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給塊糖,不高興一巴掌,心情式育兒毀了多少孩子

解夢佬 4 0

1.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同時,我更相信,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戀愛中的“怨偶”。愛的時候,甘愿把心掏出來,煩的時候,恨得牙根癢癢。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與

1.我相信,世界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同時,我更相信,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就像戀愛中的“怨偶”。愛的時候,甘愿把心掏出來,煩的時候,恨得牙根癢癢。

其實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與節奏,對孩子偏愛或者嚴格都無可厚非。但是最怕的,就是時好時壞的心情,說來就來的寵溺。

前不久被批慘的“霸道總裁”楊爍,軍訓般的育兒方式,上了熱搜。

有人說他兇,有人說他過分嚴格,其實我覺得更可怕的,就是他前一秒兇得要死,下一秒又去寵愛的“心情式育兒”。

從下車到走到房子的過程中,楊爍不斷地挑兒子毛病。兒子衣服袖子有點長,他不是跟孩子好好地說“把衣服挽好”,而是冷嘲熱諷地說“能挽好嗎”?

教練式的語氣要求兒子:包背好了!

兒子楊雨辰走路有點內八字,楊爍沒有想到可能是孩子發育的問題,而是覺得兒子不好好走路。

又一波冷嘲熱諷來臨:

“腳尖沖前!”

“不會走是吧。”“回去重新走一遍!”

整個過程中,楊雨辰都一臉委屈,一臉緊張。腳步都有點邁不開,不知道怎麼走才是對的。

如果說,楊爍一直保持這樣的嚴格,我們也許還能勉強理解他就是這樣一個對孩子嚴格的人。

但是很快,他又變成了一個慈父。

到了一個風景還不錯的地方,他想要給孩子一點美好的回憶,提出一起拍照。

被“拎”到一邊的楊雨辰,一臉無奈,被迫“營業”。

嚴厲,是爸爸所愿;感性,也是爸爸所愿。

拍照完之后,楊爍又“開啟”了真·嚴格·挑毛病·心情不好模式。

工作人員告訴他,他們選擇的5號房,是海拔最高的。如果一會兒楊雨辰不舒服,可以適當抱他一下。

楊爍說:“他自己選的,自己承擔。”

整個過程,楊爍不僅沒有抱楊雨辰。還一直在身后催促,要是讓我先跨進門檻,你就從頭走一遍。

雖然行動上,他故意放慢,但是嘴上從來都不饒人。

兩個人到了房間附近,楊爍又開始感性起來,問兒子“美不美?”

孩子還有心情看風景嗎?可是卻依然被迫“營業”地說美。

如果說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楊爍的教育方式的話,我想不是什麼“打擊式育兒”,也不是“語言暴力”,而是“心情式育兒”。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可點擊)

心情式育兒比打擊和語言暴力更加可怕,它不只是讓孩子單純的懼怕,還讓孩子神經敏感,不知道下一秒迎接自己的是“抱抱”還是“暴暴”。

2.在楊爍心里兒子內向不愛說話,可是兒子卻能安慰在哭的小妹妹,也能在大家一起背詩做游戲的時候,落落大方,主動舉手。一看就是知識量儲備還不錯,愿意融入集體的孩子。

只有和爸爸在一起的時候,他才內向不愛說話。

其實像楊爍一樣的家長,并不在少數。

面對家長的“看心情”,孩子可能會選擇冷漠相對或者假裝“內向”。心情式育兒更悲哀的,其實在于孩子不敢與父母親密。

可以試想一下,在孩子眼里,心情時好時壞的家長是一個什麼形象?

可能是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爆炸;可能是一個溫柔糖丸,不知道什麼時候寵愛;可能是一個嚴厲媽媽,不知道她的規則什麼時候打破。

家長嚴格的時候,孩子心里緊張,卻又知道也許爸爸媽媽馬上就能變好,忘記自己的錯誤。家長對孩子好的時候,孩子心里又不敢放松,因為他們的情緒很可能急轉彎。

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很難去判斷父母的性格。搖擺不定的父母,讓孩子不敢靠近,也不敢信任。

父母的一切在孩子眼里就變成了,兇的時候,不是真兇。愛的時候,不是真愛。

我的媽媽就是一個“看心情”的人,她是疼我的,我一直都知道。但是,我卻不敢與她太過親密。

我每天最害怕的環節,就是檢查作業。有的時候,小瑕疵她都不當回事,還耐心鼓勵我,下次努力。而有的時候,我明明都做對了,她還要挑我的小毛病,字跡不工整,時間太拖沓等等。

那種緊張感,被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媽媽跟我承諾什麼事,我都不敢相信。她疼愛我寵愛我的時候,我珍惜又不敢太貪婪。

有一幕我記得非常清楚,媽媽經常在早上上班出門之前,悄悄走進我的房間,給我掖掖被子,幸福滿足地看著我。

那些時刻,我大多是醒著的,可我只能裝睡,不敢去看她。

我并不是恨她昨晚對我的挑剔,而是不知道怎麼面對這樣的親密。

孩子非常感性的,他們的情感就像戴了放大鏡。

父母震怒,他們會緊張;父母疼愛,他們會幸福。

趨利避害,渴望安全感,是人的天性。

可當這兩種情緒交織著,融合在一起的時候。震怒的緊張感是加倍的,安全感卻減弱了。

3.心情好的時候,孩子做什麼都可以,心情不好的時候,看什麼都不順眼。

相比于家長的強勢力量,孩子反而像一個“玩物”,被呼之則來揮之則去。

看起來是家長強大,其實是孩子在承擔著家長。

《不成熟的父母》中說:情感不成熟的人只有在別人完全服從于他們的時候,才會感覺良好。

而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可能有著這種不穩定的自我價值,所以他們難以接納自己,也難以接納孩子。

父母的情緒情感,往往會映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何其弱小,何其無辜,如何才能承受父母的“冰火兩重天”?

其實,父母只有在情緒管理方面超越了孩子,孩子才能在一個安穩的,溫暖籠罩的環境中幸福地長大,安全感才能成功的建立。

家長有情緒,有時候開心有時候沮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只是我們不能把孩子當成我們的“接盤俠”。

同事張姐是一個行動上風風火火的人,相反,她的女兒盈盈是個樂觀柔和,行動不緊不慢的小女孩。

每天放學后盈盈來我們辦公室寫作業,見到人謙和有禮,活潑又不令人厭煩。我們都好奇,張姐是怎麼養出這麼一個跟她脾氣相反的女兒的。

一段時間觀察,我發現,不管張姐心情或狀態多麼煩躁,她對女兒的時候,都是不急不躁的。她這麼看重業績的人,對女兒的成績卻表現得云淡風輕。

即使退步或者考得不好,她也能找到女兒其他的優點,給女兒一些平衡。

她告訴我,孩子考不好自己已經心情不好,覺得丟人了。別的沮喪的事情,心情也是一樣的,我們沒有必要再去給孩子壓力,更不能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讓孩子承接我們的生活。

不用心情去主導自己的生活,更不要用心情去主導教育。

自己的情緒自己去承擔,不要讓孩子成為我們的“替罪羊”。

4.前不久,看到一則令人心痛的新聞。

陜西西安一位7歲男童,遭親媽家暴長達兩年。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就會拿電線、刀具打他。

小男孩嬌嫩的身體上,新傷疊舊傷,舊傷加新傷。

記者問他想不想媽媽,他說了一句令人淚奔的話:

想媽媽,哪怕她打我,也想和她待在一起。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多單純,多依戀媽媽。

而我們為人父母,又是怎麼傷害孩子的單純與依戀的?

可能我們不會像新聞中的媽媽一樣,用如此殘忍的手段。可是,我們把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心情加注在孩子身上的時候,不就是對他們的“暴擊”嗎?

作為一名母親,我知道這個社會“好媽媽”的成本有多高,所以不忍心要求所有的媽媽都溫柔如水。

可作為一名曾經受過傷害的孩子,我希望家長們,能夠“從一而終”一些。

嚴厲一點,沒有關系;溫柔一點,無可厚非。

最怕的就是,時好時壞的心情,用在教育孩子上面,讓孩子不敢信任我們,也不敢愛我們。

如果心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別的方式發泄一下,不要把孩子當成“沙袋”。

很多時候,我們把孩子當成“玩物”,喜歡的時候,稀罕一番,不喜歡的時候,拋在一邊。

可他們不是玩物,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也只有在他們小的時候,完全依戀我們的時候,才會任由我們“擺布”。

當有一天,孩子不那麼依戀我們了,只能守著自己的傷口舔舐,不愿意與我們親近的時候,那可能才是教育與親情最悲哀的時候。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還有一顆心寫作的職場媽媽,一個集正經與逗比,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90后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