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允許孩子犯錯,就是不允許孩子成功

解夢佬 6 0

桃桃媽媽聽完我的育兒課后,提出了一個困擾她已久的問題:兒子3歲,今年秋天剛入幼兒園小班,在家已經學會了控制大小便的他,卻總是在學校里尿褲子。桃桃媽媽急了,前后多次嘗試各種方法,

桃桃媽媽聽完我的育兒課后,提出了一個困擾她已久的問題:

兒子3歲,今年秋天剛入幼兒園小班,在家已經學會了控制大小便的他,卻總是在學校里尿褲子。桃桃媽媽急了,前后多次嘗試各種方法,讓老師每節課都提醒他去趟廁所,在家批評指責,甚至“懲罰”,都沒有用。

“現在冬天了,還這樣,每次放學去接他,看見他可憐的樣子,我都不敢責備了,也不知道怎麼辦了。”桃桃媽媽遇到了困惑。

這看起來是孩子分離后情感沒有處理而帶來的退行行為,于是我建議他從孩子去幼兒園和爸媽分離的情緒入手,她照著做了。可沒過兩天她又來了:“這些辦法我都用了,可是他還是會尿褲子,而且現在已經不想上學了。”

我看到了桃桃媽媽充滿了對孩子行為失控后的惶恐,以及強烈想復控的沖動——她工作的重點不再是安撫孩子的感受,而是想操控孩子的行為。希望一切在控制范圍內,讓孩子高高興興上學去,干干凈凈回家來。

這一張面孔,做父母的一點也不陌生。是完全不知道孩子思維和人格發展的迷茫臉孔。

“我無法接受,明明都會的事情,現在還犯這樣低級的錯誤。總是尿褲子會受涼感冒啊,我罵他,懲罰他也是為他好啊。”桃桃媽媽繼續說。

于是我問她,平時會因為孩子犯什麼樣的錯誤而懲罰他?

她一一舉例說明,比如:孩子把水果箱撕碎了,水果掉了一地;鉆進媽媽的衣櫥里玩,搞亂了衣柜;站在茶幾上跳來跳去;在小區里亂跑;把馬桶里的水倒在顏料盒里……她的話語中帶著對“錯誤”的恐懼和憎恨。

可萬萬沒想到,家長以為為孩子好,就是讓孩子少犯錯,不犯錯。家長對犯錯的恐懼,其實阻止了孩子的思維發展與人格發展。

恩格斯曾說: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那麼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朵花在孩子身上是如何逐漸綻放開來的?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0-6歲的兒童的思維發展是從最初的直觀行動,到具體形象,最后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像是在孩子的腦子里搭建一個不斷升級的“思維實驗室”。

這個過程是慢慢發展起來的。1歲左右的孩子思維起先是外部的,他們依靠感官收集信息,什麼東西都要摸摸咬咬,也非常善于模仿,學習動作和語言。

接下來,2-3歲的孩子的思維方式發展到了直觀行動。直觀行動思維活動的典型方式就是嘗試錯誤。比如靠摸摸熱水的具體操作,嘗試錯誤,得出熱水摸不得的結論。這些在成人眼里大多都屬于無效的多余動作,并不知是孩子正在進行的有效思考。

很多的錯誤被確認之后,思維才逐漸向內部的、抽象的方向發展。

在孩子2歲之后,試錯就頻繁地出現了。他們顯得非常“不聽話”。“我明明告訴他不可以!他卻偏偏不聽。”家長們大多都排斥孩子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

這時期也被家長們稱為“黑色兩歲”。如果家長不懂孩子的發育規律,“黑色”似乎也可以用來形容家長面對孩子犯錯的心情,和孩子所面對迷茫的家長的心境。

很多家長理直氣壯地將“錯誤”和“危險”等同起來,嚴防死守般地“保護”孩子。就像桃桃媽媽一樣,不允許孩子在排便這類事情上犯錯,甚至很多探索行為也被視為會犯錯的苗頭,掐滅于初始,看似打造了“安全”的環境。家長心安了,可她卻不知道會給孩子帶來什麼?

思維發展受阻,就是從不允許孩子犯錯的那一刻開始的。

0-3歲孩子主觀上沒有預定目標和行動計劃,也不可能預見行動的后果。所以他們通過不停地嘗試錯誤,來了解行動和目標之間的關系。

孩子的嘗試錯誤,就像是在生活里做實驗。然后通過具體的操作,總結出的自己的經驗。

思維這朵花,含苞于被“嘗試錯誤”滋養的土壤中。

如果嘗試錯誤的實驗被制止,思維發展就會受阻,進而人格發展也會受到相應影響。

這讓我想到了李叔叔家的故事。

他是我父親的老同事,以帶孩子“謹慎小心”聞名。引以為傲的成就是他兒子從小學習走路,因被保護得好而幾乎從未摔過跤。

那年代沒有什麼爬行墊,他們就彈了一張巨大的棉被鋪在家里的地面上,好幾條小棉被搭在家具上,大人們24小時輪班“貼身保護”,從未離開過孩子半米遠……

幾乎沒有人想過,這般被保護,幾乎沒嘗過摔跤滋味的孩子,在成人以后會經歷什麼?

李叔叔的兒子今年32歲,沒什麼工作經驗的他,最愛網絡游戲。某天他突然有個新目標——做游戲主播。在家人的反對下,偷偷在網上借貸公司貸款,買裝備,包裝自己,名牌衣服,燙發型,買直播設備,裝修背景墻,買粉絲……前前后后花了30多萬元。連續半年沒收入,利息翻滾,借貸數目越來越高,還不上錢了。貸款公司找上門了,找到了父母。

“我早就說這樣做行不通,你就是個玩游戲的,連高手都算不上,還當啥主播?誰會看你?他就是不聽啊,背著我們借了那麼多錢。我養老的錢都拿去還債了。”李叔叔憤怒地哭訴著。已經過去30多年,他也不會把這件事和兒時過度保護的事情做關聯,那些從小沒有踩過的“坑”,長大后摔得更疼。

李叔叔和桃桃媽媽一樣,不知道哪里出了問題。

為什麼這麼不靠譜的事情,他硬是要做?為什麼這麼大的人了,還會犯這樣幼稚的錯誤?

顯然李叔叔三十多歲的兒子,欠缺了預判能力。所以大家一看就“不靠譜”的事,他卻只有做一次,才知道,果真不靠譜。

一個人思維和人格的發展是環環相扣的。

孩子成長到3-6歲,其行動逐漸變得有目的性,混亂的嘗試錯誤逐漸發展成為有系統的嘗試錯誤,或最初的探索行動。建立了最初的行動目的,家長能明顯感覺到孩子的目的性,甚至會體會到他們的智力活動。

“斗智斗勇”在這個年齡以后會體會得更深。

這時孩子把外部實驗搬進了大腦,建立了抽象的“思維實驗室”。不再只依靠具體操作,而僅靠思考,就可以預測行動和目標之間的距離。甚至開始防止犯錯,提高成功幾率,擁有預判能力。

李叔叔的兒子大腦思維實驗室建設“簡陋”,只能使用2-3歲的直觀行為手段思考和行事,所以才會犯一些“很幼稚”的錯誤。如果兒時用行動嘗試了足夠多的錯誤,今天的試錯,在腦子里就可以完成了。

“思維實驗室”的簡陋,在成人身上也表現得像人格缺陷。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大腦“思維實驗室”?

● 犯錯,不是傻,是起跑線,是成長的階梯

有的家長把理想化的自己投射給孩子,隱隱地認為孩子天賦異稟、聰明伶俐。對孩子必然展現出來的不可理喻的“愚蠢”行為,持零容忍的態度。

有的家長把自己的弱小投射給孩子,小心翼翼地警惕著各種風吹草動。對孩子必然樂此不疲、不可名狀的“冒險”行為,投以零風險的執行標準。

以上兩種插手孩子嘗試錯誤的行為,都是家長行使自己的控制權,滿足自己掌控欲的自戀行徑。曾經兒時犯錯,被指責為“愚蠢”或“弱小”的“歷史的悲劇”最好不要再重演。

“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閑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屬于他們,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闖得更遠,碰到了一條細得幾乎看不見的線——那是界線,線上充了電,小牛觸了電,嚇了一跳,停下腳來——原來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龍應臺《孩子你慢慢來》

滿足他多種嘗試錯誤的需求,鼓勵更多地探索和創新,建立“實驗精神”。

● 淡定,節制,不惡意懲罰,不夸大表揚

每個家長都會被孩子故意犯錯、重復犯錯、明知故犯“揉捏”過。

為了避免沖突和麻煩,有的家長會立即出手相助,甚至即刻代勞;有的直接防患于未然;有的像無懈可擊的機器,對錯誤明察秋毫,懲罰實施得像階級斗爭;有的像愛心泛濫的慈善家,對乖巧的贊揚像救助幸存者一樣,缺一給十,只為杜絕孩子再次陷入“錯誤”的災難中。

其實,家長只需明確一點:孩子要的不是被告知結果,而是建立“思維實驗室”,以及相對應的人格發展。

不要在實驗終點處充當評判,而要在實驗過程中去陪伴、演示、鼓勵。把無知的父母臉換一換——變得淡定而節制,適時又適當。

當然,這確實不是家長的天賦技能,多學多練,熟能生巧,也給足自己試錯的機會。

作者:譚露Lucia 第二季傳播師計劃學員,第三季傳播師計劃助教。電視節目主持人,父母培訓課程《超級爸媽》創始人,《幼兒情緒卡片》作者,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