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中的影響來自哪?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解夢佬 9 0

最近百萬博主大V,漫畫家粥悅悅的一則育兒“事件”登上了熱搜,而且還遭到了網友們的集體討伐。原因是12月30日,博主發文,記錄了周末全家要去長隆度假,結果把六歲小女兒獨自留在家里

最近百萬博主大V,漫畫家粥悅悅的一則育兒“事件”登上了熱搜,而且還遭到了網友們的集體討伐。

原因是12月30日,博主發文,記錄了周末全家要去長隆度假,結果把六歲小女兒獨自留在家里。

去之前,媽媽提前告知了孩子們(博主是三胎媽媽):沒有完成學習任務就不能去。

老二沒有完成任務,媽媽狠下心,留她承擔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的后果。

這個過程媽媽本人也不放心,她提前教給孩子如何燒水,如何不讓自己挨餓。

時刻開著家里監控,留意孩子的一舉一動,還隨時打電話和孩子溝通。

當然,讓娃一個人在家,親生媽媽終究不是個狠角色,在給了孩子改正的機會并且在孩子完成以后,讓孩子爸爸深夜驅車回到了家里接回了孩子。

后來的結果是媽媽主觀教育的目的達到了:孩子完成任務后在游樂園玩得很開心,而且表示以后不會再浪費時間,只有學習完成才可以出去玩。

但是從網友的角度,大家看到的,是一位媽媽“心狠手辣”,把年僅六歲的孩子一人擱家里,無人看管,還讓她燒水泡粉絲,置孩子于挨餓、燒傷、燙傷等危險的境地。

網友的觀點無可辯駁,然而作為當事人,身為母親,擔負教育孩子的任務,想達到讓孩子信守承諾,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目的,做法也許不妥當,但是教育自己孩子的初衷無可厚非。她送給女兒一盒安全套(點擊)

很多時候,生活里的事,在過程中不覺得,但是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往往漏洞百出,充滿糟點。

要不怎麼說,清官難斷家務事,尤其是教育孩子,旁人一旦插手,則越來越難厘清。

很多人長篇大論在網上發文討伐博主粥悅悅,說這件事會給孩子帶來不可估量的傷害,是孩子的童年陰影,簡直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那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某個事件,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嗎?

1.孩子成長中的影響來自哪

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有一個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 theory),這個理論在發展心理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他認為,個體的發展是和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這個“周圍環境”,來自一個復雜的系統,這個系統包括五個層面。

孩子,媽媽要借你一用(點擊圖片)

第一個層面:微觀系統

這個環境指兒童的直接生活環境,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學校、所居住的小區,孩子和這些因素互相作用,這些雙向的作用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第二個層面:中系統

指微觀系統中各個因素之間的互相聯系,如孩子的父母跟老師的溝通多不多,父母了解孩子在學校、小區與同齡人的社交情況等,這些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第三個層面:外系統

指孩子成長的外部環境,包括父母的工作、朋友、社區活動,比如父親的工作性質是在異地還是經常出差,父母的養育是否得到外界的幫助等,這些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第四個層面:宏觀系統

包括價值觀、傳統習俗、法律法規等。比方說80后和90后是計劃生育實施的成長環境,身邊都是獨生子女;八十年代社會上對孩子內向的性格比較推崇,現代社會則多希望孩子性格外向活潑,認為善于交際的開放型性格是好的等。

第五個層面:時序系統

指時間對一個人的發展影響。又如父母是否關系和諧,在幾歲的時候又有了弟弟妹妹等,3歲時有和13歲有是完全不同的。

綜合這五個層面,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成長來自多個方面,由多個因素產生影響,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有的雙胞胎兄弟或者姐妹,一樣的父母和生長環境,最后會是不同的性格甚至是迥異的人生之路。

生態系統理論告訴我們,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孩子的成長就像是蝴蝶效應的結果,來自多方面。

父母的某個決定,成長過程中某天一個難忘的事件,只是一個點,而人的成長是有無數個這樣的“點”構成的,造成一生的影響不是某天或某個特殊的事件。

2.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我們耳熟能詳的育兒理論通常是這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就是一臺復印件,父母如何,孩子就如何,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怎麼樣,自己首先要做到怎麼樣等等。

這些理論乍一聽都非常有道理,好像父母是孩子成長學習的唯一因素,但這種理論忽略了,雖然兒童長期和父母一起生活,但是孩子并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狀態:他會和爺爺奶奶、鄰居、陌生人接觸,會看電視,受到來自媒體等多方面的外部影響。

孩子并不是一個罐子,你往他腦袋里裝什麼他就接收什麼,孩子是一個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一個有自由意志的個體。

很多時候,父母想讓孩子執行plan A,苦口婆心講了A的好處和道理,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執意用自己的想法去決定自己的行為,去實踐那些哪怕明知道結果不好的plan B或plan C。

孩子的成長建立在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化發展的基礎上,最終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是他以個體獨有的方式和周圍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

我的表舅和舅媽兩口子在市井討生活,兩人都是初中畢業,經營著一家小飯店。

表舅媽懷她的二女兒時,孕期幾乎就是在牌桌上度過的,親戚們都說,有這樣的胎教,孩子將來應該也是一個“牌友”,結果表妹長大后對打牌一點興趣也沒有,還和她的大姐一樣,一點沒有沾染父母的打牌的習慣,從小懂事乖巧,學習成績也不錯,最后雙雙考上大學。

尤其是大女兒,畢業后找到一份穩定工作,人也非常孝順,結婚后還經常拉著自己愛人來父母店里幫忙。

這種例子其實不少見,很多家長目不識丁,卻教出了考上名校的大學生,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像是一塊海綿,并不單單吸收來自某方面的養分。

3.父母應該如何做?

看到這里,很多人肯定就會有疑問了,既然父母不是孩子的最主要影響者,孩子的成長這麼隨機,如何給孩子最適合、最好的養育呢?

答案是,給孩子持續的穩定的愛,良好的親子關系,以及正確的價值觀。

❶ 持續的穩定的愛

美國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提出,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他需要解決一個心理沖突,就是對媽媽的基本信任或者基本不信任,如果孩子能夠成功解決這個沖突,建立對父母的信任,則孩子才能夠健康的發展人格。

當一個孩子赤條條來到這個世界,只有父母可以給他充足的愛和安全感,孩子從父母這里獲取源源不斷地能量,才能夠勇敢地探索和認識這個世界。

孩子一出生,就是在和父母在互動,他在與父母交往互動中學習到的交流模式,會運用到他成長過程中的其他社交活動,比方說幼兒園的同學老師、小區的同齡小朋友、親戚長輩。

父母給孩子持續溫暖的愛,那麼孩子自然而然地會認為外部環境也和父母一樣會這樣對待他;

而如果從父母那里得到的常常是訓斥和責罵,會形成定向思維,以為外界也會同樣的態度對待他。

持續穩定的愛,是父母能給孩子的,勇敢面對世界的武器,他必不會因為膽怯和害怕而停止探索和學習,這也是父母給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禮物。

❷ 良好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與父母之間是信任關系,和父母的溝通沒有顧慮,在這種氛圍下,孩子的成長是父母可控的,也是孩子愿意向好的方面發展的源泉。

就好比成人之間的社交關系,關系好的朋友,提出的事情就愿意去做,而關系不好,對方磨破嘴皮自己也不愿意動一下。

親子關系良好的家庭,孩子的成長是無壓力的、安全感的,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才能擁有自主感,愿意和家長互動,并朝著父母期望的方向去努力。

❸ 正確的價值觀

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孩子就有了辨別外來信息是非真偽的能力,而父母作為孩子最直接的影響者,可以成為孩子的緩沖帶,通過父母改變和外界事物的關系,決定對孩子的影響。

在長年累月的過程中,父母對事物的看法,待人接物過程中潛移默化對孩子的影響,可以形成對孩子最穩固的價值觀,孩子耳濡目染和學習的過程中,已經接收了來自家庭的價值觀,不會輕易受到外界一點風吹草動的影響。

讓孩子自身有能力去甄別:吸收好的,摒棄壞的。而父母因為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建立價值觀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

作家池莉在她記錄女兒成長經歷的書《來吧孩子》中,講過這樣一個事情,面對突然懷孕,一個小生命的即將到來,關于如何養育好這個孩子的急切希望,迫使她一頭扎進新華書店去尋找答案,遇到了當時一本名叫《嬰幼兒養育大全》的書,也就是本杰明·斯波克博士的著作,如今新手媽媽人手一本的《斯波克育兒經》。

池莉說:“我僅僅閱讀了第一頁,所有的懸懸心意,就獲得了切實的回答。”

這本書開篇就說,相信你自己,好父母通過直覺獲得的養育法一般要勝過其他任何養育法。

父母并不是神,可以預料每次事件的結果,父母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肩負養育孩子的責任,他們對孩子的每一次要求,都是希望他變得更好。

只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的方式和目的是好的,過程是周全的,保證了孩子的安全,就不應該被旁人斷章取義地無情指責。

那些持有某一次育兒事件就毀了孩子的童年、決定了孩子的一生的育兒觀,實際上是在給新手父母制造焦慮,因為育兒路上,各種突發事件不斷,父母也是普通人,不能保證每次都應對妥善。

父母靠自己的本能去愛孩子,一次的育兒事件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也不能把好的父母給否定。

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博士說:人類之所以是人類,就是因為我們體驗著各種情緒,我們體驗越深刻就越成為人類。

‌‌作為父母,我們當然不必刻意的讓孩子感到不快樂,而是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我們要怎麼引導這件事情,讓這個事情成為孩子成長,‌‌解決問題的機會。

孩子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一時的得失往往也不能決定什麼。

只要時刻牢記,父母的愛,是育兒道路上的通行證,是養育孩子的所有理由。

而同時,父母的愛,也是孩子披荊斬棘的盔甲,是探索世界的強大后盾。

作者:蘇青荷,碩士,撰稿人,永遠學習,永遠忙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