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特別容易被影響。本來美美的心情,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晴轉多云;本來想好的決定,因為別人的不同意見,立馬變得搖擺不定。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常
有很多人,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特別容易被影響。
本來美美的心情,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就會晴轉多云;
本來想好的決定,因為別人的不同意見,立馬變得搖擺不定。
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沒有主見,依附心理比較重。
其實,他們也不想這樣,也經常為此糾結,承受心理上的煎熬。
畢竟人人都想成為一個獨立、成熟,有自己想法和思想的人,這樣的人更容易讓人尊敬。
而一旦做不到,就意味著你要走向反面,成為一個讓別人輕視的人。
這對人的自尊,真的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所以,容易被別人影響的人,特別希望能夠改變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敢于做自己的人。
那麼,要想成為一個更有主見的人,需要怎樣調整自己呢?
首先,要對容易被人影響這件事有一個理性的心態。
容易受別人影響不好,不代表被別人影響就一定是不好的。
事實上,當我們面對一個不熟悉的事情,或者無關緊要的事情時,會容易受別人影響。
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假如去一家從來沒有去過的餐廳,在點菜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環顧一下四周,看看別人在吃什麼。通過觀察別人,來幫助自己做出適當的選擇。
或者假如你和朋友一起吃飯,你對吃什麼并不在意的時候,就很可能出現你的朋友喜歡吃什麼你就點什麼的情況。
這也是在被別人影響,只是我們并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
所以真實的情況是,每一個人都是在周圍環境和他人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只要你還在與人交往,就不可避免的要影響他人或被他人影響,因此,不受別人影響的人是不存在的。
在這樣的情境之下,雖然我們是在受別人的影響,這些影響是無害的,即使順從也不損害到我們的自尊。
所以,你并不需要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有主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只要在自己關注的,或對自己重要的事情上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就可以了,至于其它不重要的事情,你可以多考慮和借鑒別人的想法,沒有問題。
而且,這本身也是一種學習和提升自己的途徑。
其次,要對自己的個性特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威特金提出過這樣兩個概念:
場獨立型人和場依存型人。
場獨立型的人自信、自尊心強、喜歡個人鉆研、獨立思考和學習,不易受到暗示。
而場依存型的人難以擺脫環境因素的影響,容易受他人態度和觀點的影響,容易被暗示。
也就是說,有的人天生就對自我的意志很敏感,對削弱自我意志的人和事非常地排斥;而有的人就比較遲鈍,相對于自己的想法是否被尊重,他們更在意別人的感受,以及別人對自己的態度。
如果你是后面這種類型的人,就不要給自己設太高的目標,不要期望自己像場獨立型的人那樣,成為一個格外獨立的人,因為這不現實。
現實的做法是,讓自己在現有的基礎上,變得更好一些。
比如,你原來可能是一個沒有自我的人。
沒有自我的意思是,遇到事情的時候,你不愿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而是把別人怎麼說,別人怎麼看你當成第一重要的事。
這就導致了,你的內心是空的,別人填進去什麼,你就是什麼。
所以,實現改變的根本,就是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內心的聲音在哪里?
就在你自己的感受里。
遇到一件事情后,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是欣喜,是恐懼,是自責,是憤怒,是嫉妒,還是難過?
這些感受只要是真實的,它們就是你內心的聲音。
多覺察,多挖掘,你就有機會發現,原來我真正想要是這個,原來我無法割舍的是那個。
真實的自我立起來了,接著就可以做一些技術層面的事。
比如,處理好自己與他人的界限。
在日常生活中,清晰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界限是很有必要的。
當別人的情緒影響到你時,需要提醒自己:
這是別人的情緒,你可以幫助他們,安慰他們,但是能否解決主要是取決他們自己,你不能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當我們能分清自己與他人的情緒時,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情感消耗。
當別人的想法影響到你時,可以提醒自己:
這是別人的想法,不管對還是不對,我還是先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行不通后,再來試試別人的建議。
當你敢于踐行自己的觀點時,你才有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對自己的想法更有信心。
最后,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不知所措,是因為在一些問題上沒有自己的想法,不知道該怎麼判斷。
所以最關鍵的,還是積累知識和經驗,提升自己的認知。
你懂的越多,被別人影響的程度就會越小。
當然,心態上不要著急,學習和提升自我是一個需要貫穿一生的事情。只要今天比昨天好,這就是一種成長和進步。
你相信時間,相信積累的力量,時間就會反饋給你更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