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一個被認定為負向的情緒,之所以這樣歸納,原因還在于它給人帶來的感受是煎熬、痛苦不堪,有時甚至是絕望。跟很多被定義為負向情緒一樣,對于它的出現,我們常常避而遠之,談“悲傷”
悲傷,一個被認定為負向的情緒,之所以這樣歸納,原因還在于它給人帶來的感受是煎熬、痛苦不堪,有時甚至是絕望。跟很多被定義為負向情緒一樣,對于它的出現,我們常常避而遠之,談“悲傷”色變。某些場合還會用調侃的方式來掩蓋,對于這種做法,我不太建議這麼處理,如果是出于好心而為之可能會得到出奇的效果,使身處悲痛中的人獲得些許安慰;但如果是建立在他人悲傷之上的戲謔,無疑是雪上加霜般的傷害。這個度的把握非常考驗人的敏銳度和共情能力,需謹言慎行。
對我們來說,非常不幸的是悲傷和快樂一樣常見,它不是帶著面紗的神秘俠客,而是“明目張膽”的和許多正向情緒待在一起的“君子”,經常會出現負向情緒后面連著正向情緒,或者正向情緒后面連著負向情緒,又或者它們常常糾纏在一起。
拿快樂與悲傷舉例。
一對異地戀伴侶,許久沒見男友的女友去機場接機,在看見男友的那一刻,她三步化作兩步地奔向男友,跳起來雙手夠住男友的脖子,雙腿拴住男友的雙腿,整個身體掛了上去,激動和興奮,這是快樂的;不一會兒,女友馬上又哭了,眼淚順著臉頰滴落,她很悲傷,悲傷的是相隔兩地的思念之苦。因此,我們不能單一的、或某個切面的去看待一種情緒,而應該站在情緒的上方,俯視它們的整體面貌。
既然悲傷它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躲藏與逃避顯然不是一個成熟健康人格的人的正確選擇,它的到來確實造成了困擾,但我們應當正面應對,從它身上找到令人寬慰的積極含義。
1、悲傷是哀悼過程的關鍵,哀悼悲傷的能力等同于人格成長的能力。
戀人失戀了,會悲傷;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會悲傷;夫妻吵架會悲傷;孩子離開父母,父母會悲傷;父母生病住院,兒女會悲傷;工作上出現重大錯誤,我們會悲傷…悲傷貫穿了生活中絕大部分場景,但我們不能完全掉入悲傷的漩渦中,需要重拾信心,繼續努力的活下去。從悲傷痛苦中復原,就需要對悲傷進行儀式化的哀悼,比如寫一封給自己的信,然后燒掉、去一個想去的地方呆幾天或尋求心理咨詢師輔導,等等。
有一些人他們對悲傷沒有那麼敏感,只是當時非常痛苦,他們很快就能調整過來。我們可能認為他們真厲害,是自控能力的高手,仔細觀察也許會發現他們看似堅強的背后卻藏著一絲鬼魅般的恐懼。面對失去的結果,他們冷靜到了極致,面帶微笑的神情仿佛向外界宣稱:我沒事。悲傷被他們壓抑到了心底,對悲傷的決絕是對恐懼悲傷的防御,他們習慣性的拼勁全力確保不被悲傷吞噬,心里防御情感洪流的大堤卻在夜深人靜之際崩塌解體。
這類人需要做的是完成悲傷的哀悼過程,與過去好好道別,把舊的自我褪去,讓新的自我成長,一段段悲傷的經歷最終成為人格成長各個階段的光點,照耀人生道路。
2、悲傷不僅豐富情感,還能培養人的共情能力。
一個擁有共情能力的人意味著他不僅能體會自己的感受,還能設身處地的理解他人,帶去溫暖。共情能力起顯著作用的地方就是共情悲傷。有許多父母面對孩子悲傷時表現出不耐煩的狀態,習慣性的吼、叫、打、罵,而孩子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大,他學會了父母這一招,將來他會把這個招式用在同學身上、朋友身上、伴侶身上,還會“回敬”父母。他們潛意識學習到的是悲傷是不對的、不好的、不被允許的,悲傷是可恥的、無用的表現,并把悲傷牢牢鎖在心底。
很多來訪者出現的問題大多是因為情緒堵塞造成的,大量類似悲傷的情緒被滯留在了身體里,沒有排解。來訪者走進咨詢室需要通過咨詢師的共情能力而修通堵塞的部分,咨詢師不會對來訪者的悲傷、痛苦和傷心有任何的評論,他們會努力的理解來訪者,讓有毒的情感從內心里流出,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父母也需要咨詢師共情的能力,當你能站在孩子的位置理解他的痛苦,耐心的陪伴他,你的積極溫暖是在向孩子傳達:我是可以悲傷的,悲傷并不丟人。當你真的這麼去做,會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孩子會內化你共情的能力,將來他也會溫暖別人。最重要的部分是,他的心里將不會背負情感的重擔,會更輕松更從容的面對生活中的困境。
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我們難免會感到被傷害,就像身體被割了一個口子,也會感到疼。我們要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難過的一面,并學著接納它,允許自己在受傷后的一段時間里就是會低落、傷心、軟弱和痛苦。靜靜的跟悲傷待在一起,不去干預它,不趕它離開,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一場,把心里的痛苦徹底釋放,給自己一個擁抱。
勇敢面對悲傷,才能無畏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