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新觀念,為孩子性發展保駕護航

解夢佬 8 0

讓我們換一種視野看待性教育大家好,我是呂嘉惠心理師/性諮商師,臺灣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執行長,很開心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對于全人性諮商與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的想法。本課的目的,

讓我們換一種視野看待性教育

大家好,我是呂嘉惠心理師/性諮商師,臺灣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執行長,很開心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我對于全人性諮商與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的想法。本課的目的,是讓大家認識我,并且從我對性的觀點與專業經驗說明我對接下來10堂“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的設計概念。

這一課,我將分成幾個段落,首先我會介紹我自己,讓你知道為你們授課的講師是怎樣的人、受過怎樣的訓練、對于性的價值觀、工作的取向與對于性的理念是什麼?

為什麼介紹我自己那麼重要呢?

因為,關于性,每個人因著文化與成長歷程,價值觀自然會有不同,這是很正常的,但在性上面的治療,治療者、心理師、咨詢師、教育師,也就是助人工作者因其工作角色,被賦予專家地位,他的價值觀會對受眾/被治療者、被幫助者造成極大的影響。而專業背景的差別,比如說醫師執照、護理師、社會學家、心理師、咨詢師、教育者,專業執照的差別,會影響到評估的角度、介入/治療的取向與做法。

因此,這是為什麼我想花點時間讓你認識我。也許你未必會上我的課,但我希望藉由我的示范讓你明白,不論是你遇到性困境或是想了解增進性生活愉悅的方法,當你需要使用性教育、性教練、性諮商的專業資源,你必須看這個專家的專業背景,了解他對性的哲學,詢問他的專業取向與做法,這些信息能讓你想想,你要如何使用這些資源,而非只聽從專家的做法或對你的建議。這個概念是重要的,因為在性上面最重要、唯一重要、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覺”。

運用專家的知識與能力,讓你成為自己的專家,是性諮商、性治療最重要的治療原則。因為每一個你都是獨特的,每一個你的性的樣貌自然也都是獨特的。

這一課第一個部分,我會以呂嘉惠的自我介紹來說明我發展出的整合性性諮商理論架構與相對應的專業工作者。

第二個部分,以常見先生不跟太太發生性行為的虛擬案例簡單說明整合性性諮商治療架構的運用。

第三個部分,以上述案例說明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的概念與全人性諮商的內涵。

聽到這里或許你會疑惑,親職性教育演講的例子應該是“我的孩子摸生殖器官正不正常、我要怎麼處理?發現孩子偷看A片怎麼辦,要不要禁止……”這或許是你因著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的主題來聽課特別想知道的答案。我邀請你,試著安頓你對孩子的擔心,以及對自己性知識與性教育能力不足的焦慮。“擔心”跟“焦慮”,說明孩子目前的處境困擾你,而你沒有相應的能力可以妥善應對,意味著你希望擁有更多的知識與能力,可以讓自己勝任家長的任務,希望自己能成為足夠好的家長,陪伴孩子成長。

在我們的系列課程中,我把重點放在“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上,“生涯規劃”的意思是我希望在這10堂課當中,逐步打開你思考“性教育”“性發展”“性行為”“性溝通”與“親子間談性的關系”這些議題的角度。如果你是家長,我希望能將你的視野打開,性教育從來都不只是生理知識教育,性教育是關系教育,更是全人教育,它攸關你希望教養出怎樣的孩子、希望他未來如何看待自己的性、親密與關系。因此,在給孩子施行性教育或任何介入之前,我希望你能夠先開始思考自己的性發展、性價值觀、伴侶關系及性生活狀態,因為這將攸關你想傳遞怎樣的性價值觀與對生命的哲學。

我更希望能拉大你的視野,去想象一下,當你的孩子成人之后,成人的性議題會比兒童與青少年的性議題更難面對,在你們共有的家人關系中如何面對性,是值得所有家長思考的。或許,當我們的眼光真的放在很遠的未來了,才能在此刻明白,如果我們希望未來有所不同,現在每一種能力的建構都是值得的投資,都是未來重要的基礎。“生涯規劃”意味著認識自己,看到未來期望的人生,一步一步地累積能力,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前進。“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也是如此,這是我想帶給大家的視野。

如果你是教育者、咨詢師、心理師,我更希望讓你擁有這樣的概念:不將來訪者、個案的訴求定義為問題,也不執著于當事人此刻的困境,我希望能讓你對人的發展、性的發展與親職角色的發展擁有整體的概念——“發展”意味著生命是一個不斷學習能力的過程。我想把你的視野拉大,明白唯有協助當事人建構他所需的能力,他才能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性與關系”,你的視野越大,就越不會因為你自己的限制而阻礙當事人的發展。

在這10堂課中,或許,我們可以跟著孩子發展的歷程,一起重新思考一下,因為,也曾是孩子的我們,也曾一路經驗過這些發展的歷程。回頭思索一下,在這些過程中,你所擁有的能力,或遺憾當時沒有人能協助你建構的能力對你的影響。如果能重來一次,你希望有怎樣的成人怎樣協助你,讓你能對自己身上的經驗減少些困惑以及對自己的質疑;你希望有怎樣的成人能協助你,讓你更懂你自己。或許,就從這里開始,我們思索過去的經驗,有能力重新詮釋自己的經驗與接納自己。療愈了在性上面的自己,是家長給孩子提供性教育之前最重要的基礎能力。

呂嘉惠是誰,能從她身上學到什麼?

自我1996年從美國雪城大學諮商教育碩士畢業回臺灣成為心理師開始,主要工作領域就是性教育與性諮商。許多人會好奇我怎麼走上這個領域?是什麼支持我走這麼久?

好奇的人心中沒說出的話是:“你一個女人,在1998年的臺灣,那是一個對于性非常保守與信息缺乏的年代。而相較于親子、婚姻、家庭關系來說,性是一個相對危險的題目,因為對于性的道德批判與價值觀爭議至今從來沒有停止過,你如何能堅持下去?”

我曾寫過“邁向性諮商師之路”的文章,或在演講時用很多方式回答過這一問題:無論是在美國求學時的體驗、上課時的震撼、我個人的發展或對于心理專業的希望。但是,今天除了性諮商之外,是跟親職性教育有關的課程,所以我想從“銘印”的概念來說明我的選擇。如果各位查一下維基百科,就會知道“銘印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行為,對于特定刺激訊息的學習過程發生的次數很少,甚至僅需要發生一次,就會對動物個體產生終生的行為影響”。銘印是德國行為學家海茵羅特發現,另一位行為學家勞倫茲命名的。銘印是認媽媽的過程,在勞倫茲的研究中,人工孵育的灰雁在出生的幾個小時內如果是被人類照顧而不是母雁,自此之后他們就緊跟在工作人員的腳邊,仿佛認其為母。這種心理狀態發生在特定的發展階段,只要一次的刺激就會不斷追尋。

如果你有機會聽過無論是性醫學醫師、性社會學家、性教育家、性諮商師的演講,或是有機會問問他們為什麼堅持到現在,他們多半會談起二三十年前甚至四十年前在歐美學習“性”相關學科的重要經驗,那個學習過程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如此深刻,以致他們講起來猶如發生在昨日。

我也是一樣。

1995年27歲左右時的我,對性的本質除了繁衍后代外一無所知,對于性知道的只是:女人穿著性感或太主動是淫蕩、婚前性行為會被打斷狗腿、陰部是不潔的、不知道怎麼發現了觸摸陰部帶來快感的行為是自慰,但知道自慰完后會有罪惡感涌出,會在心中跟神禱告告解……

這樣的我誤打誤撞地上了性議題諮商的課,那一堂課,教授邀請他治療的個案到課堂上現身說法分享了他們的經歷。在分享的過程中,那些陰暗讓人不能說出口的事、罪惡的感受、羞愧的欲望、污穢的烙印、深怕被社會價值觀批判評價的恐懼、早已認為自己是被家人拋棄不被接納認可的人……都在治療的過程中療愈、接納而成為自己、重新定義自己并活出新的人生,這樣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

我記得當時我在筆記本上寫下:“性是人類最后的框架,如果能修通性,人生應該沒有什麼不能修通的。”

現在回頭想,那堂課讓我的性自我誕生了,它在我身上起到了非常巨大的銘印作用,唯獨,我認的母親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種精神狀態,我不斷地往自己內在深處走去——無論低俗、神圣、污穢或美丑,在這個歷程中修煉找回完整的自己。

(注:每個人都有性自我。在胚胎形成之前,人就已經與“性”息息相關。在每個重要的人生階段,總會有相對應的“性發展階段”:從認識個人的性與身體、形成個人的性價值觀、發展性別/性傾向認同,到進入親密關系中的性愛……每個課題都足以撼動生命,也深深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自尊和自我價值感。——截自荷光網頁)

在我修習那堂課的歷程中有個重要的轉折經歷,至今回想,我非常感謝生命的安排。

在那堂課老師布置的作業中,每周要寫內省/自覺/反思紀錄,我記得我最后一份報告得到的是B-(反思紀錄是非常個人化的書寫,教授通常都會給A或A+予以鼓勵)。在那份報告里,我書寫了我回憶起兒時與鄰居玩的時候,發生了身體探索、撫觸等相關事件,那個經驗在修課的時候,頭一次很清晰且完整地浮現在眼前,當時我感到羞愧、困惑、憤怒、無法接納自己,我將這樣的發現與狀態寫在反思紀錄上。我記得當時教授的評語是:“你應該接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不需要感覺羞愧……所以給你B-。”

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震撼,我頓時明白,教授說的是對的,我應該接受自己!

是的,我未來會接受自己——當我度過了我不能接受自己的階段后,同時,如果能找到可以滋養我的環境與涵容我的人,我會體驗也會學習接受自己、原諒自己、還原自己。但是,我無法用腦子認知地接受自己,無法用腦子原諒自己,因為我的腦子帶著那個時代烙印在我身上的華人文化的性價值觀,我無法斷然拋下。

當時,我也同時在接受咨詢/諮商,我也跟我的心理師/咨詢師(美國籍)說了兒時的經驗,他直接指出這是一次被人性騷擾的經驗。原本,我對兒時經驗的羞愧源于自己對性的好奇,他這樣說,并沒有讓我如釋重負地覺得是別人的錯,反而讓我更責怪自己,覺得是我對性的好奇導致了自己被騷擾。

我的困惑并沒有因這樣的定義得到緩解,更甚于此,當時的我沒有能力厘清自己的感受,在掀開塵封的經驗時,更沒有能力抵擋,因為華人文化的價值觀早已刻在我的腦中,表現在那些對于女人、對于性的評價里,而對于新文化中理當應該對我有幫助的新觀點“接納自己”“不是我的錯”,20年前的我也沒有能力品嘗它,讓它滋養我并給我力量。相反,我承受著另外一個價值觀對自己的期待,在心中評價著自己的無能與無能為力。

我逐漸陷入憂郁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腦子自動化地連接上許多人生中無助的經驗,讓我陷入對生命無能為力的痛苦中。

因為痛苦,也覺得越諮商越痛苦、越羞愧無力,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應該會憂郁癥發作。我只好每天都去湖邊散步,甚至很長時間待在大自然中,將陷入痛苦的思緒,轉移到觀察大自然的美、花開花落、萬物生長的變化,去感覺風、雨、水的輕撫,以及陽光與溫度的變化。我慢慢地感覺到自己與自己的感覺,我開始可以重新思考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那時,我并沒有得到任何結論,只是明白在大自然中,我是被愛的、存在的。

我其實很感謝生命的安排,因為大家可以想象20年前留學并不是容易的事,對歐美先進國家難免有崇拜孺慕之情。這兩位權威沒有幫助到我,卻讓我淬煉出在性上面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覺,只有自己能詮釋自己的經驗,而這正是復原的第一步。

我的意思是,不同的專業人員因著他自己的狀況會用他的角度分析我的經驗,然而性的心理狀態是很復雜的,因為性的教育性知識、性技巧、人格狀態、家庭性教育、社會文化、性價值觀交織出每個人很獨特的經驗與樣貌。性無法被教導該怎麼感覺、要怎麼做,也無法被自己以外的人定義。

課程是帶我打開性的大門的開始,這個過程中的經歷,喚起了我對自己的好奇,我好奇如果除去社會價值觀教我該怎麼看我自己,我將如何詮釋發生在我身上的各種與性相關的經驗。而這個好奇是20年來我持續在性諮商領域深耕的動力,我持續地發現,在我擁有不同的能力時,面對同樣的往事,我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面向,而我也以這樣的精神,持續地支持與我相遇的人在性上面修通,回到自己。

在20年中的歷程中,我原諒了本能,原諒了自己,原諒了曾對本能恐懼、拒絕到甚至變成對別人的批判的自己,我原諒了我的文化、我的家庭沒有教會我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的原始、愛自己的情欲、愛自己如自己所是。我學會了成為自己的母親/家長。

因此對我來說,性不只是性行為,不只是本能,不只是發生性行為后愉悅與否,不只是如何擁有你想要的性生活與滿足,它不只是一個行為的結果,而是一個人從小到此刻他所有經歷的整體展現。

性從來都不只是性,而是全人發展狀態的呈現

下面,我以常見先生不跟太太發生性行為的虛擬案例,簡單說明整合性性諮商治療架構的運用。

我來用一張圖讓大家對性有一個整體的印象,這張圖呈現了我20年的專業經驗,是我對性進行整體思考后建構出來的整合性性諮商架構。對一般大眾來說,這張圖說明著你在性上面的經歷與對你產生的影響,是因著非常多的元素交錯影響的結果。你此刻性生活的狀態,包含著你所處的文化的性價值觀對你的塑造、你的人格狀態、生命中與性有關的經驗對你產生的影響、在發展過程中性知識和性技巧能力建構的歷程與你身體健康的狀態、生活平衡的程度甚至靈性層面的發展。對于專業人士來說,這張圖說明著無論是親職性教育進行的原則、兒童青少年性發展建構的重點、個人性議題處理的技術、伴侶性困擾諮商的核心概念,性教育與性諮商專業人員都需要謹記在心——性絕對不只是“性”而已。

讓我們從上到下一起看一下這張圖。

性教育師~教授性知識,性知識包含性生理發展知識、性心理發展知識、性欲望發展知識、各階段性教育知識等;性教練~量身打造性技巧教學設計,性技巧包含性溝通技巧(與不同對象溝通性的技巧)、創造安全的談性氛圍的能力、情欲流動人際互動技巧與界線設定技巧、性行為技巧、復甦感官技巧,這是可以讓性離開A片影響的方法;性心理咨詢師~專長性心理狀態處理,協助個案在目前的困境中,通過對性歷史的整理,處理過去經歷的影響;資深性心理咨詢師、伴侶性咨詢師~處理的是以上狀態交錯出的個人困擾、關系議題,深度療愈性社會文化對個體造成的影響。

在圖型下層的專業,必須具備上層所有的能力,才能達成治療的深度。意思是,性諮商是以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匯聚性教育師、性教練、性諮商師三種角色的專業工作,處理性心理、性生理、性社會文化價值觀、性技術所交錯影響的身體、心理、靈性與個人或伴侶關系呈現的性行為狀態。

也常有人問我,性,有什麼難的,不是每個人都在做的嗎?為何需要特別的訓練?讓我用一個例子說明一下。

我的工作常需要接到從其他性方面專家、性教育或心理工作者所轉介來的個案,或是已經找過很多專家而覺得無法幫助到自己甚至受傷的個案,而大部分時候,那些專家并不知道自己不但沒有幫助到來訪者,甚至造成個案更多的困擾。

典型案例~伴侶間低性欲伴侶治療模式。

A先生、A太太戀愛1年結婚4年,性行為從婚后逐漸遞減,先生總以工作累為由拒絕太太,這一年幾乎半年才一次,還都是要A太太不斷暗示甚至抱怨,A先生才勉強上陣。

一個月前,A太太幾次發現A先生夜里都趁A太太睡了后爬起來看A片,A太太很受挫,發現A先生寧愿看A片也不跟她做愛。

A先生之前有過兩任女友,A先生是A太太的初戀,你猜想看看A先生不跟A太太做愛可能的原因?以下是每次我演講時,問現場的參與者,會出現的答案:

(1)A先生外遇了/是同志;

(2)A先生膩了vsA太太失去了吸引力/久了沒新鮮感了;

(3)(A太太在床上像死魚)A太太性技巧不好,或是太保守了,無法吸引住A先生;

(4)A先生性技巧不好被A太太抱怨,有壓力,所以對A太太沒性欲;

(5)A太太的溝通方式讓A先生有壓力;

(6)自慰比做愛輕松/簡單/容易;

(7)A先生A片成癮;

(8)A先生工作壓力大,習慣以自慰紓解壓力;

(9)A夫妻關系出了問題/A先生以此表達不滿;

(10)A先生無法適應婚姻關系;

(11)A先生有特殊性癖好;

(12)A先生性無能;

(13)A先生家隔音不好,婆婆住隔壁,常來敲門;

(14)A先生在懷念之前的女友;

(15)A太太太嘮叨了,像A先生的媽媽,讓A先生失去了性欲;

(16)A先生有圣母-妓女情節,無法跟未來要成為自己孩子母親的心愛女人做愛;

(17)女人在家像主婦、床上像蕩婦、出門像貴婦,還要會適時撒嬌,能營造情趣,更要能掌握男人的胃,才會讓男人對你有興趣。

依著這些答案,你可以看到,每個人都把自己的經驗壓箱寶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了。大家陷入一個邏輯:找到原因就可以藥到病除,于是我們都想找出原因——想象知道原因就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

比如說,A夫妻曾找過其他性專業人員求助,專家評估是A先生看A片自慰過多的原因,于是要求A先生禁絕A片。但當專家提出禁絕A片的建議,也就是認同A太太的看法,認同他們性生活的問題是因為A先生看A片自慰造成的。然而,不看A片并沒有讓A先生自動產生對妻子的欲望,反而給A太太權力去監督A先生是否偷看A片。這個建議反而造成A夫妻關系中更多的壓力跟緊張,離A先生自發性地對太太產生欲望的目標更遠。

也有專業人員聽A先生說因為A太太技巧不好所以沒興趣,而因此評估A太太沒有太多性經驗,技巧也不足,就要A太太學習性技巧。然而,這位專業人員不知道的是,如果我們認為A太太缺乏性技巧所以教授性技巧,而不知道A太太心中對于性的價值觀是否能接受,A太太即便學了技巧,也無法自然施展;而A先生對與妻子做愛沒有欲望的原因沒有真正被理解,面對A太太的主動轉變與學性技巧,反而會造成更大的壓力與拒絕。

大家有沒有發現,只要牽涉心理,問題就變得復雜,而性更是如此。因為性牽涉整個人身、心、性、靈全人的狀態,因為身體最誠實、欲望是無法被勉強的……

性需要整合的理解,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化解、療愈、復原、看到自己的感覺、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經歷、放下對對方的期待、接受對方跟自己真實的樣子……

大家知道成藥可以緩解癥狀,但無法治病,甚至有時會造成副作用嗎?治病的目的是希望健康,大家都知道每一天我們生活的方式、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氣、生活的壓力、情緒的狀態,都在決定我們是用老本還是存老本。意思是健康沒有捷徑,除了天賦異稟,大部分人都需要為自己的身體負起責任,學習飲食的概念、學習正確的運動并養成運動的習慣、學習安頓自己的情緒、學習與壓力共處時進行自我照顧、找到信任可溝通的專業人員照顧自己……

性,也是如此。這是我的治療概念——能力建構取向,協助當事人建立達成其生活期望的能力,這樣困境自然開展,生命自然拓展,找到出路。

因此,應給予當事人適切的性知識建構鷹架支撐(性教育),建構傾聽與安全的談性氛圍讓當事人還原自己(性心理諮商),學習與自己溝通性、復甦與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感受(深度治療),伴侶間練習性溝通的能力(性教練~性溝通技巧),在有能力溝通之下,重新建構屬于這對伴侶的性行為方式(性教練),以合作突破評斷、以發現練習接納、以平衡適切的情緒表達取代秘密、以練習新的性行為表達同在(伴侶諮商建構關系)。

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的概念與全人性諮商的內涵

大家會想,我剛剛舉的例子,即伴侶之間的性問題,跟今天的主題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有什麼關系?你覺得伴侶間性生活不協調對親子性教育會產生影響嗎?

有人會回答我,伴侶間不談性,無法溝通,那麼面對孩子會更加困難。我演講時問聽眾:“如果發現孩子看A片,你要怎麼處理,你想跟他談什麼?”很多人的答案是:“叫他爸爸跟他談!”

談性確實不容易。

(1)談性的能力

確實是如此,許多人會問我如何跟孩子談性,我會問他,你跟伴侶談嗎?因為,你最該談性的人是伴侶,所以在學習如何跟孩子談性之前,先問問自己你會跟伴侶談性嗎?

演講時問聽眾這個問題,聽眾多半會曖昧地回答我“當然會喔”。我問他們:“那你們會在什麼時候談,在哪里談?”聽眾曖昧的表情與笑聲往往會加重,外加一種大家應該心知肚明的表情回答我:“睡前談啰!當然是在床上,記得要鎖門。”

通常,這樣溝通性的情境,并非性溝通,多半代表著性暗示與邀約,或是前戲的調情,用意與重點并非溝通彼此在性上面的觀念與想法。

我的建議會是,談性的目的是溝通,較適合的談性時機與地點是在不會發生性行為的場所與時間。而“練習談性”是重要的,可以用書籍或文章作媒介,重點是在過程中討論交換彼此對于性的觀點與想法。而如果你是家長,且目前沒有與伴侶建立“性溝通”的能力與習慣,非常適合與伴侶共讀親子性教育的書:除了吸收知識,更重要的是練習創造自在談性的氛圍。性溝通意味著“練習談性”,是跟孩子談性的最基礎準備。

(2)過去經驗造成價值觀及對于自己的影響

有人會認為,伴侶之間的性,會影響到家長對于性的態度與如何面對孩子的性。

確實,在這樣的婚姻經歷中,A太太的苦悶有可能讓他對性產生負面的情緒或是對A片產生一些既定的印象,可能會不經意地將這樣的觀念傳遞給孩子;A先生可能會不經意地把女人就是愛發脾氣、要求很多等觀念傳遞給孩子。比如,他們可能會因著這樣的經歷產生錯誤的認知:男人就是……女人就是……看A片的人就是……他們無法面對自己的性,所以對怎麼教孩子就有困難。

我并不是說父母要性生活美滿,才能給孩子好的性教育喔!我在說的是,給孩子進行性教育之前,給自己一點時間與機會,先照顧自己與性有關的種種過去遺留的影響。真實地面對生命中的功課,認真地體驗,對孩子是最好的示范。

(3)關系中隱含的壓力會造成伴侶關系和親子關系問題

也許有人會認為,非自愿的無性夫妻,關系中會有一觸即發的壓力,很害怕對方的性暗示,不想進行身體接觸,所以無法示范好的親密關系。

確實,伴侶關系是家庭的基礎、是孩子依附關系發展的初始,也是人格建構的開端。然而,伴侶關系經營本來就不容易,再加上性問題更是雪上加霜。

請不要誤會,我并不是在說單親或失和的婚姻無法給孩子好的依附關系。好的依附關系在于,家長盡力照顧自己,學習安撫、安頓自己的情緒;在伴侶關系有壓力與沖突的階段,理解孩子的焦慮,能讓孩子知道,關系經營不容易,為孩子保證他是被愛的、安全的,但爸媽需要慢慢地找到面對關系困難的方法。嘗試真實地面對孩子,協助孩子理解生活的真相,即便目前情況混亂,家長也不要忘記孩子在經歷的困惑,這是一個基礎。

(4)親職性教育需要具備的能力

再整理一張圖,剛剛的討論說明了家長對性的態度,以及做性教育要建構的能力。

(5)親職無盡期,你想跟孩子建立怎樣的關系

或許有人會發現,這對夫妻還沒有小孩呢?想太多了吧?好的,那我們往前推一點好了,想象一下結婚3年沒有孩子的情況。猜猜看,依照一般的狀態,這對夫妻除了本身要面臨難以啟齒的性困擾外,還會承受怎樣的壓力呢?

是的,被催生。我處理過非常多類似A夫妻的案例,各種A太太位置的女性,在我辦公室泣訴這種人生經歷對她的傷害。有位A太太跟我說,她婆婆每天拿補藥給她,摸她肚子,看到鄰居或妯娌懷孕,就會要她爭氣點,甚至買好嬰兒衣服給她。她說她好想跟婆婆大吼“有問題的不是我”。我問她為何忍住沒有說出口,她告訴我,她曾因為被母親逼急時跟母親說,希望得到母親的理解與支持,但“我母親回我的是,是否是我的問題,是否是我不夠溫柔……”

她告訴我“……我沒有勇氣跟我婆婆說……”因為怕聽到更多傷人的話語,而她無力反駁,而且她知道,反駁起來傷害最大的,可能還是她跟先生的關系。

有人聽到這個故事會說:“老師,是那個男人的問題,他都不負責任,不出來面對……”有個A先生跟我說:“我知道為難我太太了,但是,如果我出面說是我不想做,我爸一定會嗆我是不是個男人,天天被我媽喂補藥的就是我了……”這些都是令人哀傷的二度傷害,家長們的作為對于這對夫妻的困境完全沒有幫助。

現在讓我們停下來想一想。

20年后你的孩子成年,你希望跟他保有怎樣的關系,你希望在他面對人生困境時,你站在哪里?是他的傷口上,還是支持他面對他的人生困境?希望你們擁有著足夠好的依附關系,能在困境與沖突時仍保持著連結,讓孩子可以鼓起勇氣告訴你,他的人生跟他原先預期的不一樣。然而,他可能完全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所以你們會一起經驗、期待或想象不同的失落與情緒,支持他找到適合的資源面對自己,關心他在其中的成長勝過關心結果(有沒有孩子/是否離婚),而這一切是發生在你現在可能都難以啟齒的性主題上面。

是家長的伙伴們,你們覺得你想要跟孩子擁有這樣的關系嗎?是助人專業的伙伴們,你們覺得這樣的親子關系是可能的嗎?如果可能,你覺得這樣的親子關系,有可能從小不跟孩子談性,到孩子長大突然就能談了嗎?

有一次,我跟一群新認識的朋友見面,有一位伙伴,知道我的工作,很興奮地跟我分享:“你知道嗎?那天,我鼓起勇氣跟我16歲的兒子談性教育,我跟他說,兒子呀,你長大了,也有交女朋友的自由了,媽媽要你記得,我可不想太早做祖母呀!”這位朋友說著流下了眼淚,我很驚訝,因為實在無預警,我以為觸及了她什麼傷心事。她一邊擦眼淚一邊說:“我好感動,我能跟我兒子談性,這種感覺真好……”

我問他,那你兒子回答什麼?她說,他說嗯,然后就跑掉了。我問她,那你怎麼回應的呢?她一面擦著眼淚,一面笑著說,我就在他背后喊他,說你這個年紀,這是很自然的,別害臊……

我知道這位母親盡力了,鼓起勇氣做了很大的突破,對于在孩子發展過程中沒有建立跟孩子談性習慣的家長來說,她傳達了她關心的心意,但是,因為沒有談性的能力,她只能用自己舊有的經驗與被教育的方式來傳遞給孩子,而結果也將會是相同的。家長因為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想要靠近孩子時,卻發現談性真的會引發很多焦慮,又超級尷尬,讓人不知所措。因為有這些難度,除非性出問題,誰都不想去碰觸這個議題,而孩子也同樣經驗到一樣的感覺,因此親子都會很有默契地避開這個讓大家都焦慮的議題,接下來就看命運的安排了。

但是,我們停下來想想看,思索一下你的身邊有沒有可能有任何資源可以運用,能幫你做更好的準備,以便在我們面對孩子長大,要跟孩子談重要性行為的抉擇與后果承擔的時候,能找到幫上他忙的更好方法。

也就是說,你覺得家長要達成陪伴孩子性發展的目標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

聽眾的答案通常是:愛的能力、性教育的能力、改變自己的能力、傾聽孩子的能力、跟孩子建立關系的能力、厘清自己的性價值觀以及涵融沖突的能力……大家說的都很對,每一種能力都很重要。但是,我認為,讓自己成為學習型家長的態度,是所有能力的基礎。

(6)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的概念

回到今天的正題“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我用“親職”而不是親子,是因為家長這個“職業”是一個高度專業的工作,在孩子長大到成人的這18年中,沒有停滯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在快速轉變,家長因應著孩子的變化與面對的狀況,需要不斷學習新的能力,因此家長是一個需要不斷繼續教育/進修的工作。而讓自己跟著孩子的成長不斷學習,這樣的態度與行動,是學習型家長的基礎。

親職“性教育”——其實我很不想用性教育,我比較想用“性溝通”,我不想用“教育”而想要用“溝通”這兩個字,是因為我希望大家不要像做傳統教育那樣只知道講授、指導——在關系中重要的是聽見彼此的想法。溝通是有關系存在的,是有空間的,是交流的。

“生涯規劃”,指的是在高度專業的學習型家長這個職業中,如果我們不想淪為灌輸者的角色,就需要逐步學習成為傾聽者、分享者、陪伴者、支持者和連結者。然而,要在性上面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千萬不要忽略你身上被社會文化價值觀刻下的許多對性的價值觀點。也就是說,A先生A太太的爸媽,他們也是出自對孩子的愛與關心,只是沒有能力覺察這樣的愛造成的影響與傷害。因此,學習型的家長,隨著孩子的發展做出生涯規劃,一步一步建構能力,你理想中的親子關系就可以逐步達成。

從愛出發。0~6歲是孩子性發展的萌芽期,是親職性教育能力建構的暖身期。孩子牙牙學語,會以純真可愛的好奇態度,詢問你關于身體與性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或是直接做出體驗這些好奇心的各式各樣的行為,這個階段足以促發家長對于性的焦慮,但又最不具威脅性,因為離性行為還很遠。這個階段非常適合拿來做親職性教育的“暖身”:家長開始關心孩子的性發展,搜集相關書籍與信息,找到信任的資源,用上述材料開啟伴侶間(或同樣關心孩子性發展議題的人)練習談性的鍛煉機會,練習創造放松的談性氛圍,逐步在親子關系中實踐,這樣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能力建構。

愛的鍛煉。6~11歲是孩子性發展的懵懂期,是親職性教育能力與知識的儲備期。這個階段的孩子似懂非懂,但對于身體與性的知識與做法的好奇更加靠近性本身,性好奇會以更明顯的性嬉戲、性語言等方式呈現。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階段,藉由暖身期的基礎,家長儲備進入青春期前的身體變化、心理變化相關性知識的準備,也需要準備面對孩子慢慢開始重視外表身材、在同儕間的互相影響與自尊維持的平衡,也需準備面對孩子即將進入網絡世界,性與色情的影響該如何面對等。這些孩子即將面對的生命歷程,家長除了儲備相關知識,更需思考自己的性價值觀點,練習回應更貼近性的提問的能力,與孩子一起做好進入青春期的準備。

愛的設限。11~16歲是孩子性發展的青春期/摸索期,是親職性教育面對價值觀沖擊設限與涵融的關鍵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面對身體意象、吸引力、性好奇、自慰、色情媒體的使用,從摸索到更進階的探索,都是有可能發生的。親子間會面臨:家長對孩子的期待與孩子正在經歷的人生有落差,在落差中產生的情緒很容易轉化成價值觀與對錯的評判。這個階段,孩子需要家長的設限,親子間很容易產生沖突,彼此容易陷在情緒中,家長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他照顧自己、建構能力與拓展視野來涵容這個階段沖撞的歷程。

愛與放手。16歲以上是青年期孩子性發展的體驗期,是孩子正式踏入性世界的起始。這個階段,戀愛時的自尊、失戀時的情緒歷程、性的邀約、界線與實踐、性偏好、對性別與性欲取向的認同,以及與性直接相關的議題開始浮現。這個發展階段的家長需要逐漸學習放手陪伴的能力,相信自己前期陪伴孩子成長的能力與努力,在彼此的關系中建構了信任的力量。在孩子的生命經歷中,你的任務從教養轉變成有力量的陪伴,從設限與涵融轉變成傾聽、關注、激蕩分享、跟孩子一起尋找適合他性發展的資源、支持他成為自己。

愛的傳承。面對性的喜悅與困擾,成年期的孩子家長終于卸下父母角色,從親子關系變成尊重界線與陪伴彼此的朋友關系:適度的分享與陪伴,同喜共悲,一起在生命中學習與參透。

以上是我課程設計的概念,也提出了我關于家長角色任務的思考,它是一個可參考的方向,并不是需達成的目標。生命沒有標準化的歷程,但我知道的是,你會認真地學習,你示范給孩子的是真誠地面對自己,不斷地在人生中運用資源學習。孩子的性發展在你的陪伴、傾聽中前進著,當價值觀沖突時,你們仍努力溝通,遇到困境會一起認真面對,從中學習成長。孩子成年后,你們的關系從親子轉變成朋友。成人們在性上面有困惑或需要信息時,大部分時候或許更愿意跟閨蜜哥兒們分享討論,但你知道你愿意,也知道你的孩子如果需要你,他知道你會站在他身邊,你們也可以輕松地對話,一起面對人生的風景。

一生的性教育,是對關系、生命、自我持續發現與學習的概念,將會是你送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也會是你送給自己的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