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越久,我怎麼就越生氣了呢?

解夢佬 5 0

因為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少家庭都迎來難得一次的親子時光,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我們在之前也曾推送過相關的文章,讓平時忙于工作的家長們要抓住這次機會,和孩子構建難得的親子時光。但是呀

因為疫情帶來的影響,不少家庭都迎來難得一次的親子時光,每天和孩子朝夕相處。我們在之前也曾推送過相關的文章,讓平時忙于工作的家長們要抓住這次機會,和孩子構建難得的親子時光。

但是呀問題也來了。

有的家長就問道:“一開始在家還好,和讀小學的兒子每天都是科學安排了時間,上午學習,下午一起互動,晚上一起看電視。但是這樣時間久了,我就很煩躁,現在隔一兩天孩子就要和我鬧矛盾。我這是親子關系有問題嗎?

雖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可陪伴也不是時間越長越好,更不需要時時刻刻都在一個互動的環節。過度的陪伴反而容易產生更多副作用,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所以說,隨著這個假期時間的增長,家長們就要改變陪伴的方式了。

從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當人處在一種應激的狀態下時,親人朋友的陪伴確實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他們的焦慮、壓抑等情緒。

但是注意,這樣長時間的時刻陪伴帶來的利益僅僅是短期的,從長期來看,它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比如在親子陪伴中,家長的過度卷入,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孩子的獨立性: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嘗試著使用自己的方法降低焦慮,或者他們會被家長過度限制;而且,過度的陪伴之下,如果家長不注意把握好分寸,全方位無間斷的關注,會讓孩子壓力更大。

有一句話叫做“初生牛犢不怕虎”。在孩子心目中,他們沒有顧慮到后果,僅僅是個人得失的情況來評判,他們會認為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是童話故事里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主角,所以他們在面對負性事件時更傾向于認為“那種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但與此同時,幾乎所有孩子都天賦的一個本能就是:覺察父母的情緒。如果父母風聲鶴唳、如臨大敵,那麼這個情緒是會傳染的。尤其是像現在,他們不得不生活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時,緊張情緒往往會一個帶動一片。

就像這次疫情,孩子對疫情并不恐慌,因為他們壓根就不了解事態的嚴重性。他們的恐慌,其實大多是來自父母焦慮恐慌的情緒傳染。

其次,很多人都會以為孩子比大人更膽小,更容易被疫情嚇到。但其實真正對孩子的情緒、心理造成負面影響的,反而是父母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陪伴”和“關心”。

因為此次疫情,家長和孩子長時間隔離在家中,但不能因此打亂了原本的生活節奏。家長需要花很多時間陪在孩子身邊,指導孩子規律地生活、作息、學習。但是適度就好,再喜歡學習的孩子都有疲憊的時候,給孩子一點自主的空間,過度關注和陪伴,會讓孩子難以呼吸,也會讓家長自己產生焦慮情緒:明明我那麼關心你,你怎麼還不聽話?

父母不應該完全占據孩子的時間,孩子也不應該完全占據父母的時間,一定要讓孩子和父母留有各自獨處的時間。

比如在父母做家務、家中辦公或者和他人聊天時,可以和孩子約定好,什麼時候可以再次一起看電視、打游戲之類。在這個時間段內,讓孩子自己去讀繪本、上網課、玩玩具一類,正好給孩子培養一下獨立安排生活的好習慣,也給親子雙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時刻黏在一起導致情緒崩潰、吵架、爆發。

其實,不光是親子之間、愛人、朋友之間,都要留出一定的余地,防止因過度卷入而導致糟糕的情況發生。

獨處對于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不僅是要讓對方獨處,同樣,你自己也需要獨處。

人需要學會獨處、享受獨處,才能獲得生命力量的源泉。學術界一直存在著一個悖論:雖然孤獨能帶來抑郁等令人不悅的結果,但它也能使我們更好地觀察身邊的世界。研究表明,體驗過孤獨后,人的洞察力、創造力、思維能力也會加強,且人的“再交往動機”會出現。

反之,無法體驗孤獨,則無法產生“更愿意和他人連結”的心理。因此,適當的獨處不僅是生活的一種調劑,更可以說是生而為人的一種心理需要。

我們常說,松馳有度,收放自如。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愈加考驗家長們的教育之道。給孩子一點空間,也給自己一點自我放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