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被當眾霸凌的周冬雨,究竟在打誰的臉

解夢佬 4 0

備受期待的《少年的你》,在10月25日終于正式上映了。截止目前,票房累計已破8億。一向不留情面的豆瓣網友,也給這部國產青春片,打上了8.5的高分。只因為,電影里的橋段,太過于真

備受期待的《少年的你》,在10月25日終于正式上映了。

截止目前,票房累計已破8億。

一向不留情面的豆瓣網友,也給這部國產青春片,打上了8.5的高分。

只因為,電影里的橋段,太過于真實,

它除了壓抑的高考、狗日的青春、純純的初戀,更將校園暴力這個被忽視的校園頑疾,曝光在世人面前。

看過的人,都能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周冬雨飾演的陳念被魏萊一伙人欺負,為了躲藏,她鉆進了臭味熏天的垃圾桶里,哭都不敢出聲;

在放學路上,陳念被魏萊和同學圍堵,剪頭發、拍裸照;

……

這些看似不可能的片段,卻恰恰是可能發生在現實的殘酷畫面。

豆瓣上,有網友這樣評論:

“經歷過校園霸凌的人很難走出來,但可以在電影里好好哭一場。”

在電影里,陳念算是幸運的,至少在她晦暗的青春里,出現了一個叫“小北”的男孩,可以相互取暖。

可現實情況是,有無數個陳念在痛苦掙扎,唯獨少了一個小北出現,或者是一個正義的鄭警官。

陳念有小北,但是,那些被欺凌的孩子,只有他們自己一個人。

校園暴力

難以被治愈的頑疾

隨著電影的熱映,讓一個存在于社會陰暗面的詞,重新走入世人的視角,那就是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永遠是個沉重而又深刻的話題。

有數據顯示,每65000名孩童當中,有一個因為霸凌而選擇自殺的孩子。

今年1月,西安某初中,幾個男生將另一個男生逼到樓道角落,腳踹棒打皮帶抽,在傳出的毆打視頻中,甚至連木棒都被打斷。

而事后,肇事學生只得到了校方的通報批評。

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也許每天都在上演著類似的一幕。

我們常說,孩子是天使,但是,天使的近義詞是魔鬼。

他們在這個最純真的年齡里,卻可能干著魔鬼的勾當。

荀子說過:人性本惡。

在最簡單純粹的年齡,孩子判斷好惡的標準,往往依個人喜好而定。

所以,霸凌者和被霸凌者之間,實際上沒有過多的利益糾葛。

霸凌的原因無他,你長得跟別人不一樣,或者是看大家都在欺負他,我不動手,顯得我不合群。

這里,我想到了《烏合之眾》里的一段話,

“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所作所為就不會再承擔責任,這時每個人都會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約束的一面。群體追求和相信的從來不是什麼真相和理性,而是盲從、殘忍、偏執和狂熱,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

這也就導致了,當一個孩子被一個團體討厭時,總會演變成一個班,甚至一個學校的欺凌。

然后,受霸凌者被折磨得生不如死。

其實,關于校園暴力,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他還是個孩子,什麼都不懂。

但恰恰是這份一知半解,才讓他們肆無忌憚地犯錯,最終作出的惡,比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更加可恨。

這才是最不可寬恕的。

校園暴力的最可怕之處,是你找不到一個兇手,因為所有人都是兇手。

每一場校園暴力

目擊者都是幫兇

我曾經看過一篇關于校園暴力的研究報告,

在校園暴力中,有8%是欺凌者,12%是受害者,其他80%都是目擊者。

所以,當目擊者什麼都不做的時候,霸凌者的行為,勢必會變本加厲;

所有無作為的漠視,等于一種無聲的認可。

當你選擇漠視暴行時,你已經站在了善的對立面。

只有當旁觀者不再冷漠,選擇站出來時,霸凌者也就成了少數,那些所謂的霸凌才會自然消退。

或許你沒有勇氣站出來制止,但至少可以幫被霸凌的孩子,替他們尋求老師的幫助。

電影里的一幕場景,讓我如鯁在喉,

第一個被霸凌的對象胡小蝶,在選擇用死亡結束痛苦前,哭著質問圍觀的人:“他們都在欺負我,為什麼你們不做些什麼?”

但到了第二天,學校里照常熙熙攘攘,死去的胡小蝶被選擇性遺忘。

然后,就是集體霸凌下一個受害者。

我們常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無辜。

霸凌者在作惡,目擊者在漠視,可他們卻永不懺悔。

可是,在校園暴力中,旁觀者都只不過是幸存者,沒有人能預測,下一個被霸凌的對象不會是自己。

或許有人會說,作為圍觀者,我們的事不關己只是不敢,甚至是害怕被報復。

但我想說的是,即便你不敢有所作為,但請你不要做一個縱容者。

我在知乎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A曾是個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在被欺凌后,他的經歷被同學當成談資,肆無忌憚地議論,更有旁觀者會拿著他被打的視頻,笑著問他,“看你被打的慫樣,還是不是個男人啊?”

在小A的回憶里,最忘不了的,是在經歷校園暴力的第二天,一個男同學過來跟他說,

“聽說你被打了?”“你被打了,全校都知道了,哈哈哈。”

我們或許不能阻止校園暴力的上演,至少不要做沉默者,甚至是參與者。

就像在電影《悲傷逆流成河》里,深受霸凌之苦的易遙,曾經絕望地說過一句話,

“你們沒殺過人吧,你們永遠不會承認自己做過的事情有多惡毒,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都不是什麼好人。”

如果說,暴力者是把刀,那這些以此為樂的旁觀者,就是將刀扎得更深。

老師和家長的漠視

是種無聲的縱容

大多數校園暴力的背后,包含著家長的縱容,還有學校的漠視,更有那句所謂的“他還是個孩子”的托詞。

在日劇《legal high》中,那個被欺凌男生意外墜樓后,學校方面一味掩飾自己的過失,還有肇事學生事不關己的態度,讓整場悲劇更加刺痛人心。

在影片最后,古美門律師說了這樣一句話,“欺凌的本質,是氣氛。”

這就是真相。

很多時候,沉默是暴力的變相催化劑。

而倘若連學校都本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敷衍了事,這個代價我們更加承擔不起。

就像《少年的你》中,老警察說的那樣,

“校方總想息事寧人,班主任怕擔責,家長不重視覺得不嚴重。學校和家庭,也都缺少這方面的教育,各方都沒有對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的惡的約束能力。”

但凡涉及校園暴力的,從來沒有小事,一旦開始,就不會輕易落幕。

這些年,學校傳授給學生的,是只要你讀書,考試,上了大學,你就成人了。

但“做人”這一塊,卻鮮少被提及,只教書不育人,成了常態。

于是,就有了陳念說的那句,

“你們都說,高考以后就是大人了,變成大人就自由了,可是從來沒有一節課教過我們,如何變成大人。”

就像電影里,那個帶頭欺凌人的,是一個家境優越,成績優秀的少女魏萊。

其實,《少年的你》展現的,不止是一出無休止的校園暴力,她更像敲了個警鐘。

電影的上映,一棒子打醒了還在用類似“這些欺負,都是孩子間的打鬧”類似自欺欺人的話,催眠自己的老師或是家長。

其實,校園暴力遠遠非拳打腳踢那麼簡單,還有語言侮辱、身體羞辱之類,這些觸及心靈的霸凌,對于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童來說,更像是煉獄般的折磨。

主持人馬東曾在《奇葩說》中,談到過童年時期被欺負的往事。

他是這樣說的,

“沒被打過,他們會把我帶到一個磚垛神秘的拐彎抹角的去處,然后按著我的腦袋說:‘說段相聲’。”

當他向老師告狀時,得到的答復卻是來自老師的一頓起哄,“來,先說一段。”

一場連老師都不覺得的校園欺凌,又談何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呢?

正如人民日報發的社評中,提到的一句話,

“校園角落里的暴力,可謂不少人的童年噩夢,甚至是一生難走出的牢籠。小孩子無知無畏,社會不能聽之任之。”

那些在成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很可能就是被欺凌孩童的催命符。

學校與家長的懈怠,恰恰成了滋生暴力的溫床。

面對校園暴力

不能再沉默

前段時間,我在微博上看過一段視頻,

在一家咖啡廳,一個靦腆內向的男生,被旁邊的兩個同學羞辱,笑他娘娘腔,還翹蘭花指。

被羞辱的男生不敢回話,只是默默流淚。

等到兩個學生短暫離開后,旁邊喝咖啡的女生,終于看不下去,上前輕聲安慰男生,并鼓勵他,“你不要自己憋著啊,說出來,你不要害怕。”

當兩個學生再次回來后,旁觀者們也不再緘默,而是選擇圍坐過來,圍成了保護圈,保護那個男生。

看到有人保護,兩個羞辱人的學生只好離開了。

其實,整個過程只是一個社會觀察類節目的片段,目的是觀察圍觀者會怎麼做。

事后,記者詢問第一個站出來的女生,“你為什麼不走開,為什麼要管他呢?”

女生的回答讓人淚目,“我不能走,我走了的話,我就覺得這個學生會不會毀了。”

在面對校園霸凌時,如果我們所做的,不是沉默,而是像這個女生這樣,勇敢站出來,或者很多結局,都會被改寫。

旁觀者的不沉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受害者自己站出來。

我記得,在電影里,面對女警官的步步緊逼,陳念絕望吼出的那句:“你敢讓自己的孩子,來到這樣的世界嗎?”

我相信,沒有父母愿意讓孩子,無端遭受平庸縱容的惡意。

那麼,作為父母,就要教孩子站出來反抗。

李玫瑾教授曾在《開講了》,談到校園欺凌話題中,分享了自己孫女受到欺負時的故事,

孫女在幼兒園時,被一個男生在腦袋上,磕了一個大包。

李玫瑾教授跟孫女說:“如果再遇到這種事,就兩只手拽對方耳朵,他一疼,就把你放下了!”

在這里提到這個例子,并不是支持“以暴制暴”的做法,

而是想闡述一個觀點,沒有人生來是被欺負的命。

一味委曲求全,遭受的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凌辱。

所以,務必告誡孩子,面對霸凌,一定要有自己的態度,即便自己無法解決,他的背后還有父母與老師,為他撐腰。

《少年的你》的最后,陳念在無數次沉默忍耐后,終于爆發了,將施暴者魏萊推下樓梯摔死。

但所謂的終極暴力手段,真的是畫上句號的圓滿途徑嗎?

如果是,這就成了最悲哀的一件事。

我記得電影里,在陳念的英語書上,寫著一句話,

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總有人在仰望星空。

或者,校園暴力是頑疾,但是至少,身處其中的當事人,要試著站出來。

一味忍讓的結果,只會是更加變本加厲地羞辱。

不要等到悲劇發生,再來引發輿論的抨擊,

畢竟,要用幾條年輕鮮活的生命,來填補世人對校園暴力的漠視,才是天底下最殘酷的無知。

給文章點個在看,希望校園暴力離我們的孩子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