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空無意義本周,不少人開始復工上班了。朋友調侃說:憋在家里已經憋壞了,雖然冒著“生命危險”,也想上班。為什麼憋壞了?因為“無所事事”,不知道做什麼。上個班,還不用“胡思亂想”
1.空無意義
本周,不少人開始復工上班了。
朋友調侃說:憋在家里已經憋壞了,雖然冒著“生命危險”,也想上班。
為什麼憋壞了?因為“無所事事”,不知道做什麼。上個班,還不用“胡思亂想”,憋在家里,生活恍然間沒有目標,不知道生活到底有什麼“意義”?
無所事事,找不到意義,焦慮。
在面對重大變故的時候,我們容易有這樣的感覺,比如:失去重要的親人;生活遭遇重大變故;遭遇重大失敗,以及,生命受到重大威脅等。
此次疫情的出現,確實會帶來這樣的焦慮:無意義感。
所謂,向外看一片飄渺,向內看一片虛無。人生,哪有什麼意義可言。
對意義的追求,是存在主義的四大議題之一。另外的三個議題分別是:死亡焦慮、孤獨和自由。
大張偉曾經在節目中說:有一段時間,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于是去錄了一檔野外求生節目。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意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2.生活,一定要有意義嗎?
現代很多人都有所謂的“空心病”。這里面“空著的心的位置”本來應該放置的,就是“我以及我的意義”。
我的咨詢室中,走入過很多遭遇到情緒問題困擾的來訪,比如:抑郁。我們之所以會抑郁,就是因為,我們在抑郁之前,一定非常努力地在生活,也在尋找事情的價值、自身的成就感、努力的動力、目標的方向等。這些的背后,都指向一個共同的東西——意義。
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是空的”,那麼,當我們為了探索所做的一切努力回落后,在“究竟”的那個位置上,我們會發現,一切是“空”的,這時,我們就會抑郁。抑郁本身指向的就是:一切毫無意義。
比如,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類似這樣的經歷: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所以,我們顯得很沒有動力,四顧茫然,渺渺無知。直到下一個目標,從這茫茫渺渺的感覺中露出頭來,我們才能重整旗鼓再出發。
再比如,周星馳曾在電影里說:做人沒有夢想,和咸魚有什麼區別。這里的“夢想”的背后,指的也是意義。
所以,意義很重要,沒有意義,會導致諸多問題。
形象點說,我們的生活,被一個叫“意義”的東西,提綱挈領式地組織起來,提供動力,并且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否則,我們的生活就像是一灘爛泥,癱軟在地上,動彈不得,沒有形狀。
3.意義,最初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知道,精神分析認為,人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可以歸納為一元、二元和三元關系。一元關系,指向我們自身,以我們自身的感受為主;二元關系,指向他人,人際關系、情感功能,都屬于二元關系的范疇;三元關系,指向現實、規則和客觀世界。
我們生活在三元世界。
而事實上,我們雖然生活在三元世界,但是,我們任何一個人的存在狀態,都是一個一元、二元、三元同時并存的一個狀態。并不是當我們的心理發展進入“三元”后,一元、二元就自動消失。當我們進入三元世界后,一元的感受并沒有消失,而是一直存在。這時,一元感受,需要有地方得以安置、表達和滿足。所以,放在哪個層面是最好的呢?我們會自動給這些一元感受需求,尋找出口。
如果只是放在一元層面,一元感受,也就是代表一些需要的內在感覺,這些需要,在感覺層面,是不可控的,他們來來回回、起起落落,不可控;進入二元關系后,在情感層面會好一些,但是,因為二元關系更多依賴“他人”,“他人”仍然有不確定性,因此,也不可控;只有到了三元規則層面,才可控。因為,在三元層面,指向的是客觀現實和規則,是一些符號化的東西。在這個層面,我們的一元感受上的需求,可以用三元世界中符號化的方式來滿足。
這是最可控的方式。
因此,當我們終于有能力進入三元關系時,我們就有動力將內在一元感受向三元層面去推動和轉化。
這個轉化的過程,就是我們對于意義的原初構成過程。
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所以,每個人對于意義的認知和界定,都是不同的。
4.現實世界的空乏感
可是,這也帶來一些問題。
雖然因為其“符號化”的特點,三元層面是一個最穩定的方式。但是,“符號化”本身卻是一個雙刃劍。
符號化,一方面讓欲望的表達,在三元層面變得更加穩定和可控;另一方面,符號化的東西,會讓人產生“空乏感”。比如,我們賺錢——“錢”就是典型符號化的一個東西——我們賺錢,是為了什麼?背后一定有一個“為了什麼”。
“為了什麼”,這就是“意義”。
一個三元價值上的意義,可以把我們相對比較穩定地懸掛住,以至于我們不會輕易跌落下來。
如果,我們只想著為了掙錢而掙錢,我們就會有空乏感,這個空乏感甚至讓我們不能掙更多的錢;如果,我們一邊賺錢,一邊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相對來說會讓我們不會覺得空乏,持續的時間也更久。
所以,意義是一個牟定價值和目標的方法,讓我們在追逐欲望的同時,把我們固定在一個地方。
當然,從究竟的層面,“意義”本身,也是空乏的。因為,“意義”本身,也是一個符號。但是,在特定的時空環境當中,有了意義,我們就獲取了暫時的目標和價值,也就不再空乏。
5.既然意義如此重要,我們要尋找什麼樣的意義?
意義這個東西,不能太個人化,應該有廣泛的接受性。因此,意義最好和更多的客體或者外界有關,而且,越廣越好。
從這個角度說,“意義”有大小之分。
比如,我要努力工作,為了賺錢買房子。如果,我只是為了我自己買房子,這也是個意義,但是這個意義不大;如果,我買大房子,是為了小家庭,那麼,這就是一個大一些的意義;如果,我買大房子,是為了我們一家三代五口人,那我就是為了五口人奮斗,這個意義就更大。
以此類推:
我努力掙錢,不僅僅是為了買房子,而是為了一個地區,一個村子,一個社區,那麼,這個意義就又不同了;有的人的努力,是為了國家和民族,這個意義就更大了。
意義越大,走得才更遠。
為什麼呢?
首先,三元層面,本身就是利益層面:各種欲望和需求,都通過符號化的東西被度量、表達和滿足。在三元層面,意義,無非就是讓方方面面達到平衡;讓利益,成為共有的意義。
讓“意義”和更多的人有更廣泛的連結,意味著,你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讓更多的人和你一起,朝著同一個目標,實現同一個意義。一個意義,如果太個人化,我們是得不到別人的支持的。除非,我們自己的高度,已經超越了大多數——這似乎不大可能。
比如,我自己想買一套大房子,跟別人沒關系,別人不會支持我,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
再比如,我做心理咨詢師,我認為很有意義。因為,在社會系統中,心理咨詢師是一個邊界的確定者,是有社會功能的。那麼,我做咨詢師,跟其他咨詢師,就有一個共同的意義,同時,我還會得到社會更廣泛的認可。
涉及的范圍越廣,得到的認同越多,意義越大,在三元層面的顯現也就越多,帶來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更容易成功。
所謂“不忘初心”,這里的“初心”,指的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最開始時候確定的更高的“意義”。而這個“意義”,不要在后來追逐符號化利益的時候,被徹底覆蓋掉。那樣,就本末倒置了。你一定走不遠。
同時,意義,還是我們生活中的動力來源。因為,三元的意義會回落到一元的感受,感受產生驅動力。意義越大,感受越好,驅動力越強,持久性也越長。驅動力越強,走得越遠。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拼命地構建更大的價值觀、世界觀,更廣的胸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