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孩子不自由,自由的孩子不優秀

解夢佬 7 0

孩子是天使,因為他們把魔鬼關在心里;成人是撒旦,是他們把魔鬼放入了人間。這句話,是在某天晚上,一家人聊天時,根據女兒的睡前聊天整理出來的。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一直自認為已經

孩子是天使,因為他們把魔鬼關在心里;成人是撒旦,是他們把魔鬼放入了人間。

這句話,是在某天晚上,一家人聊天時,根據女兒的睡前聊天整理出來的。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一直自認為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尊重和理解孩子了,但實際上,現實給我的答案,卻是不那麼肯定。

1.你并沒有那麼了解你的孩子

我和兩個孩子窩在家里已經兩個月了。清晨起床,準備好早餐,我開始忙自己的事情,留下他們獨自吃和玩。像是兩條平行線,大家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這種“愉快”,很快被網絡課程打破。課程開始后,我只交代6歲的女兒每天定點按照各科老師的要求完成學習。但女兒似乎很不樂意,尤其是在閱讀古詩和完成數學作業時。起初,我以為是她心不在焉,還特別生氣地斥責她不用心。持續幾天后,她直接拒絕學習。

我覺得好像哪里有問題。于是停下手上的工作,主動蹲下來問她:告訴媽媽,你為什麼不愿意去學習了?是遇到了什麼問題嗎?

她說,“有些字我不認識,也不懂。”

我稍微想了一下,做出了一個決定:“媽媽可以陪你一起學。”

看著老師要求的古詩詞背誦,我突然能理解為什麼女兒說不懂了,即便她機械地完成了背誦,一樣也是不明所以,而且,對于一個無法深刻理解語義的孩子來說,背誦的過程,本身就像讀天書般,非常的艱難。原本美好的學習,很自然地就成了刑罰。

于是,我決定用另一種方法跟孩子學古詩,我們一點一點描繪古詩當中的畫面,以及畫中人的心境與感受,并用飽滿的情感去大聲的誦讀。女兒似乎被我感染了,一臉歡喜地跟著誦讀。收拾書本時,女兒興奮地說:“媽媽,我覺得這樣學習好開心啊!”

女兒的話讓我不得不進一步審視自己:以往,我總認為自己足夠的理解孩子,甚至為自己的洞察秋毫洋洋自得,尤其是當她的各種情緒與動機被盡收眼底時,我開始自信地以為,這個孩子,一直活動在自己預設的安全區域內。

但實際上,這種“理解”并非是真的理解,而是將自己的認知模式投放在孩子身上,將她變成了與我一體。就像在對待學習這件事上,我想當然地以為,當我看著書本很簡單時,孩子應該天然地看懂、讀懂文字和習題,如果不能,那就是對我權威公然的挑戰,這種行為會很容易激怒我。

2.把美好的事情功利化,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位朋友說,她一直堅持制定閱讀計劃:自己該如何讀,才能讓孩子把繪本的內容深入到骨髓。在孩子讀完后,會焦慮孩子到底吸收了多少,也會通過提問進行檢驗,“如果他答不上來,我還會不開心”。

我為此感到驚訝:一個焦慮的媽媽,正在利用閱讀這件美好的事情去塑造自己想要的孩子。

為孩子做的每件事都要產生價值與意義,最好是能立即看到成效,這不是我們經常幻想的事情嗎?讓原本正常進行的事情帶上功利色彩,這對孩子來說,可能會變成一種摧殘,至少,不會讓孩子從中體驗到輕松與快樂。

這段時間,班級群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公開的課堂,家長會上傳孩子的作業,誰的孩子優秀,一目了然。

看著女兒同學工整的字跡,全對的作業,成熟的繪畫作品,我瞬間覺得,自己女兒幾乎一樣都拿不出手。同時,我也很好奇那些優秀孩子,都是怎麼做到的。

很快,我的一個同學給了我想要的部分答案。他的孩子與我女兒同齡,但很明顯,他的女兒是在優等生之列。

同學說,他現在每天盯著女兒學習,“每天的任務很重”,說完,嗖嗖的給我發了多張圖片,其中包括我女兒沒有的《語文教材解讀》《黃岡小狀元作業本》《生字摹寫本》《尖子生題庫》及學習類的APP題庫,“字寫得不好我就直接撕掉讓她重寫”,“被我整哭了很多次”。當我們分不清哪些是自我的欲求與孩子的欲求時,就容易將孩子作為自我功能的延伸,會愈發的自我膨脹,幻想著通過作用這一部分能夠改變現狀,

此前,他還為女兒報了國內較為出名的奧數培訓班,

當我們分不清哪些是自我的欲求與孩子的欲求時,就容易將孩子作為自我功能的延伸,會愈發的自我膨脹,幻想著通過作用這一部分能夠改變現狀,或者改寫那個已經逝去的但是失敗的過去,很顯然,當我們被自己的幻想感動時,會看不見孩子,更不用談照顧孩子的真實感受。

既已看不見,如何談理解與尊重?

3.真實的孩子,他們會想些什麼?

一天晚上,女兒睡前說,“媽媽我睡不著,我很擔心,也很害怕。”

我那天沒有情緒,也很放松,沒有立即給予否定,我說,“既然你睡不著,那我們就聊聊天,聊一聊你怕的東西。”

女兒說,“我想聊心中的魔鬼。”

她描述的很細致,無非是從動畫片里看到的畫面,被她牢牢地記在了心里。但她不太清楚真實的世界是否存在魔鬼,所以她開始對黑暗產生恐懼。

我跟她說,“這個魔鬼的確很嚇人。”于是跟她說起我小時候跟她一樣也擔心魔鬼,連害怕的方式都是一樣的,也告訴了她那時的自己對抗魔鬼的方法。

女兒長吁一口氣說:“原來媽媽也怕過魔鬼啊。”

我說,“是的,估計每個人心中都有過魔鬼吧。但是媽媽后來長大了,有了力量,就不再害怕魔鬼了。”

女兒說,“那我也會很快長大的。”不一會兒,就聽到了她沉沉的呼吸聲,她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女兒跟我說,“媽媽我很愛你。你這麼忙,我要給你做點事兒,我來給你做早餐吧。”說完,她沖進廚房,沒過多久端出來三個盤子。她說,媽媽你看,我做了三個雞蛋餅,每人一份。她認真對比了一下,把煎得最漂亮最大的那份給了我。

這一頓早餐,我們每一個人,都吃的很滿足。

后來我想,為什麼女兒可以做到?或者說,她本身是可以做到的,這是每一個孩子自身擁有的強大的學習力,它們天然就存在,而作為媽媽,我選擇全權放手讓她去嘗試。彼此的信任與尊重,讓她有能力投入地去完成一項新的挑戰。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6歲孩子,能給到媽媽的最有心意的愛。

那天,我們沒有過多的聊學習。當我俯下身收拾地板上的雜物時,女兒靠過來一起幫忙,她說,媽媽,我幫你吧!我覺得你很辛苦,我想為你做點事兒!

我們一起將散落在地上的書整理好放入書架,把玩具歸類放好。看著再次恢復整潔的房間,女兒頗有成就感地說:看吧,房間整理好真讓人舒服。

如果不談書本知識的學習,我想,這可能是我見過的最優秀的孩子,把身邊重要的人放在心里,并為她投入地做一頓早餐,愿意與她一起收拾家務,能夠在生活中感受到簡單的快樂。這不是一個人本該有的生活態度嗎?

4.我們該如何正視孩子的優秀?

但放在大環境,女兒所做的這一切,似乎并不能抵消她學習上的不優秀。我突然開始明白,一個孩子優不優秀并不是由自己說了算的,而有賴于我們成人選擇用哪個評價體系。

這看起來是有多麼的不公平,當孩子想自由生長成為一個擁有快樂能力的人時,我們正大刀闊斧地將他們打磨成自己想要的人,而實際上,當我們的心理預期越高,我們打磨和塑造的力度就會相應的加大。

就像朋友六歲的兒子在忍無可忍時,向她哀嚎:“為什麼總是什麼都是你規定!為什麼你不會考慮一下小孩子的感受!為什麼都是你的感受?”

她說,“這些直逼靈魂的拷問讓她無言以對”。但她仍在“清醒”的時候,會認為,要接受孩子的不優秀,需要非常大的勇氣。

這是她為什麼會在對孩子做每一項投入時,都會自然地想要計算成本與回報。

當下主流價值觀已經深入我們每一個人的骨髓,優不優秀,其實也不是我們自己說了算,而是大眾說了算,別人說了算。當我們的思想被別人控制時,才會不由自主地去爭搶同一種資源,比拼同一種技能。

在對待人格獨立、保持自主思考這件事上,作為成人的我們,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許,只有當我們自己開始回到內在,找到自己的節奏,承認自己的優秀,才能放下期待,也才能扔掉功利性的評價工具,真正平等地對視孩子,去看到他們的全部——擅長與不擅長的,就像看到自己一樣。

作者:閆春艷 關注生活內在,探究尋常日子里的有趣事件,樂于以身試錯,思索解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