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床前無孝子?男子活埋79歲母親動機曝光,所有父母都該警醒了

解夢佬 4 0

近日,陜西靖邊縣一58歲男子將79歲的癱瘓母親活埋在廢棄墓坑里的消息在網上引發強烈討論。令人唏噓的《楢山節考》故事竟然有了現實版,中國《二十四孝》也流傳過《郭巨埋兒》,不管主人

近日,陜西靖邊縣一58歲男子將79歲的癱瘓母親活埋在廢棄墓坑里的消息在網上引發強烈討論。令人唏噓的《楢山節考》故事竟然有了現實版,中國《二十四孝》也流傳過《郭巨埋兒》,不管主人公親手殺害的家庭成員是母親還是兒子,都是用一部分家庭成員的犧牲,換取另一部分的存活。

但現在已經不是《楢山節考》的時代和社會了。2020年,人要“活著”的成本已經無限降低,社會對貧弱者有著基礎的保障。我們之所以要生活在文明社會,不就是要避免這樣的慘事發生嗎?

憲法賦予了每個人平等的生存權,即使是家庭內部,也沒有權力對其進行重新分配。更何況,本案中的兒子,并不是無力照顧,也不是生存受限,他的殺人動機,甚至不像《楢山節考》那樣,迫于習俗和生存壓力,而是嫌棄母親大小便失禁,弄得家里很臭,讓他感到心理壓力很大。

不是因窮生惡,卻是更離譜的因臭生惡???

照他這想法,他嬰孩時期他母親可以埋他多少次了???

簡單來說,就是不想負責,嫌麻煩,懶。

但是,當兒子面對社會譴責的壓力下,這位母親卻希望兒子不要被重判,小編只能說一句:“母愛真是沒有邊界”。設身于這位母親背后,她要留下多少苦澀的淚水。有人會說這是母愛泛濫,但誰又能真正了解“母愛”呢?

《說文》里有:“母,牧也。從女,象懷子形。一日象乳子也。”“母”字從女,甲骨文的形狀像兩手抱著幼子,又像正在給幼子喂奶的狀態,其中兩點,就像人乳的形狀。

“母”字最為親切而圣潔。我們試想一下,在春日融融或在晚風輕拂之中,母親拖兒帶女,領著一大幫孩子,就像牧羊一樣步覆人生,孩子在無私母愛中嬉戲、撒歡。這個畫面是多麼溫馨美好。

人類社會的早期是母系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后來雖然進人文明時代,人們無不憧憬兒時母愛的偉大。

俗話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唐朝孟郊《游子吟》寫得好: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困難當頭,“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生離死別是尋常之事。蔣光慈《寫給母親》一詩更是令人淚下:

曾憶起我離家得那一年,那一年的春天,

那時是楊柳初綠,草兒初青,野花兒初露臉;

在一個清醒明媚的朝晨,你送我一程又一程,

我說:‘母親,回去罷!’你說,‘兒啊,你幾時才回來?’

你走送我,走送我到你不能再上去的山巔,

你目送我,目送我到林木遮蔽著不能再見;

你只希望我,叮嚀我‘我的兒啊,暑假早歸來!’

又誰知一別七年,到而今我還是未返家園。

就在離家這一年的春天,我離開了悲哀的祖國,

跑到那冰天雪地的冷土,探求那新邦的生活;

我是毅然地,冒險地,但同時又是偷偷地跑脫,

啊,我的母親,請你寬恕我,我沒有給你字兒一個。

這些字里行間哪一個不是流露著對母愛的感恩和不舍之情,那我想癱瘓的母親所給予孩子的愛比起這些人來說,一定也不會少。

同樣的愛,一個是好吃懶惰、自私自利的人,一個是勤奮刻苦、報效祖國的人,問題出在哪里?是不是擁有一個正確的母愛教育。

小編想講稻盛和夫的故事,每當稻盛和夫說起他的母親時,總是滿心的“感謝”。他的母親紀美對孩子們的愛毫無保留,所以當稻盛和夫一提到母親時,所能想到的就是“溫柔”。她的溫柔體現在對家庭的責任、對丈夫的支持、對孩子的信任上。“溫柔”一詞看似簡單,以為百依百順便是溫柔,它實則體現了一位女性最大的智慧與涵養。

稻盛和夫小的時候,家里經營著一家印刷廠,母親不僅要操心工廠的日常管理,還要照看一大家子人,要為了生計跑出去經營小買賣,這些都是不容易的事。可母親不僅不抱怨,卻總是給孩子營造出溫暖的家庭氛圍。

稻盛和夫在書中回憶兒時的情況時說,自己小時候特別愛哭,一哭就是3個小時。起初母親還會關心地來抱他哄他,但小和夫卻更是變本加利。他的母親不僅不會訓斥責罵,反而放任他去哭,哭累了的小和夫便會安靜下來找事干,比如爬到桌子底下去看木質花紋,哭過一場,心情相反格外平靜,他望著那些花紋開始想象圖案里的“另一個世界”。母親的“不管”,造就了小和夫獨立的性格,也鍛煉了他的肺活量以及成全了孩子特有的想象力。

稻盛和夫得益于母親教誨最大的收獲便是“信任”,母親紀美從小便鼓勵他要自立自強,鼓勵小和夫發自內心認為自己在做正確的事,哪怕做錯了,母親也會耐心講明道理。信任恐怕是家長給予孩子最大的愛,只有信任,家長與孩子之間才有平等的尊重,孩子在獲得信任后才會更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過失,信任也能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思考的人格。而對于父母來說,信任孩子,也是在重塑自己。孩子和父母互為一面鏡子,雖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但家庭的“溫暖氛圍”更應該是彼此觀照,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能從來不需過分頌揚,它流于平常的生活,流于小事之中,但正是這種小愛與信任才能教會孩子面對世界時報以大愛。這便是家庭教育的力量。而稻盛和夫的母親正是秉持著這種愛與力量,讓稻盛和夫自立、自主,成為了一個有創造力的人。

所以有成就的孩子都離不開好的家庭教育,再說具體一點,是離不開母親的教育。胡適便說過,做父親的斷不能不出外干事,斷不能常常住在家中,所以這教兒子的事情,便是那做母親的專責了。古時的人,把娶妻的事情,看得極重,女子教育還不致十分拋卻。盡管如今,現實的看法發生了變化,不一定是女子非要相夫教子,父親就非得忙于事業。但無論是什麼情況,唯一不變的就是家庭教育中要有愛,此愛非溺愛,更非縱容,而是愛中有威嚴,既不傷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讓孩子明辨是非。

胡適的母親與稻盛和夫的母親都是沒受過太多教育的人,但她們溫柔,能將愛的堅強化為生命之水,一點一滴地澆灌于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