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精神分析認為人活動的內在驅力是關系

解夢佬 3 0

經典精神分析認為人活動的內在驅力是攻擊性與力比多(性得到滿足時愉悅),隨著越來越多勇于探索的智者投身于心理學的海洋中,以經典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各大理論與學術噴薄而出,一派“滿園春

經典精神分析認為人活動的內在驅力是攻擊性與力比多(性得到滿足時愉悅),隨著越來越多勇于探索的智者投身于心理學的海洋中,以經典精神分析為基礎的各大理論與學術噴薄而出,一派“滿園春色”的盛景。現代精神分析認為人活動的內在驅力是關系,人依存于關系而生,心理學自然也是關于“關系”的學問,是經典精神分析“升華”后的結果,是智者們智慧的結晶。

既然是研究人的學問,那麼對人的了解必須全面且深刻。很多人說,人的一生開始于出生的那一刻,但我想說的是,當我們還沒有“人樣”時,還是一顆受精卵時,就已經踏上了生命的征程。不得不說生命的奇妙之處在于,兩個肉眼難見的細胞在彼此沒有相遇之前僅僅只是一個細胞,屬于身體這個龐大機體中渺小的部分,如果不那麼講究,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造物主鬼斧神工的設計讓它們的邂逅變成了美麗的傳說,水乳交融、交相輝映,這一切都是關于關系的象征,或者說我們對關系的需要,在兩個細胞融合的瞬間就定下了基調。生物學上的變化“升華”成了關系,在這個巨大容器里,我們找尋著最初的影子。

經常會聽到父母那一輩人對人的性格的總結,對老一輩人通用的俗語我時常保持警惕,因為一不小心就會掉入他們所謂的“規律”當中。“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句俗語放在心理學的范圍內去理解,反而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看似是對人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也說出了部分事實。比如,心理學認為成年人身上沒有什麼新鮮事,都是嬰兒期變大或變形的結果,把嬰兒時期的需求投射到了現在,經歷了時光的轉變,實質內容紋絲未動。

拿抱怨和控制來舉例。

抱怨,之前我專門解釋過,愛抱怨的人是退行回口欲期的巨嬰,他們放棄學習的能力,并且把自我功能也外包給了他人,當現實處境像一道城墻擋在面前時,他們習慣性的手足無措,思想停留在三歲以前,妄想著通過哭鬧或指責的方式來要求他人滿足自我需要。如有幸能遇到像他們的父母一樣的人,能一直照顧他們、無怨無悔的付出,又何嘗無可?說到此處,我好像一不小心把自己的”終生理想“暴露了,有些害羞,還有些興奮,不知道你們的理想是否與我相似,但最好只是把它當成一個童話故事,在得空的時候愉悅自己,在困苦的時候畫餅充饑。

因此,抱怨的原型可以從嬰兒身上找到,是口欲期需求的“升華”,當然,這不是一次優質的升華。

另一個行為,控制。我們對于控制的需求是“無與倫比的”,想要在這個世界好好活著,就得對自己和周圍環境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對飲食的控制以維持健康,對家里門窗的控制以保證人身安全。相較于我們能控制的,不可控制的部分則浩如煙海,比如山洪、地震、泥石流、海嘯,這些災難無疑是在展現大自然的驚天臂力,是對脆弱渺小人類的鎮壓。縱使如此,人類還是會為自己的前景奮勇拼搏,事實也證明我們可控的部分正在日益擴大。

對控制的細致理解就得參考它的原型,嬰兒肛欲期的排便行為。對嬰兒來說,小便與大便的產物是自身創造的實物,這項“成就”令他們興奮不已,絕不亞于成年人獲得成功時的喜悅。而這些產物不僅是自己創造的,還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通過對肛門周圍肌肉的控制得以實現。嬰兒用手或腳把小便散開,使其占據的面積增加,這也是控制的直接凸顯,是嬰兒成年后在事業或情感的地圖上攻城拔寨的最初模樣。

對于我們自己,生命力最好的展現形式也是升華。事業上的成功是攻擊性恰當釋放的結果,健康的親密關系是生命需要被看見的需要,內在動力在外界找到了投射點,是能夠被社會所接納和包容的點,我們在這個點上盡情揮灑,釋放活力;舒展的身姿,雀躍的靈魂,生命力從骨子里源源不斷的冒出,真實又痛快,這是對生命最好的回饋,也是我們最初尋找的影子的可愛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