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會聽到周圍的人教育我說:你還是太年輕了,怎麼這麼幼稚。這樣的周圍人包含比我大不了幾歲的朋友、表哥表姐,還有一些叔叔伯伯輩的長者。每當我犯了一個小錯誤,或者表達我的一些想法
我以前會聽到周圍的人教育我說:你還是太年輕了,怎麼這麼幼稚。
這樣的周圍人包含比我大不了幾歲的朋友、表哥表姐,還有一些叔叔伯伯輩的長者。每當我犯了一個小錯誤,或者表達我的一些想法時,都會受到他們的好心教導,我仿佛產生了一種錯覺,你們說我太年輕,說的是年輕的我,還是說年輕本身?
聽到他們善意的提醒,心里總歸有些不舒服,他們的話里似乎透著對年輕的輕視,在他們心中好像存在著這樣的認知:認為幼稚、無知、粗心大意、不諳世事、急躁本來就是年輕的副產品。在很多時候我也確實感受到了因年輕而付出代價的痛苦體驗,所以多多少少的把他們的話作為一個警示,甚至在某些時候我也變得和他們一樣,教導一些比我小的人。
當我體驗了幾次“老者”的角色時,有點著迷、有點陷入,向比自己小的人傳授經驗叫我大呼過癮,這太能滿足我的自戀了,現在想想,我的長輩們應該也有類似的體驗,不然他們也不會這麼耐心的教導我。
但我的內在總有一個情緒存在,細細體會,感覺特別憋屈,是被壓抑的憤怒,那麼我憤怒什麼?對誰憤怒?
帶著這些疑問,我開始仔細思量他們說的這句話。
在我們的社會里,有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是:按資排輩。比如,一個家族一起吃飯的時候,座位按照長幼尊卑的順序安排;但在一些比較落后的地方,女人和小孩是不允許和男人們一塊上桌吃飯的,只有能等男人吃完飯下桌了,她們才能上桌,這是男權時代遺留下來的陋習。還有一些企業里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一些老員工仗著自己有資歷,就打壓有干勁、有能力的年輕人,故意使絆子,給年輕人穿小鞋,這麼做只為保住他們的飯碗,對企業的發展沒有任何幫助。
還有一個共同的認知是:大家意識和潛意識里都認為年紀大的人有更多的經驗和知識。這里我想反問一句:難道所有年紀大的人就比年輕人懂得更多、經歷的更多?
不一定。
昨天看了一個視頻,臺灣著名節目主持人蔡康永說:沒有知識的年輕人變老了照樣無知、不懷好意的年輕人變老了仍然不懷好意,如果你要尋求他們的幫助,就是問道于盲。網友們評論一些類似于“公交車上老人強行霸占座位”的事件時,調侃到:不是這麼老了還這麼壞,而是他們年輕的時候就很壞,只是現在變老了而已。
有的時候年齡大小真不能代表什麼,也不是所有的老者都能幫助年輕人。他們除了擁有教育年輕人的成就感外,從他們身上還能讀到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某些“特權”。當然,這些特權不是指老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特權,而是心理上的某種預設的“權力”,是年輕人所沒有的權力,使他們對年輕人有某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其實是對年紀大的人的惡性催眠,同時也是對年輕人的攻擊,使得年輕人總是會為自己的“幼稚”感到羞愧。
他們把下一代稱為垮掉的一代、頹廢的一代、不負責任的一代,顯得把世界交給下一代很不放心,其實這是他們對自己將要被這個時代所拋棄而感到焦慮的阻抗,他們不想失去對這個世界的掌控,但時間卻不給機會。被拋棄意味著自己幾乎沒有存在的價值,這是對自我的嚴重摧殘,很少有人能經受這樣的打擊,因此他們為了不去面對現實的沖擊,就幻想自己依然被世界所需要。這也是很多父母離不開成年子女的底層原因之一。
最后的結果是:大家都不在自己本來的位置上,年輕人向往著變老,老年人希望更老。
這不是一個正常的規律,這是內心沖突投射到外界的結果。老年人不應嫉妒年輕人,更不應該通過攻擊年輕人來完成自己未了的心愿,這是對時間的褻瀆,也是對年輕時候的自己的不尊重。
至于年輕人很幼稚,我想說的是,因為幼稚才能讓自己覺得是個年輕人。我們常評價聽話懂事的小孩“少年老成”,但這份成熟可能不是真的成熟,而是對生命力的壓制。還有一句俗語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也為一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提供了自欺欺人的招式,催眠了自己,也催眠了孩子。
真正的成熟不是內心和外界沒有沖突,而是能容納那些沖突,以及能用自己成熟的部分,捍衛自己的“幼稚”部分繼續“幼稚”。這是對身心健康的人——內在成熟、外在幼稚——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