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最為特殊也是最重要

解夢佬 7 0

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存在一個共同特點:但凡出現問題,大部分人第一時間都會將自己的嫌疑排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到問心無愧。這是他們堅守的原則。許多人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但無

管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存在一個共同特點:但凡出現問題,大部分人第一時間都會將自己的嫌疑排除。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做到問心無愧。這是他們堅守的原則。

許多人對這種行為嗤之以鼻,但無論人們怎麼譴責它,這種現象和心理都會存在。既然存在,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從經濟學角度來理解,它帶給人們所謂的好處必然大于所謂的壞處,才有可能在唾沫橫飛中被人們傳承下來。至于所謂是什麼,是靠著每個人心里一桿秤衡量出來的。

而在一些關系里,排除自身嫌疑,做到問心無愧的現象仍舊會出現。或許有些人不知不覺將處理工作問題思維替代了解決關系問題的思維,關系中的硝煙并沒有因為用到工作中的思維而得以消散,反而造成了更為嚴重的戰亂。

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父母和孩子的關系。

在咨詢室中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都成年了,一直在家玩游戲,不去上學,不去工作,也不去談戀愛,真拿他沒辦法。

有一定心理常識的家長會明白,孩子的問題并不是他單方面原因,而是整個家庭問題的一個外部顯露。這樣的家庭需要做家庭治療。

然而,這些父母并不覺得是自己有問題。他們寧愿花費幾萬、十幾萬在孩子身上,而不愿為自己花錢來幫助自己成長。咨詢師會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做,令他們最擔憂的是:

我怕將來孩子到三十歲或四十歲時,他們不玩游戲了,這時會跑來責怪我們,怒斥我們在他年輕的時候沒有幫助他、引導他。我怕他將來怪我,我承擔不起。

不知道你聽到這些話會是什麼反應,我肯定非常震驚,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才能安撫父母們的焦慮與彷徨。對于現狀,他們似乎沒有好的辦法來改變這一切,能做的僅僅是讓自己問心無愧,至少將來面對自己時不會過于內疚與自責。

冷靜過后,我想知道他們的問心無愧真能幫助到孩子嗎?

我覺得未必。

1、經歷過關系的人無法把自己摘開

情侶分手,他們之間的問題不全是某個人的原因,而是一個大家合謀的結果。

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也是如此。孩子出現問題,肯定也不全是孩子的責任,父母難逃此咎。

而在所有關系中,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最為特殊也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個人外在的所有關系都始于和父母的關系。

嬰兒是由一顆受精卵經過十個月左右的時間變化而呈現的最終形態。當他來到這個世界時,腦子里沒有附帶任何關于人類文明文化的信息,如同一張白紙或一個干凈純潔的海綿,他懷著無比興奮激動的心情探索著新鮮新奇的世界。

此時的嬰兒需要有人來引導,需要有人在他咿呀學步時幫襯著他,直到嬰兒長成一個有獨立生活能力和獨立思想的成年人時,父母才會慢慢從他的生命中離開。盡管父母很不情愿,也得忍住眼淚,揮手道別。

因此,父母在孩子成年之前,他幾乎吸收了父母全部的價值信念和思想意識。所以才會有人說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心目中的老師是圣潔的,父母這位老師在他們眼里更是閃閃發光的。那閃爍光芒的父母是完美無瑕的嗎?答案當然是不完美。連孔夫子都不敢稱自己為完美之人,更何況我們這些凡夫俗子。

所以,盡管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老師,他們也有可能將一些不適合當下這個時代的思想或價值信念傳遞給孩子,而孩子在秉持信任父母的心境下選擇全盤接收。

因此,關系出現問題不是某個人的問題,也沒有誰能把自己摘的一干二凈,即使從關系中離開也會沾染淤泥。

2、問心無愧的代價是犧牲他人成全自我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人說自己問心無愧時的整個表情或狀態是怎樣的。我想到的是一副堅毅的面孔,語氣堅定。似乎面對自己沒有任何負擔,從內向外迸發出的力量也讓他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對的,是最好的選擇。

對于他們個人而言,這麼做可能沒有什麼錯。承擔自己的責任也是值得夸贊的。

但這些人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中,我總會感到有些不對勁,他們做到問心無愧好像并沒有解決問題,細想之下,竟然會感到他們“承擔自己的責任”帶有逃避和隔離的意味,他們如同一顆玻璃球掉入污水里,被撈出時沒有裹夾任何污漬。

我似乎能感受他們內心隱藏著一絲歹意。他們好像急于把內心世界中的“壞”投射出去,將“好”的部分留給自己,而接收“壞”的任務就落到了孩子身上。當然,整個投射過程悄無聲息地貫穿孩子整個成長經歷,被孩子潛移默化地繼承下來,最終孩子這個容器因承受不了堆積如山的毒素而炸裂崩潰,由這些毒素所形成各種各樣的問題將赤裸裸地呈現在關系里。

如果父母無法意識到自己內心的惡意,或根本無法忍受惡意存留在心里的事實,他們必定會想方設法將這些惡意投注到外界。這個想法本身并沒有什麼問題,而問題就出現在他們投射的目標上。

他們意識上對孩子疼愛有加,但潛意識需求卻做出相反的舉動,悲劇就這麼上演了。

父母對孩子做到問心無愧,不但不會幫助孩子,反而父母以推開的動作向孩子傳遞不接納及放棄的信息,這都無疑是將孩子推至危險境地。

對于那些急忙將自己摘開的人,特別是想從關系中逃離的人,你們有必要思考一下自己這麼做會帶來哪些影響。將“壞的”扔給別人,將“好的”留給自己,不是一個智慧的方法。

一段關系終究是由人建設出來的,如果關系的人只愿意享受關系帶來的滋養卻無法承擔關系中的責任,由此滋生出的埋怨與憤恨也必將摧毀對未來的期望。

問題,只能有關系中的人來解決,誰都逃脫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