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你老老實實當個沒有夢想的普通人

解夢佬 4 0

我一個寫文章的編輯,已經整整三天沒有任何寫作思路了。記得剛來公司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本周出兩篇文章”。我雖然心里一顫,嘴里還是說著“好的,我試試。”然后我下載了一個提升工作效

我一個寫文章的編輯,已經整整三天沒有任何寫作思路了。

記得剛來公司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本周出兩篇文章”。我雖然心里一顫,嘴里還是說著“好的,我試試。”然后我下載了一個提升工作效率的手機種樹軟件,在種了六十多顆樹后,(還算)順利地交上了兩篇。

但馬上我就遇到了困境:把最近能追的熱點全寫完,把公司有意思的書都刷完一遍后,又不知道自己還能寫些什麼了。

婚姻親子關系?我都沒結過婚我能有什麼感悟。

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談減肥?一百多斤的我還是不要誤人子弟了。

與此同時,微信又收到了關切的詢問:“選題進度怎麼樣了?”

“哈哈,想到了挺多有意思的選題,我整理一下發給您哈。”

啊,人生真是充滿了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奇妙時刻啊……

為什麼認個慫,承認自己不行就那麼難呢?

1. 不愿意承認自己不行,可能是不想讓自己失望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曾經提到過一個詞,叫做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的是一個人對自身的看法。羅杰斯認為,對于一個人的個性與行為具有重要意義的是自我概念,而不是真實自我(real self)。

人都有維持內在自我一致性的傾向,也就是希望自己的行為能夠符合自我概念。但大多數人的自我概念都與現實自我相差較大,甚至有時候,我們的自我概念更偏向于一種理想自我,即我們希望自己所具備的樣子[1]。

當我們不愿意承認自己不行的時候,很有可能是因為在我們的自我概念里,自己本應該能夠輕輕松松完成這些任務的。

有理想是件好事情,但理想過于豐滿可能會得病。

羅杰斯提出,當一個人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差距過大的時候,就會出現自我不協調(self‐inconsistency) 的狀態,引發神經癥,導致自己出現焦慮、抑郁、易怒等一系列消極又混亂的情緒。

記得十年前我是一個想拿諾貝爾數學獎的小學生(后來才知道沒有數學獎),十年后則變成了想寫出10萬+爆文成為網紅的女青年——結果,當我發現寫爆文同樣很難,而且就算寫出爆文也依然很難成為網紅時,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差距再一次帶來了絕望。

所以,當你也像我一樣無法接受自己是一個平平無奇的普通人,可能也就會做出和我相同的決定:

忽視那個“真實自我”,轉而按照那個“理想自我”的方式去生活、去承擔自己實際無法完成的工作。

2. 不愿意承認自己不行,也可能是不想讓別人失望

人總是希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尤其是對自己重要的人。他人對我們的印象與評價也會影響到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行事風格。

如果你周圍的人都認為你乖巧又可愛,你可能也會偷偷地收起自己的刺,做一個老實人。如果老師總在班上公開表揚你聰明又努力,你對自己的成績要求也會更高。

但這里又要給你獻上一盆冷水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真的就是他們對我們的真實看法嗎?

可不一定。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所感知到的“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和別人對我們的實際看法相差還挺大的。換句話說,我們可能總會高估別人對我們的評價。

這不(僅)是因為我們自戀,而是因為大家都傾向于贊美而不是嘲諷別人[2]。

別人覺得你8分好,會在你面前放肆夸你有10分。但覺得你不好的時候,可能心里覺得你有4分,但嘴里說出來依然有6分——或者壓根不說出來。

這就導致,我們所感知到的評價,常常會比真實的自己要好那麼一丟丟。這也意味著,我們常常會因此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期望。

事實上,即使我們做不到那個“期望”,也未必會讓對方失望。

3. 承認自己不行,會讓你變得更可愛

但你知道嗎,偶爾示弱會讓你變得更可愛哦。

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測量了 4 個人的吸引力:

A. 一個近乎完美的人

B. 一個近乎完美但訪談中笨拙地將咖啡打翻在地的人

C. 一個平庸的人

D. 一個平庸的并且訪談中笨拙地將咖啡打翻在地的人。

結果發現,最有吸引力的不是A,而是帶有一點小缺陷的B[3]。

在人際交往中,最受歡迎的并不是那些完美的人,身上的小缺點會讓我們顯得更真實也更容易接近。

4. 承認自己不行,反而更容易做出成績

如果我們硬著頭皮去承擔極難完成的任務,其實也意味著有極大可能性會完不成。這種失敗會降低我們的自信心 ,產生無能為力之感以及悲傷、羞恥等消極的情感體驗 , 從事活動的積極性也隨之下降[4]。

再遇到類似的任務,我們很可能就會發生自我妨礙行為(self-handicapping),拼命保護自己的自尊。

所謂自我妨礙行為,指的是個體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現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采取的任何能夠增大將失敗原因外化機會的行動和選擇。自我妨礙有很多形式,比如在成就情境即將到來之前的拖延行為、喝醉酒、睡眠不足、過多地參加各種活動或考試前不復習等[5]。

只有進行了自我妨礙,我們才能在失敗之時理直氣壯地說出:這不怪我,我是因為沒睡好沒吃好淋了雨生了病才沒有做好的。

很顯然自我妨礙并不是什麼好事,它會讓你更難完成任務,陷入惡性循環。

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就需要認清自己的局限性,承認自己的確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厲害,承認自己需要付出很多很多努力才可能達成某一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地去努力填補自己和理想的差距,而不是借用自我妨礙的策略來為自己開脫。

說完了這麼多道理,其實我也知道,道理你都懂,可就是發自內心地不想承認自己不行。

等等,要不要換個角度想想——

如果連“承認自己不行”這麼難的事情都能做到,不更能證明“你很行”麼?

[1] 金盛華. (1996). 自我概念及其發展.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 30-36.

[2]Shrauger, J. S., & Schoeneman, T. J. (1979).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view of self-concept: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darkly. Psychological Bulletin,86(3), 549-573.

[3] Aronson, E. , Willerman, B. , & Floyd, J. . (1966). The effect of a pratfall on increasing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 Psychonomic Science, 4(6), 227-228.

[4] 李曉東 & 袁冬華. (2004). 內隱自尊與外顯自尊對自我妨礙的影響. 心理科學(6).

[5] Berglas, S., & Jones, E. E. (1978). Drug choice as a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 in response to noncontingent suc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36(4), 4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