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孩子表達你的愛

解夢佬 6 0

愛的教育是性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孩子都是在跟父母的關系中學會如何溝通和表達愛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做了很好的示范,就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想要很好地跟孩子談論

愛的教育是性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孩子都是在跟父母的關系中學會如何溝通和表達愛的,如果父母在家庭中做了很好的示范,就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想要很好地跟孩子談論跟性有關的話題,就要有良好的親子關系。

很多研究數據表明,跟家長有良好互動的孩子,初次性交的年紀會晚一些,抑郁和焦慮情緒的發生率也會降低,學業上會發展得更加順利。反之,如果家長與孩子缺少溝通,就會讓孩子產生敵對情緒,不信任家長,遇到困難也不會想到去父母那里求助。

戴安娜·鮑姆林德是加州大學人類發展學院博士,她對家庭教養模式有過深入研究,并將其劃分為四種類型。

(1)專斷型

專斷型父母在家庭中有絕對的權威,對孩子要求極其嚴格,通常不會跟孩子交流,也不會考慮孩子的感受,無論父母提出什麼要求,孩子只需要照做,絕對服從。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電視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母親就是專斷型家長。

比如,如果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專斷型家長會說:“你不要哭了,有什麼不高興的呢?你現在是大孩子了,大孩子都要去幼兒園,如果你再哭,我就生氣了!”

專斷型家長反對孩子有負面情緒。首先,這類家長本身可能就有焦慮情緒,每當遇到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會激發他的焦慮,從而對孩子過分嚴苛;其次,這類家長會認為負面情緒會對孩子以后的生活產生影響,所以每當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馬上會用懲罰等方式來阻止。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自尊感低、社會技能較差,容易出現一些情緒問題。情緒不會因為被阻止而消失,壓抑的情緒到了一定程度,就會發展為嚴重的焦慮和抑郁。很多青春期孩子出現焦慮和抑郁,都跟父母的教養方式有關。

(2)寬容型

這個類型的父母聽起來會給孩子很多包容,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雖然父母能夠跟孩子很好地溝通和交流,但缺少規則,邊界不清晰,讓孩子有一種放縱感覺,在家里不是家長說了算,而是孩子說了算,由孩子來控制家庭氛圍。

比如,如果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寬容型家長會說:“我知道你現在不想去上學,這樣吧,我陪你玩十分鐘游戲,然后我們再去幼兒園。”

雖然寬容型家長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也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但并沒有很好的界限指導孩子該如何調節情緒,而是隨著孩子的要求走。這一次是答應一起玩10分鐘,那麼在孩子的認知里,下一次就可以是20分鐘或30分鐘。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雖然他自己能夠很好地表達情緒,但無法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緒。未來在他建立關系的時候,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如果在一段關系中沒辦法共情他人,這段關系就會出現問題。其次,這類孩子容易被情緒控制,出現沖動行為,因為他從小就沒有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3)忽視型

這類家長不關心孩子,也不參與孩子的養育,而是以冷漠的態度對待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可能是家長忙于事業,沒辦法也沒時間照看孩子;可能是夫妻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兩人應對自己的關系已經很難了,再也沒有足夠的精力投注在孩子身上;可能是父母本身有嚴重的情緒問題或其他問題,導致自己無法顧忌孩子。

比如,如果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忽視型家長需要的是馬上解決問題,他會對孩子說:“你沒必要哭,那麼多小孩子都去上學了,你也要去。我現在去給你買好吃的,到幼兒園老師也會給你玩具玩,走吧。”

這類家長不關心孩子的負面情緒,認為情緒不重要,快點解決問題才重要,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轉移注意力。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自殺和自傷風險較高,容易發生酒精和藥物濫用,做出違法和沖動的行為。

(4)支持型

這類父母能夠跟孩子雙向溝通,既能給孩子制定清晰的規則,又能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用充滿愛的語言表達出建議,而非一味提要求。雖然規則有一定的界限,但會根據孩子的需求進行適當的調整。

比如,如果早上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支持型家長會說:“我知道你今天不高興,不想去上學,但你也不能待在家里,因為我也要去上班。那麼,現在我們做些什麼能讓你好一些呢?放學后我們一起去公園怎麼樣,你有什麼想法嗎?”

支持型家長會共情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認為自己被家長理解,同時也理解自己的情緒。接下來,家長會建立界限,即雖然我理解你的情緒,但你一定要去上學。而后,一起探索如何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好成績,情緒問題較少,社會技能更好,而且犯罪率更低。

盡管我們認為支持型教養模式更好,但沒有哪一個家庭是單一的教養模式,而是幾種教養模式交替出現。我們需要做的,就是保證主要教養模式是積極的,這樣才能讓孩子獲得身心健康。那麼,一個家庭該如何做到支持型教養模式呢?

首先,要學會觀察孩子的情緒。每個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都不同,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自己孩子在憤怒、生氣、傷心、恐懼、擔憂的時候如何表現;其次,要學會傾聽,一是明確在那個當下到底是什麼情緒,二是讓孩子有機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再次,在觀察和傾聽后,要讓孩子學會命名自己的情緒——越小的孩子越難以識別情緒,很難表達自己到底是在害怕、傷心還是其他情緒,如果能命名自己的情緒,情緒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半;最后,要學會共情。跟孩子討論情緒以后,要站在他的角度理解情緒。

我曾在一堂親子課上讓家長和孩子寫下自己做過什麼事向他人表達愛,他人做過什麼事讓自己感受到了愛。結果發現,小孩子表達愛的方式更容易讓父母接收到。比如,他們會送禮物、畫一張賀卡、直接跟爸爸媽媽說“我愛你”等。遺憾的是,家長表達愛的方式,孩子通常感受不到。

心理學提出過一個理論,就是愛的五種語言。

(1)肯定的語言,即贊揚。表揚不要簡單地說“你太聰明了”“你太棒了”,而是要贊揚到具體事件,并且只贊揚一個優秀的特質;

(2)有效的相處時間。所謂有效,即兩個人都沒有其他事情做,只用心陪伴彼此;

(3)送禮物。禮物,是真心地想表達我很愛你、很在乎你。

(4)自愿的行動。

(5)身體的接觸。對孩子而言,皮膚的接觸是感受愛和親密感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