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孩”事件:你的人生,應該由你自己支配

解夢佬 6 0

今天是3月8日,國際婦女節。20世紀初,國際婦女節的確立,是為了女性的自由、平等與和平,在當時一系列不公待遇與惡劣條件下,女性開始為自己爭取平等薪酬、工作機會、環境,甚至選舉權

今天是 3 月 8 日,國際婦女節。20 世紀初,國際婦女節的確立,是為了女性的自由、平等與和平,在當時一系列不公待遇與惡劣條件下,女性開始為自己爭取平等薪酬、工作機會、環境,甚至選舉權。

然而,跨越一個世紀后的今天,女性真正實現“自由”,依舊不是一件容易事。

最近,《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公布后,引起廣泛討論。

本來也沒什麼,但不知怎麼回事,沒過幾天,抖音等平臺上突然刮起一陣“歪風”,把這件事和「女性婚戀」強行扯到了一起。

他們的邏輯是:倘若外國人來了,“中國女性資源”就少了,他們就娶不到老婆了。

接著,對于這則條例的“解讀”五花八門起來。

有些男性決定“挺身而出”,宣布“中國女孩要由中國男孩守護”:

這樣的評論,乍一聽,好像有點英雄氣,細一琢磨,其實就是:“中國女孩只屬于我們,誰都不能碰!”

像不像小時候小孩搶玩具?

“我的東西,憑什麼給你?”

這樣的煽動,幼稚且粗俗。

再來看看他們是怎麼保護中國女孩的吧。

有人開始發表“一個娶十個”的言論:

圖片來源微博

“就算中國男孩是渣男,一個娶十個,也不能把中國女孩嫁給非洲人。”

甚至有人提出了一個不成熟的小建議,提倡從外國“引進女性”,嫁給中國男人。

這就是他們眼里的保護?這分明是對女性的物化和極大不尊重。

結不結婚,和誰結婚,難道不應該是女性自己的決定?

面對這樣的言論,自然不是人人買賬,有網友很客觀地回復了一句:“女孩屬于自己。”

卻不想,就因為這樣一句話,就被男性網友一頓侮辱,接踵而來的是無數極其難聽的指責和辱罵。

這是在保護女孩,還是在傷害女孩?

況且,女孩屬于自己,這句話有錯嗎?

每一個人,但凡具備獨立的人格,他/她的身體、思想、生活方式,都屬于他/她自己,如若不然,又該屬于誰呢?

更令我無比困惑的是,在 2020 年的今天,為什麼一位女性獨立的價值觀、婚戀觀依舊會遭到這樣多惡意的抨擊?

女性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婚戀自由”,還有多遠?

有一個詞,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聽過:大齡剩女。

在路人眼里,大齡剩女是怎樣的呢?知乎上,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比喻:

多少可以看到一些人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一位女性,如果跨越了某條年齡線,沒有結婚,那麼就是“剩女”,是低價值的,是“沒人要的”,是大家眼中“不好吃的果子”。

而那些隱藏在未婚背后的三觀、個人成長經歷、個人情感追求……這些原因,都被忽略了。

可本不該被忽略。

不僅是個人,我們媒體和輿論也很喜歡把女性“婚戀”問題當賣點。

一邊對女性的婚戀觀進行審判,另一邊將婚姻視為女性個體價值的大團圓結局。

比如去年,湖南衛視有一檔綜藝,名叫《我家那閨女》,常駐嘉賓有四位:吳昕、傅園慧、袁姍姍、何雯娜。

節目一邊播放嘉賓的獨居生活錄像,一邊請來幾位嘉賓的爸爸,作客演播廳,聊天互動。

然而,看過節目你會發現,這檔自稱“全景記錄女性獨居生活”的綜藝,儼然是一部「催婚大戲」。

不論是(當時)36 歲的吳昕,32 歲的袁姍姍,30 歲的何雯娜,還是 23 歲的傅園慧,演播室內的核心話題,總也繞不過婚姻與家庭。

綜藝第一集開頭,傅園慧的出場采訪,聊的是最近的一場相親:

吳昕的出場采訪,聊的是擇偶條件:

導演問:“離異的能接受嗎?”吳昕答:“我自己,可以(接受)。”

袁姍姍的采訪,自然也逃不開單身:節目剪輯的,是袁姍姍的一段調侃,說媽媽在看過《我家那小子》后,最關注的就是男嘉賓全是單身。

何雯娜采訪的核心問題,同樣大同小異:

導演問:“爸爸希望女兒什麼時候解決個人問題?”

何爸答:“越早越好……現在也不算早了。”

四位在我看來生活得很精彩的女性,怎麼到了這檔綜藝里,除了婚姻,就無話可聊了呢?

如果這檔節目以女性生活為切入點,不是應該看到更豐富、更有力量、更有探索性、更多元的生活方式。而不該是局限的、腐舊的、唯一的標準去綁架每個女性。

正是在這樣單一的標準下,“大齡剩女”的標簽出現了,“女漢子”的標簽出現了,各種惡意滿滿的刻板印象出現了,物化女性的段子出現了……

一個女孩何時結婚,與誰結婚,結不結婚,是否需要其他人的審判呢?

何雯娜在節目里的態度就讓心姐很喜歡,她說:“婚姻不是唯一能夠證明你幸福的事情……我才退役兩年,我覺得人生還沒有開始呢。”

每個人,不僅僅是女性,都先是他/她自己,然后才有了其他身份——運動員、歌手、演員、媽媽、妻子、女兒……

女性,可以拒絕某一種身份,也可以有更多心向往之的“標簽”——賽車愛好者,公益人、航天愛好者,收藏家,獨身主義者,丁克……

不該只有一個身份:媽媽。

不可以嗎?

當然可以。

在不冒犯他人的前提下,女性沒有哪一種生活方式應該被審判、被定義。

去年,奧爾科特的《小婦人》再一次搬上熒屏。

電影中,擁有作家夢的喬,拿著自己的書稿,找到一位出版商。

喬說:“我在寫一部小說,講的是我和我姐妹的故事。”

出版商立刻給出建議:“要短且扣人心弦,如果主角是女孩,一定要讓她在結尾結婚。”

這樣的賣點,若說今天依舊適用,也不為過吧。

不論如何優秀的女性角色,即使動畫影片里,從白雪公主到睡美人,總逃不過被愛情拯救的劇情;

直到 2013 年《冰雪奇緣》里的艾莎,迪士尼才出現了第一位不被男性拯救的公主。

英雄救美的戲碼,永不過時,有人愛看。

但每個女孩,都必須要由英雄拯救,人生才能幸福嗎?

《小婦人》這本書之所以打動人心,正是因為作者將筆墨著力于角色本身,賦予每個女性角色自愛與自尊,同時又擁有絕不雷同的性格和期冀——既肯定了梅格對于家庭生活的向往,也肯定了喬對于獨立和自由的追求。

電影對于結尾的改編同樣精彩:

喬依舊單身,創辦了自己的學校,從未放棄夢想。

我們可以向往愛情,可以追逐自由,也可以享受生活本身,

我的人生有很多種選擇,我從不為它設限,我可以愛別人,也可以愛自己。

最后,讓我們再回到文章開頭的“中國女孩”事件。

保護,原本是一個很溫柔的詞。

疫情中站在一線的工作人員,為陌生人發聲的網友,在不公正面前站出來的普通人……在極端言論之外,我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真正勇敢的人。

今天的文章,心姐并不想抨擊保護這個詞本身,而是認為女性應該擁有為自己做決定的權利,可以成為獨特的自己,我們的社會,也應該允許多元價值觀的存在。

如果想要保護中國女孩?

很簡單,尊重她們做自己的權利,尊重她們追求熱愛的權利,尊重她們沒有選擇在目前人生階段成為“妻子”或“母親”的權利,尊重她們選擇的權利,尊重她們屬于自己的權利。

而不是去占有,去支配,去打壓她們的特立獨行,去羞辱她們的與眾不同,去強制規定她們的人生路徑。

這個世界上,不止女孩屬于自己,每個人都屬于自己。

你的人生,應該由你自己來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