤獨”。采訪中有些女性,當被問及家庭和私人生活時,會突然當場崩潰。這崩潰的背后,是她們在家庭中長期累積的壓力和內在沖突爆發的結果。
這里所展現的中國女性的孤獨,有兩種形態。一種是雖然孤單卻仍在追尋自我的道路上奮力前行,雖然孤立無援卻仍不愿屈從于過往千年集體文化的期望與束縛。這種孤獨是值得慶祝的,是女性意識從蒙昧中蘇醒,從禁錮中解放出來所必須經歷的痛苦和混亂經驗。
另一種孤獨,是那些盡管擁有著婚姻和家庭,卻默默扮演著犧牲、承擔和受苦的角色,無人傾聽和理解,缺乏情感連接與支持的女性所呈現出來的。她們獨自承受著這份沉重的孤獨感,卻不是孤單的例子,而是一個大群體的速寫。
2.到底是什麼讓女人自我犧牲?
在咨詢工作中,我碰到這樣的一類女性:
蘇蘇在結婚后才發現先生有賭癮。剛把一筆借款還清又偷偷背著她欠下了另一筆債,她想了各種方法管住先生的錢包,幫他戒賭,但這些嘗試都失敗了。萬念俱灰的時候想到了離婚,但她心里又有點于心不忍。為了還債,她辭了職,找了另一份高強度但薪水比之前多的工作,但依然無法填補越來越大的債務坑洞。
小清的先生丟了公務員的職務,在家呆了三年,這三年除了喝酒麻痹自己,不干任何事情,也不與任何人交往。她干著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一份工資養活一整個家。她要照顧孩子,還得照顧像孩子一樣亂發脾氣的老公。因為一些小事,夫妻倆經常吵架冷戰。她希望先生變回以前那個樣子,出去找工作。自從先生丟了工作,她就沒有過上一天輕松的日子,她覺得疲憊到極點了,談到這三年來的不容易時,她的情緒崩潰了。
還有一些女人,為了成就丈夫的事業,甘愿包攬家中一切大小事務,養育孩子,白天還得上班,日積月累的辛勞讓她們的委屈無處發泄,整日發牢騷,不但得不到家人的理解與支持,而且導致丈夫和孩子的疏離和厭惡。
這些女性有一個共同的信念,認為:“只要我再努力一點,為這個家再付出多一點,再包容他一點,再幫他一點,他就會變好的。”“要繼續努力,這個家庭才會維持下去。”
她們無一不是扮演著犧牲者的角色,拯救伴侶,為家庭命運力挽狂瀾。
有時候人處在關系中,容易變得過度盲目和愚蠢,無法客觀地看到自身深陷的處境。別人覺得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問題,自己卻渾然不知,當局者迷,越陷越深。
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一個女人在最美好的年紀,扮演著犧牲者的角色,奉獻家庭而忽略了自我呢?
3.拯救與依賴,相愛相殺,形成施虐與受虐關系。
其實,擁有“犧牲自己,拯救他人”信念的女性,往往會吸引到“情感吸血鬼”類型的對象,比如有賭癮、毒癮、酗酒、出軌成性的男性。他們會不斷地消耗身邊的女性,騙取情感、壓榨金錢、吞噬精神,永不滿足。
她們往往會從心里覺得對方很可憐,看到對方成長中令人唏噓不已的悲慘經歷,喚起了自己的憐憫之情。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拯救對方,期待對方總有一天會被感化,作出積極改變。
在心理學當中,拯救者所表現出的這些行為背后的心理動力,稱為「拯救者情結」。拯救者情結包含著四層心理動力:
❶自戀,無所不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改變另一個人;
❷將自己的缺陷投射出去,認為他人是有缺陷的,因此要拯救他,否則他會墮落、失敗、痛苦、變態;
❸通過拯救別人,逃避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和無能感,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抵御被拋棄感。這類人往往有一個糟糕的原生家庭,不幸和缺愛的童年讓他們感覺到自己被拋棄了,形成了低自尊和低自我價值感,缺乏自愛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容易對關系上癮。
❹拯救者通過拯救他人獲得道德優越感,補償內心的自卑感。
拯救者對應的是依賴者。如果一個人展現出擔負一切重擔的樣子,必然會使關系中的另一個人習慣于這樣的付出,形成依賴。
因此,拯救與依賴的結果往往是,拯救者卷入關系的漩渦中,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苦不堪言。而依賴者通過依賴他人,從而逃避面對自己的問題,心理慢慢退行到嬰孩的狀態。
兩者相愛相殺,施虐受虐,形成病態依賴共生的關系。
4.如何掙脫出病態依賴共生的關系?
曾經與督導探討過類似的案例。發現了一個很可悲的現實就是,這類擁有拯救情結的人,往往很難客觀看待自己的處境。這類人有三分之二會脫落咨詢,然后退回到原來的病態關系中,繼續著施虐與受虐的游戲。
沒有成長愿望的人,你去拯救對方是無力的。沒有蘇醒愿望的人,你去喊醒他是無力的。
那麼,到底該怎麼掙脫出病態依賴共生關系的漩渦呢?
首先,個人得要有“蘇醒過來”的主觀愿望,愿意透過咨詢的通力合作,客觀看待自身處境。
第二,最關鍵的一點是打破限制性信念:“我要犧牲自己,成就他人,我才值得被愛。”
第三,把關注點收回到自身,聆聽內心的聲音,看見自身的脆弱感和無能感。
第四,覺察內在“受傷的小孩”的需要,學會滿足自己。
第五,厘清個人的邊界,不要過度承擔。當雙方不再糾纏在一塊,拯救者放手,被拯救者才能真正獨立面對自己的問題,學習為自己負責。正如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個人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這是一條逐漸走向內心的自我拯救和自我成長之路,很容易會在遇到困難,或者遇到外在誘惑時,退回到原來的困境,打回原形。如果覺得自助的難度太高,最好求助于專業的心理咨詢。
5.呼喚女性意識的覺醒
看了紀錄片《女人》中采訪中國女性的片段,深有感觸。中國女性的孤獨需要整個社會的聆聽和支持,呼喚她們對自身處境發展出更深的理解和覺察,不再扮演那個被古老過往所控制和束縛的獻祭者的角色。
當女人不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而活著,并為成為自己而從心底里感受到自信與從容時,當女人在考慮家庭的同時不再壓抑自己的需求和想法,當女人的想法和需求得到更多外部環境的支持時,她們的孤獨才具有了真正的意義。
作者簡介:茉莉(劉丹紅),心理學博士在讀,專職心理咨詢師,專注于幫助女性成長/婚戀情感/職業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