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想“為你好”或“教育你”的時候,除了起皺的眉頭和因緊張導致抖動的面部肌肉,嘴里還會傳出一句:我擔心你。我擔心你,乍一聽會感到暖心,我們都希望自己被看見,不管是肉體上的還
當一個人想“為你好”或“教育你”的時候,除了起皺的眉頭和因緊張導致抖動的面部肌肉,嘴里還會傳出一句:我擔心你。
我擔心你,乍一聽會感到暖心,我們都希望自己被看見,不管是肉體上的還是心靈層面,都期待被一束光照亮,這也是我們作為人——擁有高級智慧和豐富情感的生命——存活的主要意義之一。
但有時,我們不得不體驗被暖心刺疼的感受,這種疼是一種被壓抑的、外界不被接納的疼痛。類似這樣的體驗使我們產生“有苦說不出”的感覺,明明感到不舒服、難受,還要假裝很享受的樣子,強顏歡笑,做出這些努力一部分是為自己:我還能忍受,看我多厲害;另一部分為他人:我怕我說疼,你會不舒服。
人人都有自戀,與生俱來的東西,它能促使我們釋放能量觸角,伸展攻擊性,還能產生拯救弱者的英雄主義情結。那些說著“我擔心你”的人,內在好像有一股強大的動力,救他人于危難之中,給予最熱切的關懷,享受著助人為樂的快感,伴隨快樂一起出現的還有感動,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
洋溢在正向積極情緒的海洋里,我們難免會遺忘現實的“俗氣”,對自我覺察的能力也設置了障礙。通過“擔心”他人讓自己擁有成就感,是否還存在對某些難以面對的部分的掩飾?作為旁觀者的我,不知道這麼做有何目的,我不是他,真相只有自己最清楚,也只有自己擁有誠實或虛假的選擇。
但我還是會試著去理解他人,這不僅是作為心理咨詢的素材,更是我的一份期待,希望通過理解他人從而理解自己,接納自己。我們都是人,但很多時候卻很不一樣。
“我擔心你”,背后是什麼在支撐?我試著分析下。
1、把對自己的擔心投射給他人,用迂回的方式來達到滿足自己的目的。
我常聽見家長教育孩子時說:你不要玩手機(隨意舉例)了,媽媽/爸爸這麼說你是擔心你,你知道嗎?試想一下,當你是這位家長的孩子時,你有何感受?感到傷心、難過、愧疚、憤怒?這就對了,這個孩子就會有這令他難受的情緒堆積在心里,他再想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行動就很難了。
把焦點放在父母身上,當他們說“我擔心你”的時候,很可能正處在焦慮中。焦慮是一份不愉快的感受,加上一個這樣的認知:對可怕事件的猜想。父母對“孩子玩手機”所導致的后果的猜想是:成績不好、考不上好大學、交不了優秀的朋友、找工作困難、活不下去,等等。這些可怕的場景一旦出現在父母的腦海里,他們就被嚇著了。人處在恐懼中時,身體會緊繃僵硬,這是退行到嬰兒期的表現,嬰兒對恐懼的反應是撕心裂肺的哭喊,那麼肉體已成年的巨嬰則通過抱怨、指責的方式來抵抗恐懼。
我的這番描述好像過于嚴重,可能會引起一些家長的不適。既然是分析,那就得用上智力去推理,有時事情并不會真的按照這些預想發展,但如果我們有勇氣冷靜面對最壞的預想,也許就不會焦慮,有思考參與的焦慮和恐懼就不再焦慮和恐懼了。
家長之所以會擔心孩子,很有可能是他們也曾經被這樣對待過,或者自己的人生真如他們自己的父母所擔心的一樣,成為了現實。既然自己已經是這樣了,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復他們的命運。于是,“我擔心你”就成為對他們擔心自己不能的防御。
2、對自己的擔心會覺得自己很弱小,感到羞恥,為了不去面對這份羞恥,就把羞恥投射給他人,讓他人感到羞恥,然后通過指責或“我擔心你”的方式來處理羞恥。
還是上面的例子。父母之所以會擔心孩子,有可能是對自己弱小的不接納,同時他們自身又沒有發展出與強大相匹配的能力或人格強度,即理想與現實的沖突。內心沖突就會制造諸多問題來排解,擔心或以指責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內心沖突投注到外界的一種呈現方式。因沖突產生的羞恥并沒有因為“擔心”孩子而得到緩解,只是換了種方式——讓人不那麼難受的方式——來面對它而已。
3、通過擔心他人來滿足攻擊他人的需要。
如果孩子聽話認真、學習成績優秀,深受同學和老師的歡迎,這樣的表現肯定會得到父母的夸獎。但有些父母除了表揚孩子,內在似乎還有一個“癮”在拉扯他們做出壓制孩子活力的舉動。這個“癮”可能是被孩子拋棄后的落寞所產生的憤怒。在這些父母的潛意識里,孩子優秀意味著他們不再需要父母的幫助,獨立意味著對父母的主動分離,是父母難以忍受的局面。因此,就算孩子各方面都很優秀,父母還是會吹毛求疵般的攻擊孩子,實現與孩子永遠待在一起的愿望。
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說過:在孩子“拋棄”父母之前,父母應當搶先“拋棄”孩子。當然,也不能太搶先。嬰兒還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嬰兒即媽媽,媽媽即嬰兒,是一體的,當嬰兒從媽媽肚里出來時,預示著嬰兒分離個體化進程開啟,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代表著他與父母分離的很好,這里的分離不是離開,而是人格層面的分化。
人的性格特質有遺傳的部分也有早年經歷的部分,遺傳的部分沒法改變,也不需要改變,那些早年經歷所帶來的影響則是深遠而有意義的。
父母對孩子的“擔心”會對孩子成年后的性格特質造成一定的損害,這是孩子和父母都不愿意面對的結果,為了避免不幸,我們應該知曉不幸是如何發生的,并把它放在自我覺察的范圍內,保持警覺,不幸就不再那麼可怕,幸運也隨之降臨,父母和孩子都能奔向輕松而自由的星辰大海。
在其他的關系中,”我擔心你“和父母”擔心“孩子的部分如出一轍。我們沒有干涉他人生活的權力,更沒有指導他人的義務,我能做的就是對自己好一點,再好一點,降低對他人的期待,才不會傷害彼此,邊界清晰的關系才是將健康的,值得相伴終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