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麒麟我不夠好背后,多少優秀的孩子,毀在父母的差評里

解夢佬 12 0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慶余年》中,郭麒麟飾演的范思轍是一個聰明搞笑,古靈精怪的大男孩,承包了整部劇的笑點。就是這樣一個人見人愛的范思轍,身上卻折射出中國教育最令人心痛的一幕。范思轍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慶余年》中,郭麒麟飾演的范思轍是一個聰明搞笑,古靈精怪的大男孩,承包了整部劇的笑點。

就是這樣一個人見人愛的范思轍,身上卻折射出中國教育最令人心痛的一幕。

范思轍是個富家公子,按理說家里不缺錢,但是他卻對賺錢情有獨鐘。在別人還在一臉懵的時候,他就能算出一套完整的產業鏈。

不借助任何工具,純口算就能算出一本書的純利潤能達到九萬六千七百六十八兩……

在別人看起來,他只是一個聰明愛錢的孩子。

可是,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渴望被父親認可。

雖然他很優秀,但是父親范建看他,就像《紅樓夢》里賈政看賈寶玉一樣:文也不行,武也不就,成天游手好閑,簡直一無是處。

自己在父親眼里一無是處,可父親卻是他的超級英雄。

父親是戶部侍郎,負責掌管錢財,他崇拜父親,所以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離父親近一點,能夠得到父親的認可。

即使父親無緣無故罰他跪,他想的也是:肯定是我又做錯了什麼,讓爹不高興了。

一個從來沒有得到過父母認可的孩子,從來不會覺得是父母不對,他們只會覺得是自己不夠好。

“我不夠好”的心理漩渦,會跟隨他們一輩子。

從我開始從事教育心理工作開始,很多朋友都會問我一個問題:真的有這麼多問題孩子,問題家長嗎?看著大街上走著的行人,都挺正常的啊。

其實這就是教育的真相,孩子會長大,會長得比我們還高,會長得看起來正常無比。甚至他們可能成績優異,找到一個還不錯的工作。

但是,這就代表他們人生的圓滿了嗎?

他們午夜夢回時流下的淚水,全都是對自己的懷疑,全都是人生不可彌補的傷痛。

有的孩子終其一生,都在渴望父母一句肯定的話,一個肯定的眼神。

1.“水滴石穿”的否定,是孩子一生的自我懷疑

中國父母有一個“流氓”邏輯,就是激將式育兒,把孩子說得越不堪,他們越能夠奮起直追,觸底反彈。

還有“驕傲使人落后,謙虛使人進步”的名言鞭策,每當孩子有一點點成績的時候,一定不能讓孩子變成驕傲的小天鵝。

“中國式”謙虛,是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是孩子自信心的打擊。

的確,激將法能夠使人奮進,刺激人進取。

但是在家庭中,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負面評價刺激,不斷地被否定,那麼他內心的“定海神針”就會被摧毀。直到有一天,他們沒有了自信,被自卑與懷疑充斥著靈魂。

激將與打擊,不僅不能成就一個孩子,還可能摧毀一個孩子。所謂的“挫折教育”毀起孩子來到底有多可怕?(可點擊)

有人會覺得,現在社會壓力這麼大,孩子長大后也要面對打擊的,怎麼父母的否定就致命了呢?

因為外人的一兩句否定的話,孩子還能夠釋懷,畢竟那種否定只是偶然的,別人不了解他們而做出的評價。

可父母的否定,會產生“水滴石穿”的效應,那種作用是長期的,緩慢的,直擊心靈的。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是他們最親近的人,也是最了解他們的人。

就像父母對孩子高期待一樣,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是高期待的。從高處跌落的傷痛,比平原上的跌倒嚴重百倍。

來自父母的打擊,就像一種原始負面積累。他們不敢相信愛,也不敢相信自己。讓他們在漫長的人生路途中,需要比別人獲得更高的成就,才能獲得同樣的自信。

從童年開始的心靈黑洞,終其一生都難以填滿。

2.原生自卑,是孩子一生的黑洞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原生自卑。他指的是原生家庭中,父母長期否定打擊,或者冷暴力,給孩子帶來的自卑感。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在同學們眼里,她是一個“矯情”的女同學,直到學習了心理學之后,我才明白她的很多舉動就源于原生自卑。

上學的時候,她幾乎是穩居第一名的。不僅如此,而且還遠超第二名很多她才滿足。

有一次她只比第二名高3分,她在宿舍哭了好久好久。

我們背后都說她,飽漢不知餓漢饑,一點都不考慮宿舍其他人的感受。

可是,幾天后的家長會,偶然聽到她和媽媽的談話,我才知道,這3分真的讓她惶恐萬分。

“你馬上就要被超過了,你知道嗎?”“這個社會多殘酷,高考競爭多激烈你知道嗎?”“你說你長得不行,做事也不機靈,要是學習再不好,將來你怎麼辦?”

在她背后鞭策的,一直是她的媽媽。她的心就像被置身荒野一樣,絲毫找不到歸屬,她只能不斷地向前,向前,向前。

現在的她,事業有成,工作能力出眾。可是卻并不快樂,婚姻也不幸福,和老公已經幾乎相顧無言。

她拼命努力,用100分的成績,才能給自己的自信加1分,可是也許別人一句否定的話,又把她打回原形。

人都是需要從別人的評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這無可厚非。在家庭的“原始積累”中,都沒有獲得足夠養分的孩子,他們只能拼命去找尋,才能抓到一絲絲的甜。

有人說:從小被否定的孩子,一生都不會愛自己。

這句話,一點都不夸張。

所謂“愛自己”,并不是給自己買好吃的,買奢侈品,慣著自己做一切想做的事,而是真正地悅納自己。

就是假設世界上有兩個自己,那麼另一個自己能不能由衷地說一句“我很棒,我愛我自己”。不管是優點還是缺點,都能接納這樣的自己。

內心住著原生自卑的孩子,不敢承認自己很好,只會從自己身上找問題。

3.孩子渴望的,不過是情緒認同

我們的文化背景,稱贊與肯定仿佛是毒藥一樣,會讓孩子飄飄然,畢竟驕傲使人落后。

但是其實,孩子需要的肯定,不一定是多麼華麗的辭藻,不一定是父母的花式贊美。

他們需要的,不過是情緒的認同。

姜文在做客《十三邀》的時候,主持人許知遠問他,人生有沒有什麼遺憾?

他說,父母的差評,是我人生最大的挫折。

考上中戲那年,他跟母親分享,母親卻開啟“挑毛病”模式:你那一盆衣服還沒洗呢。

其實以一名母親的身份,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姜文母親一定是開心的。自己的兒子考上大學,出人頭地,內心一定非常歡喜。

但是到了嘴上,就變成了否定的話。

姜文說:我不知道怎麼讓她,能夠看見我做的事高興。

我們承認,以我們的文化背景,讓一名中年母親說出一句“你真棒”,可能略有些為難。

可是孩子需要的,不過就是與他情緒的共鳴。

56歲的姜文,功成名就,卻依然難以自信。

也許他渴望的,只不過是自己的真情實感,能夠被父母看到。

隨著孩子長大,他們有了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哪些事是對的,哪些事是錯的,哪些事是值得欣喜的,哪些事是令人沮喪的。

比是非對錯更重要的,是情感的接納。

誰都知道,夸獎能令人興奮,貶低會令人沮喪,孩子當然也是如此。

當孩子說“媽媽,我沒考好”時,他們需要的不是“你要繼續努力”,而是“媽媽知道你難過,下學期我們繼續加油就好了”;

當孩子說“媽媽,我考了第一名”時,他們需要的不是“不要驕傲”,而是“媽媽真替你開心,我就知道你可以做到”。

家庭真的不是一個判斷對錯的地方,而是接納情緒,共情共融的地方。

4.父母的認同,是孩子一生的心理資本

批評與責怪,只能深化孩子的受害者意識,他們不僅會無力無助,還會試著認同對方否定的話,開始自我攻擊。

父母子女一場,本質上就是在孩子成人之前,給他們帶足走上社會的“糧食”。

這個“糧食”不是多少財富,而是他們面對世界,面對挫折的勇氣。

內心充滿愛,充滿自信的孩子,就是有底氣的孩子。

他們不管在人生的什麼階段,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都能有能量悅納自己。

父母給予孩子的“原始資本”,是他們一生都享用不盡的財富。

不要再給孩子差評了,除非我們希望他長成“差評”的樣子。

如果孩子做錯事,多一點耐心;如果孩子做得好,多一點鼓勵。

請放心,孩子真的不會被“夸”壞。

作者:妙黛 中科院心理學研究生,一手抱娃,一手工作,還有一顆心寫作的職場媽媽,一個集正經與逗比,美貌與才華于一身的90后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