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之所以會離開他/她所處的關系,是因為他/她覺得在這段關系中,受傷了。如果你周圍的朋友或閨蜜跑來跟你哭訴,說她們因為某些事情跟男友鬧掰了,分手了,就算這段感情曾經如何如何地
許多人之所以會離開他/她所處的關系,是因為他/她覺得在這段關系中,受傷了。
如果你周圍的朋友或閨蜜跑來跟你哭訴,說她們因為某些事情跟男友鬧掰了,分手了,就算這段感情曾經如何如何地轟轟烈烈,多麼戀戀不舍,但還是架不住兩人之間摩擦與糾紛,她最終以一個受害者的角色出現在你面前。除了博得你的安慰與同情之外,還希望你能為她著想,替她“伸冤”,我相信很多人都扛不住激起英雄主義保護欲的神情,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
想要助人為樂,這是好的,動機純粹干凈,但沒有思考參與的助人很可能是沖動的魔鬼,釀成慘劇的幾率也大大增加。除了運用感性的能力,感同身受朋友的感受,還需要預留一些理性思考的空間,了解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復盤整個過程,我想冷靜又不失溫度的安慰與幫助或許才是你朋友真正需求的。
聽朋友說,她受傷了,你的第一反應估計是她被怎麼了。是遭受了男友軀體上的傷害,還是心靈上傷害?對于軀體上所受的傷害,這里就不做探討了,那是警察的職責。這里只談心靈上的傷害。
試著回想一下,我們哪些時候會覺得自己心靈受傷了呢?
我聽過一個明星的故事。張歆藝讀小學的時候,需要穿小白鞋參加學校的舞蹈課,回家把這個事情跟她媽媽說,她媽媽回應道:等你考了好成績媽媽就給你媽。張歆藝雖然心里還是很不舒服,但礙于媽媽的威嚴,她也就沒再討要了。距離期中考試之前的一個月里,她努力認真地學習,終于在期中考試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她拿著成績單就往家里跑,以換來她期待已久的小白鞋。結果是媽媽表揚了她后,把當初承諾買鞋子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凈,完全不在乎生氣傷心的張歆藝。長大后,張歆藝買了好幾百雙各式各樣的小白鞋,塞滿了整面墻,目的就是為了安撫小時候受傷的心靈,填補遺憾。
再比如,一對情侶,男孩下班后經常繞道接女孩下班,男孩的暖心照顧讓女孩有了在同事之間狂刷存在感的資本。但有幾次,男孩工作繁忙,經常加班,就叫女孩獨自打車回家。一開始女孩有些失落,不過事出有因,也沒太在意,但男孩爽約的次數多了,就心生怨氣,感覺受傷了。
這兩個例子太普遍,以至于使人感到枯燥,但其中卻包含了一些簡單卻意味深長的哲理。
讀張歆藝的例子,她的心靈受到傷害是由于媽媽沒有承諾給她買小白鞋。這里不談媽媽的問題,我們把關注點放在張歆藝身上。首先,她有一個愿望,這個愿望只有媽媽才能滿足她,于是這里就產生了一個期待,她期待媽媽能按照她所想象的樣子來對待她,但實際情況是媽媽沒能按照她所期待的樣子滿足她,期待與現實之間有了間隙,對于孩子來說,這個間隙是沒有能力承受的,因為小孩的世界里沒有理想與現實的概念,這兩個部分是融合在一起的,是一體的,所以她不會理解,也看不到父母的“苦衷”,她受傷的概率是很大的。
那麼,心靈感覺受傷的一種機制是:我期待他人以我所期待的樣子來對待我,但是現實層面是他人對待我的方式比我所期待的要差,所以我就會認為心靈受到了傷害。比如,我喜歡一個人,但他卻對我不好,我就感覺受傷了。
再來看上面一對情侶。男孩每天下班都需要繞道接女孩下班,估計許多女生都希望把這樣的男生裝進口袋。對于女孩來說,男孩繞道來接她,這超過了男孩正常呵護女孩的范圍(我是這樣認為的),這多出來的一部分對她來說倍受滋養。但時間一長,待在蜜罐里的女孩會認為男孩這麼對待她是理所應當的,如果男孩不這麼做就會被她認為是不愛的表現。熟不知,原本這多出的“蜂蜜”并不是必需品,只是驚喜與幸運。
因此,女孩體會的是另一種傷害:一個人他對我的實際態度比我所期望的態度更好,讓我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這其實也是一種傷害,一種心靈的平靜被打破的傷害。更糟糕的是,它為下一次真正的傷害埋下了隱患,因為它使人對下一次有了更高的期待。然而,別人對我們的態度不由我們控制,誰能保證他人能一直如“初戀般”的對我們好呢?
再來看一種情況。如果是一個我們不在乎的人,他所有的喜怒哀樂與嗜好都絲毫不會引起我們的興趣,這樣的人對我們是好或是壞是不是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呢?從這里可以洞見,我們之所會覺得受傷了,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為某個人,而是我們某個愿望沒有實現,我們是被愿望給傷害了。覺得被某人給傷害了,是因為我們把心中的某個期待投射給了對方,哪些部分是屬于自己的,哪些部分又是他人的,我們常常在這個地方混淆不清,所以干脆就說被某人傷害了,這我們能在現實中找到一個可以釋放攻擊性的實物,而我們的愿望就很難捉摸,更難的是面對破碎的自戀。
如果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我們也可能“傷害”別人,因為我們并沒有按照他人所期待的樣子對待他們。
尋找“傷害”的成因,到頭來還是回到了自己。傷害來源于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有時相距很短,有時卻宛如一條鴻溝。因此,受傷是在所難免的,面對傷害我們能做的就是去接受并接住它,提高自己的耐挫能力與哀悼能力。而最好最直接的辦法是,降低對他人的期待,這樣就能把傷害程度降到最低。這麼的好處不僅讓我們擁有對事物的掌控力,又能增加關系間的健康互動,也只有平等、有邊界的關系才能承接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