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欲強的父母,最容易培養“一無是處”的小孩

解夢佬 8 0

最近,一向以“總裁”“硬漢”形象出現的楊爍,因為一檔節目被罵上熱搜。不是觀眾太嚴苛,實在是“楊爍式父親”太可怕。綜藝《一起出發吧》,原本是一檔親子旅行節目,卻被楊爍活生生變成了

最近,一向以“總裁”“硬漢”形象出現的楊爍,因為一檔節目被罵上熱搜。

不是觀眾太嚴苛,實在是“楊爍式父親”太可怕。

綜藝《一起出發吧》,原本是一檔親子旅行節目,卻被楊爍活生生變成了軍訓,對兒子楊雨辰動輒訓斥、諷刺,呼來喝去也是常事。

是孩子太不聽話,做了什麼令他無法容忍的事嗎?

控制欲,容易培養“低自尊”小孩

在整季節目中,楊雨辰都表現得非常乖巧,既可愛,又懂禮貌,從他身上,基本看不到熊孩子的影子,甚至在每一次聽到爸爸的“命令”后,小雨辰表現出來的都是完全順從聽話的姿態——

爸爸讓他背書包,他就馬上背書包;爸爸讓他快點跑,他就馬上往前跑;偶爾做錯事,爸爸讓他面對墻壁背唐詩,他就一遍一遍地背;爸爸讓他不準哭,他就一直噙著淚,沒有頂過一句嘴……

那麼,楊爍為什麼兇兒子呢?

看過整季節目后,我的結論是:楊爍兇兒子,很多時候都是毫無緣故的慣性。

比如,當雨辰沒有和自己從同一個方向下車的時候,他會一邊訓斥,一邊讓兒子重新沿著自己的方向走一遍;

看到兒子衣服的拉鏈沒有拉到底,他會不爽;走路有點慢,他會不爽;

兒子疊衣服的時候,沒有按照他教的方式對折三次,他也會大發脾氣……

最莫名其妙的是,節目中有一個選房環節,類似抽簽,幾個家庭憑號碼選擇自己住的地方。有的房子條件好一些,有的房子條件差一些,是很隨機的事情,其他家庭都把選房當作游戲,唯獨楊爍很“認真”。

楊雨辰選的 5 號房,是幾處房子里距離最遠的,于是,楊爍一邊帶著兒子找房,一邊開啟嘲諷模式:

“5 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呵呵,太棒了。”

“這個(1 號房)是不是我要選的?你要選 5 號,棒棒的。”

走到一半,楊雨辰累得開始大喘氣,隔著屏幕,都能聽到氣喘吁吁的聲音,他卻嫌兒子走得慢,開始下達命令:

“能不能快點?不能我就讓你走到村口再走回來。”

“如果先讓我跨進門檻,就從頭再走一遍。”

最后,楊爍問:“下次你選幾號房?”小雨辰看著爸爸說了一句:“1 號。”

在一系列的嚴苛操作下,小雨辰開始猜測爸爸的心意,惴惴不安地說出了自己以為的“標準答案”,即使這樣的標準答案不是他的真實想法。

控制欲,是指對某人某事的絕對控制程度,楊爍的習慣性指責,就是控制孩子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達到自己的要求,不允許出現偏差。

在父母控制欲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很早就學會了收斂羽毛、克制天性、察言觀色。

但長期以往,他們想的將不再是“我想做什麼”,而是“我的父母想要我做什麼”。

想要吃一塊糖,可是爸爸媽媽會不會希望我讓給弟弟吃呢?

想要出去玩,可是爸爸媽媽會不會不高興呢?

……

這樣的“懂事”,有時恰恰是低自尊、討好型人格的“前奏”。

討好型人格的人,總是一味討好別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他們懷疑自己的價值,很難自我肯定,害怕引起沖突,渴望通過滿足他人的需要,換取認同感。

而那些長大以后習慣“討好”別人的人,往往是從討好自己的父母開始的。

控制欲,容易培養“脆弱”的小孩

如果說,前一種控制欲,源自家長權威下的絕對支配;那麼還有另一種控制欲,源自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支配,是不允許出錯;過度保護,是害怕出錯。

英劇《黑鏡》第四季第二集中,便講述了一個由科技帶來的教育悲劇。

未來,有公司研發出一種“大天使”系統,當系統芯片植入孩子腦部后,家長便可以通過孩子的視角,時時監測他的行為,甚至可以屏蔽掉孩子看到的一切恐怖畫面,讓他在真善美的世界中長大。

因為一次走失事件,女孩 Sara 的媽媽決定為女兒植入“大天使”系統,以免再次受到傷害。

從此以后,Sara 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再也看不到鄰居家那條可怕的惡犬了,再也看不到打架的男孩子,甚至看不到病倒的外公,也看不到媽媽的悲傷情緒……

她的位置、情緒、行為、健康狀況,隨時可以準確地傳送給媽媽,她不需要面對任何丑惡,也不會看到到任何負面情緒。

在這個被選擇性屏蔽的世界里,總有一團模糊的東西,將她和真實世界隔絕開來。

可是,被拉扯得越緊的彈簧,總是越想要擺脫桎梏。

Sara 開始渴望看到真實的世界。

既然她的世界里沒有傷害和血腥,她便通過自殘的方式,自己傷害自己。

在故事的最后,媽媽的過度保護,釀成了一場又一場悲劇。

我們的世界里,沒有“大天使”系統,卻有過度擔心的父母;沒有芯片,卻有被偷偷翻看的日記。

我們太害怕孩子“走彎路”,卻忘了成長本身,就是深一腳淺一腳的摸索——

熱水會燙手,吃了涼東西會肚子疼,受傷害會哭;會受到一些欺騙,也會看到一些不公……遮住眼睛,束住手腳,并不能讓世界變樣,讓自然規律消失,只會培養出“脆弱”的小孩。

長大的過程,是內心柔軟、身披鎧甲的過程。而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只能讓鎧甲生銹,失去自己保護自己的能力。

教育,不止控制和溺愛兩種選擇

與“控制型父母”相對的,是“成長型父母”。

有人認為,如果不對孩子嚴格管教,就是放任;而順應天性就是溺愛。

但其實,控制與溺愛之間,是存在中間地帶的,它叫做“共同成長”——

作為父母,教育的嚴格是以以身作則為前提的;而愛,是不設置條件的,是信任和尊重。

這的確很難,卻恰恰是養育的偉大之處。

90 年前,思想家魯迅,就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魯迅 49 歲得子,起名周海嬰,之所以取一個“海”字,一是因為魯迅對上海感情深厚,二是因為兒子生于上海。雖然是美好寄托,魯迅卻不強求兒子接受,他說:“如果孩子以后不喜歡這個名字,可以改。”

這是對孩子意愿的尊重。

在《風箏》一文中,魯迅也曾提到自己認可的教育理念:“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魯迅身為作家,兒子海嬰卻不具備他的“文學基因”。因此,海嬰時常被其他長輩拿來同父親比較。對此,魯迅總不以為然,從不強迫海嬰背書、學習,反而“放任”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樂得與孩子一起玩,買來各種有趣的玩具,父子倆一起研究新玩法。

這是對成長天性的尊重。

在魯迅看來,尊重天性,尊重自然,就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是魯迅留給海嬰最后的話。

成長型父母的本質,就是不輕視、不小看,只有不輕視,才肯和孩子站在一起,愿意“看見”天性,尊重孩子自然的成長節奏。

就算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也愛你

動畫電影《麥兜·我和我媽媽》中的一段對話,最令人感動。

小時候的麥兜,是一個典型的“不標準小孩”,他資質平平,沒有特長,運氣還出奇得差,但是,當許多人都在嘲笑他的時候,麥兜媽媽卻說:

“就算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也會信你,全世界的人不愛你,我也愛你。我愛你愛到心肝里,愛你愛到腳趾頭。”

“即使真實的你會犯錯,會受傷,會一路跌跌撞撞,但不論如何,我都愛你。”

這或許就是,我們可以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