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的老婆最漂亮,別人家的孩子最聽話

解夢佬 9 0

很多家長心目中最好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別家的孩子會自己乖乖定鬧鐘起床,從來不需要操心作業,吃飯不挑食,個子長的高,體育好,情商高,更重要的是成績頂呱呱,不是北大就

很多家長心目中最好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別家的孩子會自己乖乖定鬧鐘起床,從來不需要操心作業,吃飯不挑食,個子長的高,體育好,情商高,更重要的是成績頂呱呱,不是北大就是清華。

可是,很少家長能反思,自己在孩子心目中是個好媽媽、好爸爸嗎?他們有沒有嫌棄我們不是別人家的父母。他們有沒有羨慕別人的父母溫柔有見識,有錢有權勢。

當我們用比較的眼光看孩子,孩子一定能學會這種方式,并且遲早用來對付我們。

有個學生參加學校朗誦比賽,拿了第三名,很好的成績了。

結果她回去酸溜溜地跟她媽說,我怎麼跟人家比呢,拿第一名的那個同學,媽媽是電視臺的主持人,第二名的同學,媽媽是報社的記者。你又幫不到我。

她聽了心驚。有點悲傷地說:我以前總跟孩子說,你看誰成績多好,又聰明又勤奮。不覺得這話有什麼不對。結果當我自己被拿出來跟別的家長比的時候,一方面我很生氣,同時又覺得自己好無能,不能滿足她。

這些感受,孩子們心中一定也會有吧。

孩子并不想被比較。因為被比較意味著,我讓父母不滿意,所以父母想用別的孩子的樣子來覆蓋我,想抹去我的存在。

那孩子怎麼才能證明他是為自己活著呢?他不去認同這個部分,不去變成別人家的孩子。他需要用懶惰、笨拙來維持自己的存在。

被比較之后,難道不是知恥而后勇嗎?并不是。被比較讓人憤怒、讓人羞恥,讓人覺得自己無能。一個孩子長期有這種感覺,他能學好嗎?

很多家長在教育上吃足了苦頭,但是我也見過很多高明的家長,他們的教育方式不僅讓我眼前一亮,更讓我堅信家長們在教育中多一份覺察和自省,將對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益處。

我認識一位家長,他教育孩子從小去體驗生活、去發現生活、理解生活。

他曾經帶著十幾歲的兒子,在凌晨兩點鐘出門,開著車穿過合肥的大街小巷,他兒子感慨說,原來有很多人,在我們熟睡的時候還在忙碌。

兒子上高中的時候,他曾經給孩子一輛三輪車,讓他靠這輛車過一天,結果大夏天的,小伙子在水果批發市場,撿垃圾,幫人送水果,曬得冒油,一天賺的錢,只夠他自己簡單吃兩頓。他才知道,原來賺錢很不容易。

后來兒子喜歡上小發明,還拿到了全國性的獎項,他就帶著孩子,申請專利,找合作廠商量化生產,在某寶搭建團隊運營,整個過程,孩子都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和共同決策者。

孩子媽媽曾一臉嫌(驕)棄(傲)地說,有天回家,他們爺倆正把家里的桌面抬著搬出來,因為他倆在家里搗鼓一個新發明,電鋸不小心鋸到桌面,裂了,所以他們抬出扔了。

后來,這個孩子因為發明被認可,和其他40多位全國各地的高中生受邀去某國參加活動,因為表現突出,成為兩國的親善大使,并直接被該國某所知名大學免考錄取,被贊助所有的學費和生活費。

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多麼不可思議,其實別人家的家長何嘗不是呢?

這個孩子的同學就公開羨慕他,有這樣有智慧,亦師亦友的爸爸。

當我們覺得這個孩子,怎麼年紀輕輕就有如此不俗的表現的時候,可曾看到那個爸爸在孩子成長路上,所付出的心力。

有人說,為了孩子我都不上班了,我全天24小時為他服務,我付出的難道少嗎?

可是陪伴不僅是為了證明我們愿意付出時間,而是孩子的成長的需要能被看見和滿足。我們在意自己的付出,跟我們在意孩子的需要,這是兩回事。

就像這位爸爸,他陪孩子的時候,立足于孩子的體驗,立足于孩子的成長,通過探索的方式把這個世界介紹給了孩子。

當我們的孩子內心充滿焦慮恐懼,覺得考差一點就沒有未來,覺得這個世界危機四伏的時候,人家孩子覺得這世界可好玩了,覺得自己能做的事情可多了。

倘若我們不知道怎麼做對孩子的成長有益,那我們就先把自己過漂亮了再說,熱愛生活,熱愛工作,關心孩子的喜怒哀樂,這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天圍著孩子的成績轉,把孩子的成績變成了自己的心電圖,徒增自己和孩子的煩惱。

總是說 ,壓力大,好像不壓迫一下孩子不能解壓。

畢竟這個世界日新月異,好像很容易就被拋在時光的洪流里。家長們總是焦慮,不知道未來會迎來什麼,不可預測不可掌握,所以這個不能應對的部分,他們想交給孩子。可孩子接得住嗎?

這位爸爸曾經說,他覺得成績好不是最重要的,孩子有很多能力需要發展,比如他的好奇心,他對生活的熱情,他面對挫折的勇氣,他人際交往的能力。

他說起自己有個同學,學生時代非常優秀,名校畢業。畢業后工作上的表現卻一直平平。

他說,讀書的時候成績好,似乎能得到一切,得到老師的器重,得到男生的友誼,得到女生的愛慕,得到名校的垂青。

一本萬利。

然后他會認為成績是個無所不能的東西。如果孩子們上了社會,還覺得他作為一個學霸,理所應當能獲得愛情,理所應當獲得升遷的機會,這其實是個非常大的錯覺。仿佛自己手上有了一把錘子,就覺得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應該是釘子。

孩子們在學校里和在社會上運行的是兩套生存法則。在學校里,只要成績好就行了,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被忽視被掩蓋。

但是社會對一個人能力的要求卻是多方面的。很多家長不能意識到這一點,并且不為這些做準備。所以很多孩子初上社會,就兩眼一抹黑。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寫的是多才的海淀媽媽和多財的順義媽媽的雞娃生活,看完覺得這屆老母親實在太剽悍了。

除此之外,我總有點隱隱地擔憂,覺得父母表現得過于強大和過于積極,仿佛要把孩子吞沒了一樣。

似乎媽媽把孩子應該有的那份熱情和成長的責任拿走了,所以媽媽就有兩份的熱情和責任。而孩子就是0份熱情0份擔責任。

孩子變得沒有動力,變得沒有學習目標,又有什麼奇怪?這些東西都在媽媽那。

我們為什麼焦慮,為什麼喜歡比,因為我們恨不得替孩子去成長,實際上我們也這麼做了,以為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自己愿望中的孩子,一個讓人滿意的“別人家的孩子”。

人類的本能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去生活,當孩子不能做自己,要麼他與父母開戰,要麼他內心跟自己開戰。對他來說,都是消耗。

或許,正是這些我們與孩子內心越走越遠的時刻,孩子們內心也正在渴望著,可以看到自己,可以感受自己,可以對自己滿意的父母,就像別人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