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間的沖突何其多周末,朋友帶著6歲的兒子小豪到一家餐館就餐,不一會兒,小豪就和鄰桌年紀相仿的小男孩在店里小水池邊玩得不亦樂乎。突然,小豪把水池里的水潑向小男孩,小男孩媽媽
1.孩子間的沖突何其多
周末,朋友帶著6歲的兒子小豪到一家餐館就餐,不一會兒,小豪就和鄰桌年紀相仿的小男孩在店里小水池邊玩得不亦樂乎。突然,小豪把水池里的水潑向小男孩,小男孩媽媽見狀,立馬過來教訓小豪:“你怎麼這麼調皮!你看,把他(小男孩)衣服都潑濕了!”小豪看著這個來勢洶洶的阿姨,蔫著腦袋不敢說話。
“真沒家教!”小男孩媽媽又罵罵咧咧了一會,輕蔑地總結陳詞。
“誰沒家教?!”一聽這話,朋友就忍不住了,“嗖”地站起來去跟小男孩媽媽理論。兩人一人一句吵了起來,最后扭打在一起。幾個人都拉不住,最后餐館老板報警了。民警來苦口婆心勸了一番,兩人才怏怏作罷。
然而打臉的是,后來小豪告訴她:“其實我跟那個小男孩是在玩的,我們說好了互相向對方潑水,誰能躲開,誰的衣服是干的誰就贏。”
“原以為保護了孩子,沒想到竟是小題大做!”朋友說。
是啊,很多時候,我們還沒了解孩子們之間發生的事情,便迫不及待地要為孩子出頭。這種事情并不少見。
在杭州的一所實驗學校,一名學生與其他同學發生矛盾,這名學生把情況告訴媽媽,媽媽非常生氣。對班級里的其他孩子及其家長進行辱罵、威脅和騷擾,并且這種情況還不止一次。于是,班上其他35名學生的家長集體寫了份請愿書,讓35名孩子請假三天。相當于變相罷課了三天,老師出面處理也無濟于事。最后由學校及區教育局介入才算平息了此事。
本來是學生之間交往中的普通矛盾,最后卻變成家長與家長之間,家長與老師之間甚至與主管部門之間的沖突。
2.為誰而“戰”
孩子是我們的掌上明珠,如果不能很好地保護他們,我們會非常愧疚,覺得自己枉為人父(母)。但孩子畢竟太小了,心智不夠成熟,我們堅信自己出馬肯定比孩子自己處理要完美得多,這大概是成人世界里最自欺欺人的默契了。
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不相信他們能自己把作業完成好。大概老師也是這麼認為的,老師們把作業發到微信群里,附上一句:“請家長監督孩子完成!”家長便轉告孩子們,督促,檢查,完成后拍照上傳給老師。老師批改完后把作業原路返回:“做錯的請監督孩子改正。”如果哪天老師發作業晚了,家長們便緊張地在群里喊話老師:今天做什麼作業?
作業本來首先體現的是老師與學生的關系,現在卻變成了老師與家長的關系,或許在我們眼里,孩子很難記住要做什麼作業,即使記住了,也很難把作業做完,即使做完了,也很難做好。還是成人間的溝通會更靠譜也更高效一些,于是老師與家長便心照不宣兢兢業業為孩子的成績努力著,聰明的孩子也默契地配合著成人們的游戲,哪天媽媽出差了=沒有作業,把字填滿了=完成了作業。
家長們一門心思身先士卒,一路為孩子披荊斬棘。
作業尚如此,更何況是“矛盾”、“沖突”這麼復雜的事情,孩子怎麼能應付得過來了?所以當孩子間出現哭鬧,爭吵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時,很多家長便用自己在成人世界里打磨了半輩子的“沖突處理技巧”來處理孩子們的矛盾,用最快的方法來讓哭鬧、爭吵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消失,讓場面看上去友好而體面。自以為為孩子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卻不知道孩子卻失去了處理矛盾和沖突的機會。
我們很多家長也清楚,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爭奪玩具,推搡打鬧,再正常不過了。但一看到孩子們哭鬧,即使是輕微的肢體沖突,特別是看到自家孩子處于弱勢的時候,內心就不淡定了,總擔心(或認為)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忍不住要站出來替孩子“討回公道”。
或許他們小時候也曾遭到小伙伴們的欺負,被欺負的委屈深埋心底,從來不被看見。于是他們長大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很自然就把自己內心被欺負的那個弱小的孩子投射給了眼前現實中的孩子。只要一看到孩子在玩耍中哭泣,被推搡,小時候被欺負的創傷就瞬間被激活。
隔壁小麗有個10歲的女兒,活潑的小姑娘有時候會約上其他孩子一起在小區的草坪上玩耍,每次都聽到小麗追到電梯口再三囑咐女兒:“要保護好自己,別讓人欺負了。”原來小麗小的時候,由于長得矮小,性格內向,每次和村里孩子一起玩耍,她都是大家奚落嘲笑的對象,成了伙伴們欺負的不二人選。
所以每當女兒和小伙伴們玩的時候,小麗最擔心的就是女兒被其他孩子欺負了,就像她當年被小伙伴們欺負一樣。
3.為自己“平反”了,孩子呢?
如此一來,我們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滿足,替小時候的自己出了一口氣,為自己“平反”了,但孩子呢?他們卻錯失了自己去處理沖突的機會,甚至連思考如何去處理的機會都沒有了。當他們長大后,也很難去處理自己與他人的矛盾或沖突。
有一對小夫妻,他們有一個2歲的女兒。丈夫上班,妻子自女兒出生后便辭職專心在家帶孩子,最近又懷了二胎。妻子想著孩子出生后自己肯定忙不過來,婆婆和老公都在上班,怎麼辦?她沒有找丈夫商量怎麼應對接下來可能的困難,就習慣地把自己的問題告訴了父母。媽媽覺得自己的女兒為男方生兒育女,還得不到婆家應有的幫助,是什麼道理?于是當天就找到親家,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明里暗里還抱怨他們不幫襯自己的女兒,還暗示他們要承諾,二胎孩子出生后,必須要幫忙帶。而親家也覺得自己很委屈,無端就被人上門說教一頓,而且媳婦兒子也從來沒跟她說過要他們幫忙帶孩子。要說辛苦,難道我兒子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周末還得加班就不辛苦嗎?于是兩邊老人家互相喊委屈,互相抱怨對方,不歡而散。
孩子都已經而立之年,為人父母了,遇到再平常不過的家庭瑣事,卻還是習慣地找父母去解決。自己卻沒有能力,甚至不知道可以嘗試去溝通解決。而父母,自然而然地接替孩子去處理他們生活中的瑣事,就像當年替他們處理與小伙伴們搶玩具一樣。
4.在沖突中發展出成熟的心智
我們的教育,有很多空泛而流于形式的方法。特別是對孩子諸如“寬容、善良、尊重他人等”品格的培養,往往通過對孩子講道理,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歷史傳說來教育孩子,這些言語的教授,自然能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詞語的概念,也能讓他們記住相應的例子。但在生活中,如何做個善良、尊重他人的人?這恰恰是要讓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發展出來的。
女兒和幾個小小伙伴在院子里打羽毛球,一陣爭吵聲后,女兒拉著其中一個小伙伴過來告狀,指著正在外面打球的兩人對我說:“他們兩個耍賴,一直打都不給我們玩。”
“嗯,你們覺得這樣不公平,是嗎?”“是啊,一點都不公平。”“那怎樣才能公平呢?”
他們想了想,說:“每個人都打那麼多(個球)。”“這是個好辦法,可以試一下。”
于是他們便與正在打球的兩個小伙伴商量,最后確定每人打10個球(一來一回為1個球)。后來加入的小伙伴增加了,為更公平起見,他們還設置了一個專門的裁判。
孩子們都很聰明,只要稍加引導,他們便會想出很多創造性的方法。孩子在思考的過程中,內心往往也會充滿焦慮、不安等各種情緒。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考慮當中的道德成分,并鼓勵他們說出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及處理事情的方式,讓他們在思考和實踐的過程中,發展出共情、尊重和協作等能力。
也只有讓孩子去思考和實踐如何處理沖突和矛盾,才能發展出成熟的心智。
作者:李桂梅,二級心理咨詢師,曾任跨國集團公司企業培訓師、EAP負責人,HR經理。愛養花愛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