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的學生家長,50歲上下,男性,企業家。有家有產,唯一希望兒子能學業有成,子承父業。他兒子,17歲,高二,一米八的高個子,佝僂著肩膀,縮著腦袋,整天昏昏沉沉,只想睡覺,沒有
他是我的學生家長,50歲上下,男性,企業家。有家有產,唯一希望兒子能學業有成,子承父業。
他兒子,17歲,高二,一米八的高個子,佝僂著肩膀,縮著腦袋,整天昏昏沉沉,只想睡覺,沒有動力做任何事情,成績一塌糊涂。去精神病院診斷為抑郁癥。
他覺得不可思議,自己如此的努力,才能有今天這番作為,自己這麼好的榜樣,孩子為什麼沒有學到一點。而且他對孩子,一直要求很高。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百思不得其解。
他說就怕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游手好閑,不知道上進,所以從小就要求嚴格,給他挫折教育,訓練他的抗挫力。沒想到,這孩子這麼不成器。
我問他,你是怎麼訓練他的抗挫力?怎麼給他挫折教育?
他說家里條件不錯,擔心孩子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所以盡量要少滿足他,不能要什麼給什麼,真要給他,也需要答應一些條件,才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小學畢業之前,幾乎不給他任何零花錢。
如果做事情做得好,學習學的好,也要少表揚,怕他驕傲。如果為了一點小成績驕傲,我會提醒他,不值得驕傲。還給他找出了很多同齡身上值得學習的地方,幫他去發現分析別人的優點。
看電視,玩電子產品,交朋友我們都控制的很嚴格,怕他沾染不好的習氣。外出都是媽媽陪著。作息表,都是我們幫他制定好。
我們真的為他的教育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所以目前這種狀況,我真的接受不了,這個孩子太讓我失望了,太不爭氣了。我覺得他那個抑郁癥是假的,只是為了偷懶。
我說,你這不是挫折教育,你是直接把他打趴了。
你可能對挫折教育有誤會。
讓孩子在關系中受挫,被貶低,讓他不能輕易得到自己想要的,讓他覺得自己不好,不自由,不值得被信任,不值得被欣賞。
這并不是挫折教育。這就是挫折,就是創傷。它的作用,就是讓人備受打擊。以后要花很多時間來修復。
我實在想不出這有什麼積極性可言,也不知道這哪里能提高挫商,怎麼就有教育意義了?
如果你愛的人天天打擊你,你想要什麼他能給,但是他就是不給,你做的再好,也不能得到表揚,他總是拿你和別人比較,你做什麼都要在他的嚴格控制之下。
你會覺得這個人是在給你挫折教育,然后你會變得特別承受挫折,特別積極向上嗎?
你會讓他滾遠一點,如果你沒有受虐傾向的話。
因為和這種人在一起,我們感覺非常不好,我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我們產生深深的無力感和挫敗感。
王爾德說:“任何人都能對朋友的不幸報以同情,但是要消受一個春風得意的朋友,卻要非常優良的天性。”
這句話放在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同樣適用。很多父母都不能消受一個春風得意的孩子。
快樂是一種分離的力量,這會讓我們覺得對孩子失去掌控。覺得自己失去了作用,失去了父母的立場。
只有孩子問題一堆,愁眉苦臉,我們才能展現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感受作為父母的殫精竭慮,才能體現自己的關心和支持。
我很認真地和他說,你沒有得到一個更壞的孩子,他只是在成全你作為一個父親的威望。也許無論你怎麼對他,他都覺得你是一個成功有能力的好父親。他會努力維持這個好的印象。為此他付出的代價也并不少。
他聽了,愣住了。表示很難消化我的話。然后他不可置信地問我,難道都怪我嗎?是我做錯了嗎?
我說,也許你難以接受,但是你可以帶回去想一想。
我很想告訴他,或許一個辛苦創業的爸爸,內心也想松懈,也想偷懶,想睡覺想休息,想什麼都不做,這部分需求被他壓抑,投射給了孩子,孩子接受了這種投射,他們之間完成了投射性認同。
我想這個內容,對他來說更難以接受。
費爾貝恩說,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象,會傾向認為自己不好。
因為我不好,所以父母怎麼對待我,怎麼要求我,都是可以原諒的,因為父母是好的。
孩子為什麼會抑郁,因為他不愿意去面對另外一個現實,可能我是好的,值得被好的對待,所以是我父母做錯了。
如果是父母做錯了,意味著他內心構建的理想化父母意象破滅,意味著他要面對理想客體的喪失,這是很痛苦的事情,為了不面對這些。他會一直認為,是自己不好,自己是壞的,自己得到的一切不好對待,都是有原因的。他不愿意去恨父母,所以他恨自己。
當我們人為給孩子制造挫折,讓他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好的東西,讓他覺得自己不配得到表揚和肯定,不配得到愛,不配過的開心。
那我們人為制造了一個,自卑、怯懦、郁郁寡歡的孩子。
可能這才是很多父母內心深處的或者說潛意識里想要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看起來是那麼需要父母的陪伴支持和照顧,有那麼多的困難需要父母去擺平。
與其說這是挫折教育,不如說這是給孩子投毒。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讓他在面對來自外界的競爭,壓力,失敗,挫折的時候,告訴他兩點:
一是,你會支持他,你會接納他不優秀的那一面,他可以脆弱,無助,告訴他這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害怕我們做的不好,不必為此感到羞恥,但是我們要為此負責。
二是,告訴他要去和每一次失敗、教訓、挫折,建立正向的連接,比如說挫折還有一種說法叫試錯,叫經驗,要成長。我們要把每一次挫折,變成我們的經驗值,幫助我們下一次做的更好。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里,即使不需要父母任何人為的努力,都布滿了大量的挫折。你歡不歡迎,挫折都會來。
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當挫折來臨的時候。孩子有面對挫折的勇氣,有把挫折轉化成經驗的智慧,有可以用來消融逆境中負面情緒的能量。
孩子的勇氣、智慧、能量需要來自父母,但是很多孩子沒有得到這些,卻得到了大量來自父母的挫折。當孩子表現不好時,他們不僅羞辱孩子的智商,甚至羞辱孩子的人格。
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開始覺得自己沒有優點,沒有能力,做不好任何事情。他們早早就喪失了抗挫折的能力。因為他們被父母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