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女人在哀嘆:有了孩子,丟了自己

解夢佬 5 0

1.二寶媽,沒自我?最近《下一站是幸福》熱播,里面幾個女性角色的人設對比頗有意思:一個是30出頭,家庭幸福,堅持愛情,不著急結婚的賀繁星,一個是事業穩定,奉行丁克生活方式的宋雪

1.二寶媽,沒自我?

最近《下一站是幸福》熱播,里面幾個女性角色的人設對比頗有意思:

一個是30出頭,家庭幸福,堅持愛情,不著急結婚的賀繁星,一個是事業穩定,奉行丁克生活方式的宋雪,一個是懷著二寶,經歷著喪偶式婚姻,孕期還被丈夫出軌的楊小雨。

對照之下,有娃的女性,慘得有點明顯啊!

雖然劇中也有其他的又成功又美滿又有娃的女性形象,但上面幾位年紀相當的女性生活狀態對比過于鮮明,似乎固化了某種恐婚恐娃的刻板印象:結婚,是失去自我的開始,生娃,是失去自我的巔峰,至于生了二寶,那就……為你的自我節哀順變吧!

多少女人在哀嘆:“有了孩子,我丟了自己!”

這到底是事實,還是一種偏見?孩子,在女性自我的建立和保全上,究竟起到一個什麼樣的作用?

2.與孩子過度融合:母親的常見“病”

首先,必須得承認:“有娃就沒自我”,這件事,確實是有“生理基礎”的。

這個生理基礎,首先來自于母子身體的“融合感”:孩子是在母親身體中孕育的,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幾年,需要和母親緊密地粘在一起。孩子的一聲哭,就牽動著母親必須迅速回應。母親會感覺自己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屬于孩子,所有的空間都被孩子占滿。

與孩子融合,還有“社會文化基礎”。

這個毋庸多說,千百年來,社會文化中鼓勵女性歌頌女性作為母親為孩子犧牲自我的聲音,一直是主流。

對于一個已經做了母親的人來說,認同這種聲音,似乎是一種更便捷得到社會認可的方式。這也是現在很多母親熱衷于“雞娃(瘋狂給孩子打雞血的行為)”的深層心理原因之一:做一個優秀的母親,比做一個優秀的自己,能在更廣的群眾范圍內獲得追捧。

除了如上“生理基礎”和“社會文化基礎”,一些本身就不夠成熟獨立的母親與孩子融合還有一定“心理基礎”:由于自己沒有順利完成和自己父母心理上的分離,面對具有強大的融合需要的孩子時,她們很容易全面淪陷為“沒有自我的母親”:

一切為了孩子,一切圍繞孩子,母親自己的“自我”,則找不到了。

在微博上,一位女孩透露,她的媽媽婚姻生活并不幸福,曾經想要離婚,但為了孩子而猶豫著沒離,一直郁郁寡歡,但是在國家開放二胎之后,居然因為周圍人的壓力,又和丈夫生了二寶!

如果說為了第一個孩子勉強繼續婚姻還可以“甩鍋”是孩子讓自己沒法獨立,那麼被動地套上第二個孩子的枷鎖,則透露給我們一個訊息,真相很有可能剛好相反。

3.對不起,沒孩子你也在和別人融合

對此,我要說句扎心的,別以為沒有孩子,你就真有自我。

實際上“融合”在人際關系中無處不在。

在一次訪談中,遇到一位30歲左右沒有結婚也沒有戀愛的女性,經常因為家中給她安排相親而暴跳如雷,她特別堅持獨身主義,也很害怕孩子,是不是就意味著,她很獨立了呢?

實際上,她對婚姻關系的恐懼,對孩子的恐懼,恰好證明了,她感覺自己在關系中很容易與別人“融合”。

有一次,為了抗議父母讓她繼續和相親對象試著相處,她憤怒地退出了家族群。她如此情緒強烈地想“遠離”家人,恰好是她在內心中與家人距離過近的表現:家人正滲入她的私人空間,而她無法平靜面對和處理。

正因為和家人還處在“融合”之中,讓她無法進入屬于成年人的親密關系中。獨身,卻并沒有真正“獨立”。

除此之外,一個不結婚的職業女性仍然可能在職場中與他人“融合”而面臨喪失自我的困境。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年近四十,一直獨身,朋友們羨慕她沒有家庭之累,卻不知她在單位卻一直是最辛苦的人,因為不好意思拒絕別人,成為很多同事求助的對象,基本上請她幫忙做事,沒有她不答應的,最初她覺得能幫助別人獲得大家歡迎也是樂事一樁,但時間一長,她漸漸覺得不對勁,然而還是無法拒絕別人的要求,擔心自己的拒絕會招來排斥和冷落,把自己累得半死也盡力幫別人做到。

她的不能拒絕,過分擔心拒絕會導致人際關系破壞,實際上也是一種與同事“融合”的體現:同事的態度對她來說太重要,甚至擠占掉了自己的需求。

這不是跟“為了孩子”而犧牲自己的需求,是一樣一樣的麼?

4.孩子,一支“人格獨立”試劑

所以,根本不是因為“有了孩子”才“沒了自我”,不過是孩子的出生,讓本來就不夠獨立的自我,更明顯地崩塌了而已。

因為孩子的融合性和粘附性,所以對于一個本來就有一些依賴的人來說,特別容易因此而與孩子混在一起,分不清你我。

說回《下一站是幸福》的楊小雨,她的癥結在于,本來就是一個事事“聽父母”的乖孩子,在該結婚時結婚,該生娃時生娃,所以她同樣會“為了孩子”而在婚姻中隱忍。

我們會發現,很多一心撲在孩子身上,為了孩子犧牲自我的母親,實際上在她們和父母,她們和朋友以及她們和同事的關系上,也是融合的。

甚至一些母親,她們意識到自己也并沒有多愛孩子,但還是會因為孩子而考慮犧牲工作的機會,容忍婚姻的痛苦,實際上,她們選擇和孩子“捆綁”在一起,就是因為懼怕分離,想要保持和什麼人融合在一起的感覺。

而對于人格相對獨立的女性來說,孩子的出現,雖然不可避免地占據了自己的精力和時間,雖然在孩子的生命之初,她們也要與孩子融合一陣子,但孩子不會影響她繼續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職業生涯。

孩子這支“人格獨立”試劑,能迅速檢測出作為母親的女性是怎樣與他人融合的,融合程度有多少。

一些女性,正是因為有了孩子,才開始真正有意識尋找被掩埋的自我。

5.因為有娃,更有了自我

這些女性開始對探索自己有興趣是始于學習如何育兒。

為何想要學習育兒呢?

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她們在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第一次清楚地發現:不知道自己的邊界應該在哪里。

這和你宅在家刷劇玩游戲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可能除了時間規劃,你不需要思考自己的邊界在哪里的問題。但面對一個隨時過來“吞噬”自己的“小怪獸”,尋找并堅持的自己的邊界,就變得特別重要。

發現并堅持自己的邊界,正是人格獨立的一個最重要的部分。

當你逐漸懂得如何拒絕給一個哭鬧不止的孩子買一個你打心眼里并不想買的玩具,你也就有可能懂得了如何在職場拒絕一份你并不想做的差事。

和孩子互動,另一個發現自我的途徑是:直面孩子帶來的不可控感。

隨著孩子的成長,你會發現,那個本來一直粘著你,唯你馬首是瞻的小東西,越來越有屬于自己的,跟你不一樣的興趣愛好,想法和行為。

當你越來越無奈地發現“兒大不由娘”并坦然接受這個現實的時候,不僅給了孩子獨立的機會,也更清晰地找回不作為母親,而只作為人的那個“自我”,在哪里。

愿有娃的每一個女性,都能“利用”好自己家里的“小神獸”,在斗智斗勇中,或找回,或保持那個有力而真實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