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放下對自己的不滿意?

解夢佬 5 0

我給文章開始取的題目是【為何你總放不下曾經犯的錯】所以先問個問題:你認為自己犯過哪些錯?平復下來,安靜一會兒,最先浮現在你腦海中的是什麼?甚至一閃而過的。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但共

我給文章開始取的題目是【為何你總放不下曾經犯的錯】

所以先問個問題:你認為自己犯過哪些錯?

平復下來,安靜一會兒,最先浮現在你腦海中的是什麼?甚至一閃而過的。

每個人都不盡相同,但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讓你不舒服,讓你悲傷、難過、遺憾,讓你害怕、羞恥、愧疚,甚至讓你恐慌想逃開這個問題。

因為一旦回答,就會把你帶入創傷情景,無論程度大小,你正不可避免陷入不舒適。

這些錯誤可能是某種選擇的失敗:你本該選A結果選了B。

比如,你本想和A結婚,卻和B結了婚,本想去A單位,卻去了B單位,本想在A 城市,卻來到了B城市。

這些錯誤也可能是傷害,傷害只分兩種:傷害他人和傷害自己。

上面選擇的失敗就是傷害自己的例子,你沒滿足自己的期待,你沒活出想要的樣子。

傷害他人的例子則更多,但凡沒滿足對方需要,都有成為傷害的可能。

最常見的是對孩子的傷害,比如曾拋棄孩子、打罵孩子、忽視孩子。

說到這我先停下,對本文描述的“犯錯”下個定義:

一切你認為做的不夠好的任何事,都可能被稱作“犯錯”。

第二個問題來了:你為何覺得這是犯錯?

你或許已看到,我這倆問題本身已經限定:

第一,你必須犯過錯,第二,你的感受并不好。

很可能你會說我在貼標簽,但在生活中,你不正在這樣做嗎?

請記住,一切的“錯誤”和“問題”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你覺得”、“你認為”、“你以為”。

這就是自己給自己貼標簽的無意識行為。

這樣的反應太自然、太正常、太普遍了,你都感覺不到它們的發生,對此你深信不疑,認為這天經地義。

就像你認為闖紅燈是個“錯誤”,不走斑馬線是個“錯誤”。

某個深夜下著雨,路燈很亮天很涼,馬路四通八達卻空無一人,整個城市死寂般存在,我意識到自己停在了紅燈下。

站在斑馬線上的我十分困惑:“我怎麼了?讓我停下的是什麼?”

于是,我徑直走向馬路,站在了巨大的十字路口中央,舉目四望,我感到很孤獨,又很暢快。

好,假設徹底消除你全部記憶,整個世界只剩下你自己,會發生什麼?

你會覺得必須走斑馬線嗎?看見紅燈會停下來嗎?會在意衣服是否得體嗎?甚至你認為有必要非得穿衣服嗎?

要是不冷也不熱,裸體豈不更省事?你看哪輛車不爽,難道不應該拿起石頭把它砸個稀巴爛嗎?

你會覺得自己是在犯錯嗎?

若是我,一定沒有“錯誤”和“正確”的概念,更別說區別了。

回答第二個問題:為何你覺得做的那些事是錯誤的?

答案是:因為你認為自己違反了某種“規則”。

那是你“內心的紅綠燈”,紅燈停綠燈行就像芯片植入了你的大腦。

你也知道規則的來源:家庭養育與社會背景。它們從你還在子宮里就開始了,直到踏入墳墓。

沒錯,有人的地方就有關系,有關系就有規則,有規則就有突破規則,有突破規則就有極其復雜的情緒體驗。

所以,一切你認為的錯誤都是突破了某種規則。

比如:

你的規則是愛孩子,打孩子就是違反了規則,就是犯錯

規則是一夫一妻制,婚姻以外的愛就是犯錯

規則是要孝順父母,頂撞父母就是犯錯

規則是要愛護公物,砸車放火就是犯錯

同樣:

規則是努力上進,頹廢懶惰就是犯錯

規則是情緒穩定,控制不住發火就是犯錯

規則是勇敢堅強,脆弱和依賴就是犯錯

你也會按“內心的紅綠燈”來要求別人:

你的規則是優秀,看到不思進取的人就煩,看到孩子拖拖拉拉也煩,看到孩子厭學更煩。

倘若沒了規則,就沒了錯誤。

那麼,為什麼優秀、上進、孝順、勇敢這些東西必須得是規則呢?為什麼就不能是普通、慵懶、反抗、柔弱呢?

若這樣,優秀、勇敢、努力這些東西豈不就成了“犯錯”?

對此我并不想展開,因為你也知道,你曾無數次的被這樣使用過,而不是被那樣使用過。

它們慢慢變成了大腦中的芯片,只不過現在你再繼續給別人、給孩子同樣植入而已,同時也在自我強化。

我更想說的是:

沒有對與錯,只有你內心規則的“嚴苛程度”,也就是你對自己不滿意的程度。

“犯錯”只是你依據自身規則給的一個名詞,一個稱謂而已。

“犯錯”并不能傷害你,傷害你的是對自己的“苛責”、對自己的“不滿意”。

前幾天我與兒子發生了點沖突,結果我發火了,吼了他一通。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我開始了反思和愧疚。

看見了吧,發火并沒錯,我不允許自己發火才是錯。

但凡與某人有分歧、有沖突,你會有三種選擇:

壓抑自己滿足他

滿足自己讓他壓抑

彼此溝通,包括爭吵與冷戰

我對兒子做了第三條,通過爭吵獲勝滿足了第二條,我釋放了情緒打壓了他,讓他變得壓抑,這很簡單,父母總比孩子更有優勢。

那一刻我爽了,稍后就不爽了,因為我受到愧疚感的折磨,我認為自己犯錯了,我對自己很不滿意,于是就開始解釋和道歉等補償行為,整個事件完結。

希望我的例子帶給你兩點啟發:

第一,連我這個心理專家都忍不住和孩子發火,你還有什麼不允許的?

第二,讓你理解“犯錯”是必然的。

生而為人,你我都有內心的規則,因此犯錯就是必然的,你那些不堪回首的犯錯經歷都很正常。

倘若時光倒流,你依然會犯錯,即便你不會那樣犯錯,也會轉移到別的犯錯途徑。

你就是自身難保顧不上孩子,你就是愛上了渣男渣女,你就是入錯了行業,你就是沒把握住機會。

所以,你才有機會改變和成長。

這就是犯錯的本質、就是不滿意的本質:給了你逆轉的機會。

你會一次次的補償、拯救、挽回。

它們的意義就是逆轉過去對自己的不滿。

就像你怕黑,潛意識就會制造一次次的黑暗來給自己機會,讓自己心存希望,逆轉恐懼。因為在曾經,你沒有力量來反轉你的不滿。

就像如今你積極學習心理學,投身親子關系課程中,習得本領,來好好愛孩子,以此補償曾經你對孩子的虧欠,這就是希望,這個過程就是成長與改變。

溫尼科特說過,一個媽媽離開孩子太久,她再次回來就必須是心理治療師,而不僅僅只是母親。

你會更謹慎小心,更接納容忍,更從自身尋找答案,更少投射,這一切都是治療師的內容,當然,你一定會更消耗。

如果你失去了補償機會,第二個孩子就會成為你潛意識補償的對象。

記住,某種情結未完成是不會罷休的,這與年齡無關,為了得到擁抱、溫暖與愛,你可能會執著一輩子。

所以,總結如下:

第一,你要探索內心的規則是什麼,自我苛責程度如何。

第二,你要知曉改變過程中有大量的副作用。

比如

你補償孩子會很內耗

滿足自己面臨被拒絕的危險

自己爽了要面對破壞關系的風險

這都很正常,因為你不是想活出自我嗎,副作用是必然產物。

第三,“對自己不滿意”的好處:給了你改變的希望和契機。

可以想象,一個咨詢師、一個媽媽不犯錯是多麼可怕。

故此,犯錯的真正價值在于:

面對錯誤你沒有放棄、沒有死掉,你直面恐懼、不畏懼挫敗,你體驗著各種愧疚與羞恥、你經歷著種種焦慮,你一次次歸來,你沒有停止思考,你依然心存希望,你依然在泥濘不堪中抬頭,去仰望星空。

而成長就發生在這些錯綜復雜的情感體驗之中,你沒被擊垮,你存活下來了,改變就發生了。

第四,最后告訴你個心理機制:

你不能原諒曾經犯的錯,就是處在抑郁狀態。

至少你一部分活在過去那個時刻,你深感遺憾,但又深深懷念,你不讓自己走出來,是為了保留一部分與那件事、與那個人的關系,就像他從未真的離開。

你不允許現在犯錯,就是出于焦慮狀態。

你強迫性完美,要時刻準備戰斗,要盡可能讓環境安全,要規避一切危險,要忙個不停,以此來回避回到上面的抑郁位置,因為那種感受更可怕,充滿了淹沒性的孤獨與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