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正確,也許是孩子最噬心的毒藥

解夢佬 6 0

01、父母眼中的正確媽媽們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就是孩子:我們家孩子洗碗總是洗不干凈,他洗了我還得拿出來再重新洗一次;上次學校手工比賽,我兒子做得亂七八糟,要不是我幫忙他肯定拿不

01、父母眼中的正確

媽媽們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就是孩子:

我們家孩子洗碗總是洗不干凈,他洗了我還得拿出來再重新洗一次;

上次學校手工比賽,我兒子做得亂七八糟,要不是我幫忙他肯定拿不到獎;

我這兩天發現我家孩子神神秘秘的,肯定是早戀了;

明年孩子就高三了,我打算讓我們家孩子報金融專業。

在媽媽們的眼里,自家孩子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也習慣性地去修正孩子的“問題”,希望孩子變得更好。但她們到最后無一例外地露出迷茫的表情:

為啥我幫他洗干凈了,他還暴跳如雷?

我幫他拿了獎,他為啥還是一點都不開心?

我跟我們家那孩子說不要跟男孩子走得太近,她反而幾天都不跟我說話。

別提了,我們家那個要死要活非得去讀歷史專業,歷史能當飯吃嗎?

這讓我想到看過的一篇新聞《常春藤女博士,因為母親一句話跳樓自殺》 。

一位事業有成的母親,對自己和獨生女都很嚴格,始終追求完美。有一次,她去美國看望在常春藤讀博士的女兒,不知怎麼的就開始指責起女兒的不對來。

女兒面對母親的不滿,問道:“我是不是永遠都沒辦法讓你滿意?”

母親回答:“你覺得你自己做得很好麼?”

女兒聞言,立刻從陽臺跳下,當場死亡。

也許這位母親直到女兒跳樓都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就如同孩子不明白:父母為什麼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

我想,父母們的困惑在于:“明明我是正確的,明明我是為孩子好,為什麼孩子就不領情呢?”

02、孩子眼中父母的正確

孩子是怎樣看待“父母的正確”的呢?

(1)千:他們眼中的正確對我來說就是罪惡

21歲的男孩千天資聰穎,但他不愿意去上學,也不愿意去工作。有時凌晨5點睡覺,有時下午4點起床。

千跟我講過一個故事:“他們從來不相信我能做好。小時候,我想要自己洗臉,爸媽總認為我洗得不干凈,于是每次我洗完后,他們又把我抓回來重新再洗一次。后來,只要他們把我的臉洗干凈,我就會在墻上再次蹭臟。直到最后,他們放棄了,認為我就是一個不愛干凈的孩子。從此再也沒有人幫我洗臉,我再也不想洗臉。”

我說:“如果你愿意把你的聰明放在學習和工作上,你一定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人。”

千的眼中閃過一抹復雜的情緒:“我知道我可以,但是我不會那樣做。如果我成功了,就證明他們當初那樣對我是正確的。我就要壞到底,來證明他們是錯誤的——他們的正確對我來說就是罪惡。”

千將所有的聰穎都放在了與過去對抗上,他要通過自己的失敗來證明父母教育的失敗,從而證明自己的正確。

(2)小雨:我一直按父母安排的正確的路走,卻迷失了自我

小雨絕對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幼兒園到高中都是班上最受寵愛的學生,每次考試全年級第一,從小到大都是他們班字寫得最好的、畫畫得最好的、鋼琴彈得最好的……

小雨從小到大幾乎沒有犯過錯,因為她寫不好字會被罰抄100遍,做錯一道題會被打10個手板,周末要上7個特長班,她的休息時間都在從這個特長班輾轉到下一個特長班的路上。

但是她在咨詢室告訴我:“我感覺我的心是空的。我不知道我是誰?不知道我要什麼?我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我說:“看起來你對生活感到迷茫,這讓你很痛苦。”

小雨喃喃地說到:“我一直按照爸爸媽媽的期望去努力,但是現在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了。”

表面上看起來,千與小雨千差萬別,但本質上他們是一樣的:一個努力走向與父母相反的路,一個努力追尋父母的路,但都失去了自已原本該走的路。

03、為什麼我們那麼害怕犯錯?

這里的犯錯既包括父母害怕看到孩子犯錯,也包括害怕自己犯錯。

(1)我們看到犯錯的孩子,就像看到童年被父母責罰的自己

一位媽媽曾告訴我:“我看到孩子把一個很簡單的題做錯的時候,整個人會瞬間情緒失控。我忍不住朝她大吼大叫,但發完脾氣冷靜下來,我簡直不敢相信剛才那個猙獰的人是我。”

每一位父母都曾經是小孩子,每一個成人都是大號的兒童。也許當我們還是小孩子的時候,犯錯時會被父母指責,這種指責會讓我們惶恐不安。于是,當我們看到孩子犯錯的時候,相似的場景激發了我們童年對于犯錯的恐懼。

(2)我們將自己想當完美孩子的愿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在游戲咨詢的親子關系團輔中,一位媽媽分享她和孩子的故事:“當我看到兒子把一張畫紙畫得一團漆黑,當我看到我兒子搭積木半天搭不起來,我就忍不住想沖過去馬上幫他做好。”

我問她:“你當時在想什麼?”

她遲疑了一下告訴我:“我當時在想,他怎麼表現得這麼糟糕?”

我又問:“如果兒子的表現真的很糟糕,對于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她思考了一下:“如果兒子的表現很糟糕,說明我是一個失敗的媽媽。”

我接著問:“如果你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她想了很久回答:“這會讓我爸媽很失望吧!”

不管一個人年齡多大,擁有多大的成就,依然想要獲得父母的認可,就連著名作家王朔也會在采訪中問母親:“如果我是一個殺人犯,你還愛我嗎?”

犯錯的孩子意味著失敗的媽媽,失敗的媽媽意味著我們在某一方面是不好的,而這種不好是不被我們父母所接受的。

(3)盡管我們已經長大了,依然會習慣性地向父母認同

我們對待一個人的方式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習得的。

書香世家出生的父母會重視孩子的閱讀,音樂世家出生的父母會重視孩子音樂的培養;一個從小被溫柔對待的父母會同樣溫柔對待自己的孩子,而一個從小被粗暴對待的父母同樣會將這種粗暴延續。

我們不知不覺地重復了父母對待我們的方式。就像我同學的爸爸易怒易暴,小時候她三天兩頭挨打,有一次在外面,她兒子犯了錯,她失控地扇兒子耳光,這種粗暴的教育方式與她爸爸如出一轍。

我們這樣對孩子,是因為我們曾被父母這樣對待過,這是一種潛意識向父母認同的結果。

04、做剛剛好的“媽媽”,接納自己與孩子的不完美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詞匯叫“剛剛好的媽媽”,心理學家曾奇峰對它的解釋是:“一個媽媽越能夠面對和接納她逐步被拋棄、失敗的命運,就越能做一個好媽媽。”

(1)面對我們的未完成事件,將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我們完美小孩的投影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童年的遺憾:或許是沒有實現的愿望,或許是沒有得到的禮物,或許是沒有感受過的愛。

我們既認為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傳承,也希望孩子是我們理想的延續,更希望通過孩子的完美無缺來證明我們是好的。

但孩子只是因我們而來,并不是為我們而來,我們的理想終將需要自己去現實,我們的好需要通過自己的成長來獲得。

(2)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接納孩子是通過錯誤成長的

一位中國學生去美國老師家中做客,老師不滿3歲的孩子拿著鑰匙,動作笨拙地想要打開臥室的門,卻怎麼也打不開。那位學生想過去幫忙,卻被老師阻止了:“讓他自己先犯些錯誤吧,琢磨一會兒總會把門打開的。”

每個人幾乎都有這樣的經驗:那些我們最容易做錯的題,到最后成了我們記憶中最難忘的知識,而犯錯的過程也是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

當然,孩子一定會遭遇挫折,當他遭遇挫折的時候一定會尋求父母的幫助。這時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父母提供的解決方法,而是情感上的理解與支持。

(3)孩子注定要與我們分離,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放手

孩子經歷千辛萬苦從床頭爬到床尾拿到玩具,遠比父母將玩具從床頭拿到床尾放到孩子手上更能讓孩子獲得成就感;無數次試錯當中得到的成功更能激發孩子的探索能力與獨立能力。

無論是走向外界的探索,還是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都意味著孩子將會與我們分離,而允許孩子犯錯是媽媽放手的第一步。

正如我一位朋友說的話:“即使那條路是錯的,我也要自己走。就算我跌進了錯誤的泥坑,我也要自己爬上來。”

因為,即使別人的路再正確,每個人最終都要走獨屬于自己的那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