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公氏起源

解夢佬 6 0

公氏

分佈地區

括蒼郡:隋置括蒼郡,現在浙江省麗水市。“括蒼”,起源於山名,據《括蒼山恩仇記》等記:括蒼山原名栝蒼山,因為古時山上多栝木,鬱郁蒼蒼,因此山名栝蒼。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分麗水市松陽縣東鄉之地置栝蒼縣,唐朝時,栝蒼山所屬地區叫“栝蒼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適(Kuò括)的名字諱(暈,連同音字都不行,太霸道專制了),后改名叫“處州”。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周時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屬魯齊。西漢初始建,隸屬兗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后,改稱蒙恩縣。東漢初,地屬蓋、牟二城。三國魏復置蒙陰縣,屬徐州琅琊郡。西晉末因戰亂廢。南北朝時,北魏於其地置新泰縣,屬南青州東安郡。東魏復置蒙陰縣,仍屬東安郡。北齊將蒙陰縣併入東泰山郡之新泰縣。經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712年,都屬新泰縣。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陰地由新泰縣划入沂水縣,稱新泰鎮。元皇慶二年(1313年),重置蒙陰縣,屬益都路莒州,遷沿今址。

歷史來源

「公」源出

公(Gōng)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姬姓,起源於上古,以爵號為氏。上古周朝時,魯國郡主魯定公,將他哥哥的兩個兒子,一個叫衍,一個叫為,都封為公爵,時人稱之為公衍、公為。公衍、公為的後代就以祖上爵號為姓,世代相傳姓公。

得姓始祖

公衍、公為。

遷徙分佈

公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姓源出於姬姓。春秋後期,魯國大權落在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大家臣手裡,魯國國君成了聽他們擺布的傀儡。魯昭公時,昭公想趁季孫氏鬧內訌時將其滅掉,就和兩個兒子公衍和公為一起聯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孫氏和叔孫氏都來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將魯昭公打敗了。魯昭公只好帶着公衍和公為逃往齊國。公衍和公為的後代稱為公氏。公鼐,明朝文學家,滎陰(今屬山東省)人。他曾任禮部侍郎,后見魏忠賢亂政,便稱病隱退。他主張寫詩應有時代特徵,反對復古模擬。古時曾出現過的許多公字為首的複姓,有的還在流傳,有的早已無人姓了,這些複姓氏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絕大部分都簡化成公姓了。含有公字的複姓有:公索、公為、公華、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孫、公車、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賓、公儀、公輸、公斂、公思、公若、公林、公堅、公施、公荊、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師、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牽、公幹、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公姓望族居括蒼郡,現在浙江省麗水市。

【公姓宗祠通用對聯】

〖公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公爵啟姓;松陽閥閱。——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見上題頭《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號》介紹)。

竭忠規主;王爵矢公。——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戰國·公仲。下聯典指公儉(失考)。

〖公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家臣論奪情事;孝與指陳至切。——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隆慶進士公家臣,號東塘,蒙陰人。授編修,以論奪情事忤張居正意,被謫澤州判官。下聯典指明代萬曆進士公鼐,字孝與,蒙陰人。由編修累官禮部侍郎。時群小植援亂政,鼐屢有論列,指陳切至。引疾歸,后落職。

〖公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衛荊善居而享譽;楚閭忠介以成仁。——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大夫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稱之。下聯典指春秋時,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閭的事典。白公勝作亂,欲立閭為王,劫之以刃。閭曰:“吾聞辭諸侯者,潔其行也。今子見國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義,不勇。子雖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為也。”白公強之不可,遂殺之。

〖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家宰不為,見稱宣聖;歌田未與,寧忤烈侯。——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齊國人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稱讚他說:“天下無德行,我的弟子多數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屬),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宣聖”,即孔子。下聯典指戰國時趙國人公仲連。趙烈侯愛好音樂,想賜給鄭國歌者槍、石每人萬畝田,公仲連頂住不給辦,甚至裝病不上朝。後任趙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聖門高足,鬱郁乎文。——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曹國宣公庶子公子欣時,字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辭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聖,敢失節乎?”下聯典指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傳公子元為孔子弟子。

家族名人

以上就是公氏起源的全部內容,更多公氏資訊請關注八字詳批網熊掌號。

上一篇万俟氏起源

下一篇桓氏起源