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急診科醫生》里,一個女孩因為母親幾句指責喝了半瓶百草枯。而就在不久前,江蘇一女高中生因受不了被同學歧視,自殺身亡……現實中因為在家庭、學校、社會等人際中受了委屈,內心無
電視劇《急診科醫生》里,一個女孩因為母親幾句指責喝了半瓶百草枯。而就在不久前,江蘇一女高中生因受不了被同學歧視,自殺身亡……現實中因為在家庭、學校、社會等人際中受了委屈,內心無法承受,以極端方式結束年輕生命的事例不在少數。
世界衛生組織報告稱全球每年至少10萬青少年自殺,15歲至19歲年齡段人群中,自殺成為排名第二死因。
有人說中國父母太溺愛孩子了,要加強挫折教育,提高孩子抗挫力。
今天我們從心理學視角來解讀一下挫折。
1.挫折的定義
心理學對挫折的定義是一種負性情緒體驗,在人們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時候發生。簡單說,是前進過程中遇到失敗、不順時引發的感覺。
考試不如意,遭到批評和嘲笑,和同學鬧矛盾,不小心丟了東西等等都是孩子現實生活中幾乎每天上演的,可見現實生活中從不缺挫折。而當人為刻意、特別是經由父母制造,不僅不會使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強,反而可能連極小的挫折都承受不了。
有個來訪者,小時媽媽外出,將他獨自反鎖在家,當他感到害怕而呼喚媽媽時,媽媽已經走遠了。多年來,媽媽遠去的背影,嘶心哭喊無人回應的恐懼,拼命掙扎想要逃離密閉空間的努力與絕望,深深影響著他日后的生活與親密關系。
這一分別,說法很多,假設媽媽在孩子恐懼初起,還沒絕望時回來了,這不會形成創傷。那到底怎樣才會促成創傷?
溫尼科特認為,新生兒要由一個足夠好的照顧者幫他形成無所不能的全能感,并通過恰到好處的挫折將其打破,以創造性地認識外部世界。恰到好處的挫折,假設用時長來界定。如果孩子能承受挫折的時長是X ,在X內就是恰到好處的挫折,超過X就會形成創傷。
被成人單獨留下的孩童,因遠超其能獨自承受分離的時長,在經歷恐懼、吶喊、掙扎、絕望形成創傷。
成長需要恰到好處的挫折,還需要抱持的環境。抱持的環境指在兒童的自體滿足中給予認可,同時在嬰兒經歷挫折時給予保護。
動畫片獅子王,辛巴的爸爸對它說,你是森林之王。如果辛巴認同了爸爸所說,告訴全世界自己是森林之王,剛說完就被旁邊突然起飛飛機的轟鳴聲嚇得厲害,抱持性的環境里,爸爸會說,“別怕,有爸爸在”;非抱持環境是,爸爸用瞧不起的態度說,剛剛還說自己是森林之王,飛機起飛就被嚇得屁滾尿流,再也別說自己是森林之王了。
只有挫折,就像只有寒冷,難以維系度過嚴寒的能量,也難以在嚴寒中保有對溫暖的希望;只有抱持,沒有恰到好處的挫折,無法令孩子走向外部世界。
2.兒童天生有應對內在挫折的模式
嬰幼兒因等不及沖奶、換尿布會哭鬧,這是其本能的反應;因積木沒有搭成自己想象的樣子,或者好不容易壘高的積木倒塌了也會哭鬧,這會令他挫敗并滋生憤怒;因自己想要的東西得不到而哭鬧,這是他在傳遞沮喪、失望。
哭鬧是兒童還不能夠承受等待、不能容忍自己做得不夠好、不能夠接受需求不被滿足的恰當反應,是天然應對挫折的模式。
遭遇挫折時一般要經歷:情緒初起、哭鬧開始、家長陪伴、理解后持續哭泣,最終喜劇收場。持續時間長則一小時,短則幾分鐘,孩子會在生命的頭六年反復出現。他會在整個過程中透過成人共情的陪伴,不斷增加內在對受挫感的耐受度和對自己情感和行為的接納。
令兒童受挫的原因很多,他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具備將受挫的感受轉化為語言的能力,其表現行為卻極易被成人誤解。當成人以指責、抱怨對待身處受挫的兒童,可能會阻滯兒童內心成長,讓兒童接收到我不夠好、不夠可愛、不值得別人愛的信號。
在一次研討會的準備中,工作室的小助們幾天沒有睡整宿覺了,看著他們已顯疲憊卻仍然忙碌的身影,同學們說起他們的敬業,小助說:“在曾老師面前,你從來不會覺得自己不好。”
這讓我想到一句流行的話:我愛你,不是因為我愛你,而是因為我愛在你面前我的樣子,所以我愛你。
因為只有愛能激發愛。當兒童時時從成人那里接收到愛與尊重,他們會認為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然后他們會愛你、愛自己、接納自己。當遭遇挫折時,他的愛之杯里有你來蓄滿的愛,會給他強大的面對挫折的勇氣和力量。
3.耐受不了的挫折和滿溢的容器
一位爸爸向我描述了他9歲兒子的優秀和怕輸,意思是怕輸影響了孩子的優秀。求解。
當我問他怕哭嗎?他奇怪地問男孩怎麼能隨便哭?
一句話道出了我們的文化、爸爸做孩子情感容器的無力感。當兒子遇“輸”,想要通過情緒流動把內在無法耐受的部分倒出,他無法共情孩子、緊捂自己的容器口“有什麼可哭的”……
也許他的內在還停留在孩童、無人能涵容他的階段,而且他的容器已經滿了。當背著滿載的容器長大,成為別人的父親。當沒有意識、尚未思考如何將滿溢的情緒倒掉、擴充容器規模,終無法做承載他人情緒的容器。
兒童有兩個容器,一個是愛之杯,需要成人蓄杯;一個是承載不了的部分,需要成人幫忙卸載和涵容。無論哪個杯子出了問題,他們可能都會用情緒來表達。
當在幼兒園和家長分離了一天、當在學校和小朋友發生了爭執、當沒有玩到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些都會激發他內在的挫折感。當兒童還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感、當沒有安全的情境釋放、或壓抑了很久的情緒終于找到機會了,他們都需要大哭一場,在成人的愛、理解、接納中,完成負性情緒卸載、蓄滿愛之杯。
遺憾的是,成人不知道兒童有這樣兩個杯子,極易在兒童情緒反應時采取不幫忙+指責,向兒童情緒共生,那一刻,喪失了成人立場成為孩童,出自本能,成人也許會將自己的容器口打開倒向正在敞開求助孩子的容器,不自覺中將兒童的容器撐破。
遭遇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被共情、理解并蓄滿愛之杯。當逐漸長大兒童會將這份感覺固化下來,做自己的容器,自己安慰自己。
4.挫折教育是個傳家寶,我挫折故我在
我有一個來訪者是家里老小,父母一向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她說只要一過節,家就不寧,她特別怕過節。成家后她小心翼翼地生活,生怕那份不寧出現在自己的家庭中。在一次全家外出準備中,兒子對他們說:“爸爸媽媽我們要出門了,開開心心的好不好?”她被深深震撼。她說那份深入骨髓的“挫折”意想不到的拐了個彎呈現在全家一起外出的準備中。
我有一個朋友和我講述已為人母的她始終無法過太平日子,只要生活一順,她就要搞事;只要日子舒心,她就想方設法挑事端。她說快樂和安逸讓她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好像她只配在挫折里活著,美滿幸福對她更像是隨時被引爆的炸彈。
她的父親是軍人,奉行“挫折”教育。長大后,內心深處始終裝著無處釋放、壓抑的恨意和不被接納的自己。她的確實現了父親期望的成功,遺憾的是她也內化了父親對她的方式,當沒人給她挫折,她就人為制造麻煩,讓自己在挫折中一次次體會童年時的自己。
當挫折教育內化于心,早晚會外化于形。也就是當恰到好處的挫折被突破,挫折引發“施虐”。即便早已遠離曾經施展“挫折”教育的人,自己也會鬼使神差地成為施虐自己、摧毀生活的人。施虐仿佛挫折的接力棒,讓人滯留在曾經的小女孩小男孩的位置上。我挫折故我在。
曾老師有一篇文章《唯有溫暖御風寒》可點擊,講的是哈爾濱非常寒冷,當地人居住得卻很愜意,不是因為他們耐寒,而是因為冬天有暖氣助他們度過寒冷,且看每年寒冬時節迎來的各路游客。駐足停歇的房間里那份溫暖增強了大家對寒冬的抵御。
暖,是冷的緩沖和服務區。
也許在你內心深處就有一處冰冷的小屋,住著一個孤獨的你,他等了你很多年,等著被你看到他并為他蓄滿愛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